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义德教育诏书
对于中村原案,山县有朋在征求内阁法制局长井上的意见时,以中村原案带有宗教和哲学色彩为由表示强烈反对。他指出,中村的草案将忠孝视为根植于“敬天敬神”,被指过于基督教化。井上还认为明治12颁布的教学圣旨过于儒家化,因此在措辞上应避免明显的汉学或西学,可以利用儒家的一些美德,将日本教育建立在“天皇祖先的遗志”上。单县政府的智囊团也认为应该尊重井上的意见,井上应该代替中村担任起草语言的工作。井上放弃了中村原案中“根据立宪主义,君主不干涉国民良心自由”的前提,试图做出排除宗教色彩的原案。井上原案提出后,曾因《教育诏书》的构想而遭到反对,但山贤制定《教育诏书》的意图不变,并亲自参与了该文的起草。井上原案的阶段,今后诏书关于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
另一方面,与天皇关系密切的儒生田源·永福曾向明治天皇建议基于儒家思想的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所以在明治12年(1879年)起草了一份儒家思想很强的教导圣旨。同年,教育部以“教学圣旨”的形式发布了皇帝关于教育基本方针的指示,强调教育的重点是“德育”,这是孔子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才能是“目的”。当时的首相伊藤博文得知起草“教皇令”的任务交给了田源永福,一度非常不满。鉴于需要用皇帝的意志和儒家的教育来平息内乱,他采纳并推行了这一“圣旨”。1886年(明治19年),文祥森礼貌地颁布了帝国大学令,规定大学从属于国家目的。政府对教育理念的引导进一步加强。
历史上,明治维新被认为是日本现代化的开端。随着大量西方学术和制度的传入,具有基督教背景的西方伦理无法在日本直接推行,当时的形势也不方便天皇直接在中国倡导儒教或佛教的启蒙。《教育诏书》的颁布,是为了强调和弥补难以从西方传入的国民道德教育,也是实现“和魂异才”目标的必要前提。田源是井上的老同学,曾在熊本藩市读书。几经周折,井上义的草稿在当时任官办讲师的日本儒生田源永福的帮助下得以完善,并得到明治天皇的认可。它被山形内阁命名为《关于教育的帝国诏书》,并于1890年(明治23年)6月30日日本第一次帝国议会召开前夕颁布。
关于教育的诏书(“教育ニ🔲スル㉣》)65438年6月30日出版的《明治23年》不是关于国家事务的法律或法律文件,因为它被视为天皇本人的话,而且只有天皇本人的签名,没有国务大臣的签名。井上毅主张发布格式不应由天皇直接下达,而应由文部大臣间接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