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的宽度是如何定义的?路宽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城市的“车道”不应该变宽,而应该变窄。城市交通设计的重点是“行人”而不是“汽车”——在参加威海国际人居节的专家看来,未来的城市交通靠的不是“轮子”,而是“腿”。

“当人们面临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拓宽’道路,但他们错了。”联合国人居署最佳实践与政策司官员于建华说:“对世界主要城市交通状况的研究表明,道路越宽,交通就会越拥堵。中国广泛使用的立交桥和迂回路口并没有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反而‘加剧’了问题。人们必须明白,城市属于行人,而不是汽车。”

于建华认为,城市交通应该是立体的、个性化的,每种交通方式都应该有自己的空间。“在美国,我们正在做与中国相反的事情——拓宽人行道,缩小高速公路。在完善城市大型公共交通系统的前提下,打造‘步行’城市。”他说。美国规划师协会前主席萨姆·卡塞拉(Sam casella)说:“中国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小街区、人行道和公共广场,为步行和骑自行车提供便利条件。”在他看来,汽车在美国当了50年的“皇帝”后开始“退位”。“中国可以吸取我们的教训,在各种交通工具之间达成平衡,以避免对公路建设的过度投资。”

据专家介绍,高速公路建设不仅关系到城市交通,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顾名思义,‘公’路不是‘私’路。如果一个城市允许10%的车主占用70%的道路,必然阻碍社会平等,我们应该‘还路于民’。”于建华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吕斌认为,城市道路建设也与社区规划密切相关。“一些中国城市迷恋的超大实际上是一种过时的观点。我国应建立立体空间形态、土地综合利用的紧凑型城市,使商业、生活、文化、居住设施紧凑便捷,构建以行人为中心、人的行为尺度的城市空间。”

山姆在人居节上为中国的城市交通提出了七点建议:减少城市扩张,减少绿地和开放区域的占用...但他主张“增加”——“多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