劳动教育调查报告

劳动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报道的重要性。大多数报告是在事情完成或发生后写的。相信很多朋友对写报告很苦恼。以下是我为您收集的劳动教育研究报告。欢迎分享。

劳动教养调查报告1一、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这些问题出现了。一是近年来社会服务业发展迅速,用工需求增加,造成一定的用工竞争。对于有一定学历,特别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青年劳动者来说,很自然地可以顺利找到或选择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随时“跳槽”;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社会服务业,成立时间不长,资金积累不多。很多企业只有微薄的利润,员工工资普遍较低。员工一旦有机会找到收入更多的单位,必然“弃旧求新”;第三,有这种现象的企业基本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对员工没有约束力。

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难以认真履行。本次调查的83家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在80%以上,但据有关资料显示,街道服务企业、乡镇企业、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足50%。很多中小企业只与少数管理岗位的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与一线员工特别是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很少。白涛办事处社保所调查数据显示,该办事处城镇中小企业职工中,约18%未签订个人劳动合同,90%以上的企业未签订集体合同。有的虽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对企业和员工都没有约束力,更难以认真履行。少数企业只与员工签订正式合同,以应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检查,规避法律,实际上并没有履行合同条款。

一是用人单位和职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因为企业用工来源多,很多员工与企业负责人(尤其是小企业主)关系密切,认为不签劳动合同就不会有问题,只用“亲情”“人脉”“忠诚”。员工也认为自己与老板“相知甚深”,“值得信任”,没有必要签订合同来约束双方。某运输企业员工45人,其中骨干员工都是企业刚起步时跟老板“爬过来”的,是老板的同学或者邻居。座谈会上,双方都表示“不会发生劳动争议,签不签劳动合同都一样”。二是企业或员工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企业认为劳动合同的条款应包括职工的工资、保险、假期、安全生产、培训等方面。一旦写了,想改也改不了。企业如果要裁减员工,可以随时裁减或者辞退不想用的员工,只要工资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员工不愿意签合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在起草合同条款时没有与员工平等协商,甚至出现一些“霸王”条款,员工认为对自己不利,不愿意签;另一方面,一些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在签订劳动合同后,认为自己被“捆住了”、“困住了”,走不动了。三是企业和员工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了解不深,对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了解不多;有些企业主观上不愿意写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款,怕改起来难。第四,相关部门对劳动合同的具体签订缺乏指导,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很少。

产生上述问题:一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处于暂时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被迫降薪。员工为了维持生计,养家糊口,不得不中断原有的劳动关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二是少数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为降低人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达到“软裁员”的目的,以金融危机影响和经济效益下降为借口,故意采取降低员工工资或提高劳动定额标准等措施,迫使员工主动辞职而不支付经济补偿。例如,从2007年底开始,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通过这种“软裁员”方式裁员200多人。三是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不规范、不完善、不合理,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分配制度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工资协商制度,工资标准和分配方式基本都是老板说了算。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老板可以随意决定劳动定额和工资标准,劳动力价格过低。四是国家对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完善,同时监督检查不力。企业自主分配基本变成了“任意”分配,分配不公、差额过大的现象更加明显。在一些企业中,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超过10倍。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小企业普遍经济效益差,利润微薄,难以承担员工的社会保险费用。大多数企业选择一两个险种,或者只为少数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员工投保。第二,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增加利润积累,主观上不愿意给员工投保,特别是不愿意给所有员工投保全部五个险种。某餐饮企业老板郭直言:“我的餐厅每年只给员工发1.30-1.40万元的工资。如果给每个员工交五险,每年需要增加40-50万的支出,对于人力成本来说太高了。第三,现在有些员工有盈利的想法,我不想参加社会保险。这些员工认为工资收入不高,代扣社保后更少,难以生活和养家。尤其是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是为了挣钱,养活老人和孩子上学。他们只能将所有的收入用于实际需要,无法照顾养老保险等问题。所以员工和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一部分是约定直接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健全,员工难以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在被调查的83家中小型企业中,有一半多一点的企业有工会,但其中约1/3的企业基本上是“名义上的”,没有专职人员,没有活动经费,没有单独的工会活动,没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根据一些办事处的调查,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基本没有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小企业从业人员少,条件十分有限,难以建立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第二,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特别是私营企业主,不愿意建立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三是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建立工会组织或工会小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检查指导不够。

第二,建议

(一)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资产所有者(老板)、劳动者还不掌握,很多条款的具体内容还不了解、不熟悉。一些中小企业领导和职工还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法律法规的宣传必须具有经常性、普及性、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和针对性。

(2)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增强工会组织的自主权,发挥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对于难以建立工会组织的小型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可以建立工会小组,但甚至不能单独建立工会小组。可按街道社区若干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由各用人单位民主选举职工代表参加,可建立区域性联合工会组织或产业工会组织。地方工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联合工会组织或者产业工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发挥其作用。

(3)发挥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行业协会在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将目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地方工会组织和经济委员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扩大到四方,吸收工商联代表组成劳动关系四方协调机制,有利于调解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之间的劳动关系。个体劳动者协会、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研究、指导或者调解,维护其会员单位和同等重要岗位劳动者的合法利益,维护会员单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仲裁机构建设,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重点要下移,把基层维权、中小企业维权、乡镇企业维权、非公企业维权、职工个人维权作为工作重点。建立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立体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增加监管执法的社会效果。要注意把事后执法变成事前预防,尽量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加强政府投入,充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含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站)的人员、经费、设施和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满足工作需要。要加快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实体化、人员专业化、程序司法化和管理行政化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企业基层调解组织,发挥更大更实际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基层调解组织依法调解劳动关系的能力。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建立企业调解组织,尽可能消除本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要畅通职工来信来访、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办案程序,缩短查处时限,抓紧办理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权益受损案件特别是工伤案件,加大查处力度,以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劳动教育调查报告2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扩招,全国整体就业压力严峻。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分析、总结、衡量决定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团队,以问卷的形式对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做了一个不完全的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参考。

调查内容:

1.大学生对就业形式的认知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认清这个问题对自己的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大多数人对就业问题有清醒的认识,75%的人认为就业形式严峻,就业难。17%的人认为形式正常。看来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脱离实际。严峻的就业形式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学习,严峻的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有助于你获得更好的工作。

第二,就业的权重

问卷中提到了专业、学校和个人能力,对就业帮助最大。5%的人选择了学校,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不公平现象。也许她的招聘广告上写着“只有211工科大学”。大学的名气确实对就业有影响,但是进名牌大学的人少。总体来说,其他大学的就业率还不错。11%的人选择了自己的专业,社会上都说“选好专业不如选好学校”。专业确实对以后就业有影响。比如大学的王牌专业,就业率一直很高。但就业后往往会出现专业不匹配的情况。专业只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90%的人认同个人能力是就业最大的砝码。有了能力,去哪都能吃到。但我个人认为,没有那块敲门砖,你进不了那扇门,就算你有能力,也无济于事。所以光有能力是不够的,你得有一定的资质,文凭。

3.如何找到工作

说到就业,只有几个途径:学校推荐,找关系,靠自己。这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举个例子,但不绝对。一个农村孩子,大学学习成绩平平,没有被学校推荐就业。他没有亲戚朋友帮忙,只好自己找工作,可惜能力不太好,自然失业了。这就是很多大学生失业的原因。15%的人认为就业靠父母亲戚,是找工作的捷径。81%的人靠自己的实力找工作,这是目前最普遍的现象。北漂呢,去南洋.....所有的大学生为了工作都在外面自己努力工作。多么生动的例子。只要你愿意,你绝对可以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座位。

四、人生第一桶金

大学生对最初月薪的期望值是多少?45%的人定位在1000~1500元/月。这是什么概念?据我所见,普通洗碗工月薪800~1000。然后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定位比洗碗工高一点,这也是就业难造成的问题。许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找到工作是幸运的。他们什么工作都拼命,最重要的是能赚钱。1500~3000元/月,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46%的人对自己的期望值是这个水平,当他们进入和离开社会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现实和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合理的定位会扩大大学生就业,就业机会会更多。

5.留下还是出去

去哪里就业也困扰着很多大学生。选择国内还是国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家乡是你来的地方,那里有你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如果在老家工作,肯定会很快适应工作,亲戚也在,可以提供很多帮助,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异地工作有利也有弊。好处是大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缺点是大学生对这里的一切都不熟悉,可能不适应气候,没有亲戚朋友,不确定因素多,可能会发生危险。59%的人选择在家乡工作,18%的人选择在外地工作。看来,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考验并不局限于家乡,更多的是聚焦在其他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价值。

6.个体经营

自主创业越来越受欢迎。我们会在报纸上看到一所大学在卖猪肉,一个大学生在卖馒头...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两个,而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是一举两得之举。一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二是解决自身就业问题。59%的人选择自己创业,显然很多人也做好了就业准备。仅仅依靠企事业单位吸收研究生肯定是不够的。如果还一味等待招聘,那就像是扼杀机会。自主创业是大学生追求自由、渴望工作的结晶。

结论和建议

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带来了可观的gdp,也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大学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这不是一两年的事情,而是中国长期积累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人力的需求增加,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这座独木桥,在激烈的竞争中丢掉了工作。严峻的形式没有改变,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苦的问题?

教育体制需要改革,高校扩招是造成就业难的问题之一。我国高校扩招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在不断贬值。高校只知道扩招,再扩招,收钱,还是收钱。他们考虑过他们生产的产品吗?销量怎么样?厕所里的环卫也是大学生。高校应该制定一个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法人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所以他们是分不开的。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大支柱。

仅仅依靠外部因素并不能完全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是次要因素。大学生不得不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现在就业形式多种多样,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自己创业,自己当村官,关键是自己。转变就业观念会更有利于就业。

所以,提升自己,抓住就业机会,不再是难事。

劳教调查报告3在最近的一次毕业生双选会上,某单位的招聘台前挤满了人,但只有一个人是求职者,其他人都是“参谋”——求职者的爷爷、奶奶、父母。对于类似现象,有社会学家指出,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正在大规模步入社会,他们的就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应该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重视。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独生子女日益增多,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被宠爱,心理脆弱,承受职场挫折和失败压力的能力相对较弱。初入职场,很多人都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应用:家庭动员

杨强是南宁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也是家里的独生子。从今年1月开始,为了帮杨强找工作,他的父亲从江西赶到南宁,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准备打一场“持久战”。杨强的父亲解释说,“他的儿子还小,面对各种招聘单位,他不知道如何辨别真伪”。

6月下旬,广西人才市场专门在南博举办了人才交流会。作者看到杨强的父亲看起来像一个评论员。在去一家招聘单位之前,他首先要对该单位的职位、薪资水平、发展前景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再决定是否同意杨强投简历。看到杨强递上简历后半天支支吾吾,口齿不清,杨强的父亲赶紧“挺身而出”帮儿子...

在今年广西第一届人才交流会上,笔者看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一个女孩的父母在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招聘台前排队,而她的女儿则无所事事地坐在她身后的长椅上。当轮到她投递简历时,她的女儿不耐烦地代替了她的父母,嘟囔着“真麻烦!”。

当作者问“为什么不让我女儿自己排队?”当时女孩的妈妈不同意:“女儿努力学习十几年了,毕业找工作还受尽折磨。父母应该替她分担。”

这种现象在招聘会上并不少见。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之所以要跟着孩子去招聘会,是因为怕孩子“迷茫,一不小心就是对牛弹琴”,家长“心里更踏实”。至于选择哪家公司,一般是全家反复商议。他们讨论的内容包括职场、工作稳定性、薪资和发展空间等。

心态:未来看雾里看花

那么,独生子女的就业心态是怎样的?请看广西大学学生会做的一项调查。近七成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地担心自己的未来。一般认为,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和学历要求过于苛刻,薪酬也达不到他们的预期。相当一部分同学希望找一个离家近,工作相对稳定的单位;在调查中,几乎没有独生子女有独立创业的想法。

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无法准确客观地定位自己,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和专业能力,自我评价较高。再加上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非常有限和片面,把就业前景想象得太美好或者太艰难,直接导致期望值过高或者犹豫不决。而且他们更注重经济利益,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首位。

这项调查也反映了人们对独生子女就业的矛盾心理。很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分析,不考虑选择的单位是否合适,而是盲目攀比,有的同学想找“更好的工作”。很多独生子女把希望寄托在父母长辈的社会关系上,眼高眼低。也有独生子女因为缺乏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等各种原因,没有信心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即将步入社会的独生子女普遍有危机感。他们认为社会竞争太激烈,人际关系太复杂,他们难以适应。很多人选择读研或者出国留学是为了获得一个缓冲期,有的甚至不想卷入激烈的竞争,宁愿成为一个宗族。

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职业心态,广西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表示,作为大学生独生子女,她一直局限于校园生活,没有经历过挫折,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她会感到失落、悲观、失望,对未来失去信心。近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生就业指导,从信息来源、联系工作、调剂到心理咨询等。,让独生子女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可以自信,甚至更加沮丧。然而,面对求职和就业,仍有一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很大,表现出迷茫、缺乏信心和较强的依赖性。

竞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广西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林明去年通过自己的实习被北海一家公司录用。现在林明是公司的技术骨干。他觉得公司员工热情,氛围活跃,工作中所学有用。他对现状很满意。现在准备考托福,出国读硕士,然后回国发展。

肖敏,18岁,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尽管她1998年毕业时只有两年的工作经验,但她已经跳过了两次。让她骄傲的是,她自己找了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很累,总是加班,很少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专业无关,所以干了一年就辞职了。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差。被老板批评的时候,我难受了好几天,经常哭。但是,现在已经完全适应和改变了。所以我觉得独生子女的适应能力还不错。”

湖南大学2006届毕业生托马斯·李(Thomas lee)在人才市场投了一份简历,得到了深圳一家酒店财务部的会计职位。在这家酒店工作多年的托马斯·李也有换工作的打算。她说:“工资不算太高,主要是觉得自己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想跳槽去外企。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买一套大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只要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我们就比什么都幸福。”

择业:扬长避短,拓宽世界。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职业选择感到不安,但家长“亲自把关”能达到预期效果吗?郭凯房地产公司的负责人说,雇主看重的是求职者的个性、教育和经验。独生子女连找工作都要父母陪着,甚至还要帮忙查资料填表格,让人怀疑他们的独立能力。

对此,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独生子女有其特定的成长环境和空间,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当他们开始步入社会,他们需要每个人的关注和引导。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生子女,经过几年大学集体生活的磨炼,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和交际能力。但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和创新精神相对较弱,需要用人单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潜力。

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健康专家所说——“爱比维生素更重要”。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父母对“独生子女”教育比较重视,所以一般来说,独生子女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同时,独生子女享受父母的充分关爱,在爱的阳光中成长,人格健全。大多数独生子女活泼开朗,大方,敢说敢想。可以说,在就业过程中,独生子女只要善于扬长避短,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是有主见的一代,是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很强的一代,是市场经济意识很强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