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毛的结论!~ 2000字左右!~谢谢!!~

我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

——对实验教学模式的理解。

本文从自主能力、团队意识、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对本学期的通识课程进行了探讨,比较了其优缺点,以及其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独立能力、团队意识、思维方式概论

主体

一.导言

从小学到大学,我写过很多各种各样的感想,但是为自己上过的一节课写感想,真的是第一次。虽然新鲜,但我真的觉得有话要说——作为一整个学期粗课的总结,我有太多的收获,无法一一描述和评论。

为了全面完整起见,全文将分为三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这门课程带来的一些思考。

二。文本

自主能力

有人曾戏称我们是一代“小白鼠”:从进小学开始,我们就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无论是素质教育,减负,技术课程,IB课程,创新能力,都在强调我们自主能力的培养。培养自主性是好的,但在应试的主流道路上,所有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夭折的命运——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干脆置之不理。这是一种悲哀。一旦通过高考,我们面临的是就业和社会交往,这让之前对独立能力的忽视有了一个直白的体现:应试技巧固然重要,但最终帮助我们安身立命的还是对新知识的独立获取和学习。我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学生的社团和社团发展的如此蓬勃。大学班级远比初高中灵活自主,因为每个人在进入社会之前都知道学生缺什么。

所以大学自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同时也更容易实现,如此坎坷的历程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由于师资的限制没有普及,但至少本身是成功的。十几周的课几乎没有书,但不断给我们出题目引导我们分析思考,同时推荐我们看书找证据找答案。同样,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本书,就会有更多的问题,然后我们就会思考它...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但这种思考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这就是老师指导的意义,需要我们随时“收集”,加入一些学者或官方视频和老师的想法,借鉴他人来加深理解,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自己探索,而不至于走进死胡同或偏离正轨。

大学可以说是我们最后的学生时代。以后,再也没有半强制地教你知识的教室,再也没有随时可以回答问题的老师。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和研究。所以大学里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学习方法,这是自主性在生活中最实际的应用。这门课的时间虽然短,但它的作用远远不是十六周的课时所能解释的。

(二)团队意识

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能齐心协力发挥自己的长处,总是能事半功倍。如何解决合作的矛盾,如何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是培养团队意识的重要部分。在课堂上,老师为了给我们提供与他人合作和培养团队意识的最佳方式,特意设置了小组项目演示的环节。题目虽然不难,但是涉及面很广,都是社会热点。这样的话题早已引发社会热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特别容易引起群体成员之间的争执。每个小组都要努力想办法求同存异,最终达成共识。

以我们组为例。一开始选择了“食品安全”这个话题后,大家就分开找资料了。总结结果后发现,要么重叠,要么联系不紧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小组分工不明确的结果,于是我们根据题目涉及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工,但总结后发现,任何题目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方面对整体有不同的理解,有些甚至是对立的,这就造成了争吵——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因为每个人都做了深入的思考,所以特别难说服对方。但是,经过几次激烈的反驳,我们才明白,没有人的想法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需要找出问题最原始的相似之处,然后用不同的思路展开,这样就形成了最终的结果。虽然过程并不容易,但给予我们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3)思维方式

就像一本好书带来的乐趣远远超过文字的欣赏一样,我觉得这门课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学期开始就让大家谈谈对教育的看法,我们每个人都听到了近40个不同角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有些只是不成熟的想法,有些则比较深入,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同时也让我觉得,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会有那么多衍生的思考。我们在对待问题的时候,如果片面的看待问题或者轻易下结论,往往显得草率和无知。

在平时的课上,老师总会给我们放一些纪录片或者《新闻周刊》的片段。一个是培养我们对时事的敏锐感,一个是让我们接触一些不同的文化和理念,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一些新奇的想法往往能给我们很大的冲击,进而影响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而这些影响都是在无形中悄悄改变的。

三。摘要

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课堂形式无法得到全面推广,这让我很遗憾,但我还是很庆幸这学期能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带来了新的希望——促进更完善、更成熟的教育体质,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