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哲学思想论文

尼采是德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许多哲学观点在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尼采哲学思想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尼采哲学思想论文

论尼采的历史哲学思想

摘要:尼采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促进现实中个体生命的成长。人需要历史,但历史太多会损害生活。历史对三种人是必须的,历史有三种形态。后期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思想,认为世界历史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在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尼采主张杰出个人的作用。尼采的历史观主要涉及历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价值论。

关键词:历史;永恒的轮回;非历史的;超历史的

本文分析了尼采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哲学。他一生关注历史问题,以基于历史意识现实的人生意义为对象,着眼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有意识地投身于自己想要把握的某个历史时刻,以理解今天的关键是什么。

尼采早期的历史哲学集中在《历史的使用与滥用》一书中,主要讨论历史价值与无价值的问题,即历史价值的标准问题。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是:历史不是纯粹的知识和科学,历史不是给人力量的教育因素;历史要为生活服务;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才能追问历史的有价值和无价值,只有已经认识生活并为自己的行动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需要历史。所以,历史是生活的欲望,是行动的欲望,是服务于生活的欲望,而不是求知的欲望。如果对历史的研究过于关注历史,以至于生活和生活萎缩退化,就会颠倒生活与历史的关系。在他们之间,生活是目的,历史是手段,历史是为生活和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尼采判断历史利弊的标准很明确,就是是否有利于现实个体生命的成长。

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尼采认为,人不仅吃喝拉撒睡,日复一日,而且“忙于自己的一点点爱恨情仇和一时的恩宠,既不抑郁,也不无聊”[1]。与没有历史的动物相比,人总是追溯自己的过去,“无法学会遗忘,却总是怀念过去”[2]。人的本质不同于动物,这是历史、无意识的传统习俗和有意识的记忆造就的:动物活在当下,受生命本能支配;而人则生活在时间序列中,在过去和未来建构自己生命的意义。没有历史,人就不是人。人们总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抓住过去,并拒绝它。人们知道他们有未来。所以,人需要历史,让人们以能做的大事为榜样,焕发出当下行动的勇气,获得自身的实质性升华,在灰心丧气时得到安慰;人需要历史,才能用爱和虔诚实现自己的本源;人类需要历史,以便从自己生活的丰富动力中克服属于过去的东西。而且,历史的任务似乎就是把过去的一切都当成人类不可或缺的坛子,毫无遗漏地扛在自己虚弱的身体上,并且认为这就是继承历史遗产。结果,过去成了人类的巨大负担。但人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自己很幸福。事实上,历史的重负已经让他们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人存在于当下,却活在过去。然而,人们对此不知所措,总是用贪婪的眼光寻找历史,仿佛历史是一个失落的天堂。正因为如此,人类的生活非常艰辛,沉重的历史让人不堪重负。

对此,尼采认为,人需要历史,甚至不得不生活在历史中;但如果对历史的追忆危及了现实人的生命意志,那么这种历史就会成为人的“毒药”,必须及时清除。过多的历史会让人没落,让人没有开始的勇气。过多的历史知识是时代的敌人,对生活有害。首先,它削弱了人的个性,因为历史意识已经成为一种表演艺术,时不时地假设任何一种奇怪的头脑,以至于只了解过去的人因为只是在演戏而缺乏本质的内心,与这个人的实际现实脱节。其次,历史让人以为自己做到了客观公正,结果却是历史摧毁了人的本能。它认为人类正在衰老,带来了模仿感,才意识到自己的虚无和万物的退化,留下了一定的讽刺情绪。第三,人们形成一种不好的信念,认为我们是古代的幸存者和追随者;当前,我不得不思考其他时代难得的道德与正义;民族的本能受挫,个体的成熟和整体的成熟同样受到阻碍;时代会陷入犬儒主义的危险状态,进而陷入更危险的犬儒主义倾向。过度的历史通过这些渠道剥夺了人们对历史追忆的价值。因为历史,人们只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认识伟人。人们毫无虔诚地谈论考古史上的过去,也不必要地评判批判历史中的过去。

为了治愈历史过剩带来的危害,尼采提出了“非历史”和“超历史”的观点。在他看来,所谓“非历史的”是指“可以被遗忘的力量和技能,以及在有限的境遇中包含自己的力量和技能”[3],也就是说在有限的视界中可以遗忘和封闭自己。如果说历史是过去的记忆,“非历史”就是历史记忆的消除者,不断清除和淡化我们头脑中的历史“痼疾”。在“非历史”中,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忘记一切危害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东西,都要抛弃。所谓“超历史性”,是指“将视线转向世代,并赋予其不朽的意义,即指向艺术与宗教的力量”[4]。这种“超历史”的观点超越了孤立个体的历史记忆,摆脱了一维不可逆的时间流动,最终跨越了人与动物、道德与自然的固有界限。在尼采看来,这样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一部超越人的无限伟大的生活史和世界史。“超然”也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始终以现在为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获得“超历史的”视野需要这样的条件,即我们可以摆脱过去的强制,发展自信的第二天性,从而通过这种理解获得可分解的产物。

从尼采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生活的必需品,这就是历史的价值。有了历史,人类不会变得无知,反而会超越其他动物,成为人类。但如果一个人成为永恒的记忆,把过去发生的一切牢牢记在心里,也就是说,他根本不是非历史的,不能忘记发生过的一切,他就可能完全失去生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遗忘是生命的一种力量,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所以,为了让人类真正幸福,我们需要遗忘,也就是在历史的全过程中感受非历史的能力,或者说,我们需要人们对自己一直引以为豪的历史包袱做出恰当的选择。因为,“如果一个人在这一刻的门槛上不能忘记自己和过去,不能像胜利女神一样站在单一的点上而不感到恐惧和眩晕,他就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更糟糕的是,他永远不会让别人开心。"[5]人类需要历史,也需要遗忘。遗忘是所有行为的特征,就像所有生物都需要阳光和黑暗才能生存。人可以在没有记忆和几乎没有记忆的情况下生活,这样的生活其实是幸福的;但是没有遗忘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无论是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文化体系,如果不睡觉,或者反刍,或者其?历史感?在一定程度上,它会伤害并最终摧毁这个生物。”[6]“一个人内在本性的根越深,就越能吸收过去。最伟大最强大的自然会因为缺乏对历史感的限制而成长过快,有害无益。”[7]然而,没有历史,人就会像动物一样生活。所以,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该忘记,什么时候该记住,本能地看出什么时候该有历史感,什么时候该无历史感。人类在历史性地生活的同时,也必须非历史性地生活。非历史和历史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尼采认为历史对于活着的人是必须的,它属于三种人:行动、工作、奋斗的人;维护和尊重过去的人;受苦受难需要被拯救的人。相应地,有三种形态的历史:纪念史、怀旧史和批判史。

纪念历史属于那些有行动有实力,努力过,奋斗过的人。他们正在进行伟大的战斗,所以他们需要榜样、老师和安慰者,但在他们的同龄人中找不到他们。在尼采看来,当代人已经被文明影响成了平庸和懒惰的人,不可能成为全能的人。历史上的英雄无处不在,因为正是那些英雄和伟人创造了历史,他们的传奇经历可以为当代的有志之士提供借鉴。所以,他们试图在过去的历史中寻找这样一个伟人。对他们来说,历史是由伟大的传奇和个人奋斗的伟大时刻组成的。历史激励他们相信过去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再次发生。他们想起过去的伟人,观察他们的丰功伟绩,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开辟自己的道路。但是,这种历史形式很容易导致弊端。因为这种形式往往以过去为镜,以为过去发生的事情会在改变的环境中重现,但历史并没有告诉我们今天的伟大是否可能;这种历史形式为过去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这将阻碍现在伟大榜样的产生。利己主义者、狂热分子和懒惰无能的人会用历史来阻碍伟人的努力和行动。

怀旧的历史属于那些“天性保守虔诚的人”[8],他们深深虔诚,热爱生活。他们珍惜过去的遗产,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状态,耐心地追寻那些几乎被完全抹去的细节,并尽力去理解它们,正确地理解它们。历史可以帮助他们在记忆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产生爱和信仰,让人对生活充满感恩。他们把自己当成生命链条中的一环,小心翼翼地抓住前人留下的遗产,保护好,然后庄严地传给后代,实现了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神圣环节。一个人,无论他在现实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无论他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尴尬处境,只要他站在宏伟的历史遗迹面前,或者接触到历史书籍,他就会感受到一种与历史融为一体的感觉,他会因为了解历史而感到自豪、光荣和幸福。但是,保持一种简单的尊重过去的态度,会对生活产生反作用。怀旧的历史唤起人们对古老过时事物的虔诚,使人们失去行动的欲望,难以适应现在的生活。因为它的作用只是留住过去,而不是推动现实生活,更不是鞭策人们走向未来。

批判的历史主要是为生活服务的,这种历史形式属于受苦受难、渴望解放的人。为了活在当下,这些人摧毁过去,驱散过去,加强对过去的批判,对过去做出应有的判断,以便纠正过去的错误。对他们来说,任何过去都可以被定罪,因为“世俗的事务总是包含着大量的人权和人性的弱点”[9]。主持审判的既不是正义也不是仁慈,而是“只有生命本身”。这种审判是残酷和不公平的。这种批判的历史形式会造成一种悲哀的感觉,对生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只是祖先的产物,我们也是他们的错误、激情和罪恶的产物,我们无法摆脱这个链条。”[10]这样,人就不得不生活在新旧自然的不断紧张对抗中;不仅如此,由于这种历史形式是古为今用,会否定过去的一切,破坏存在的基础。

根据生命和生活的利弊,尼采分析了三种历史。他认为,任何人、任何民族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目的、力量和需要,对历史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是需要纪念的历史,或者是需要怀旧的历史,或者是需要批判的历史。各个时代的人需要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求知欲,也不是为了削弱现在,消灭未来,而是为了生存,充实现在,连接未来。

为了实现历史的延续和个体的超越,尼采后期提出了“永恒轮回”的思想。“上帝死了”,人们不再需要按照以前的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的现实生活。但是,人也失去了生前的规范,失去了未来的寄托。因为即使是超人也难免一死,而死后的归宿在哪里?如果人不能超越生与死的界限,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自我超越都将是极其有限的。尼采要想彻底实现自我超越,不仅要重新安排自己现在的生活,还要重新解读人类的来世,即不仅要解释活着应该是什么样子,还要回答死后会发生什么。经过长时间的苦苦思索,尼采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永恒轮回”思想。他说:“生活就是你现在或过去过的生活,以后还会重复,没有什么新鲜的。”永恒的沙漏会不停的翻来覆去,而你在沙漏眼里只是一粒尘埃!"[11]在尼采看来,世界作为表象,在权力意志的驱使下,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权力海洋,它总是在变换着形状,有多有少,此起彼伏,各种形式的潮汐交替。他说:“唉,人类总是会循环的,渺小的人类也是如此!”“[12]在此基础上,尼采指出,这个总是自我创造又自我毁灭的酒神世界的英雄,就是不知疲倦的“权力意志”。它在创造中毁灭,在毁灭中创造,在一个永恒的循环中证明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既定的循环力,总是在螺旋的道路上前进。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循环,世界的图景就是在其永恒循环中的种种表现。权利意志永远是鲜活的、自我完善的,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权利意志从毁灭到创造、从创造到毁灭的永恒重复过程。这说明世界历史的永恒循环是一条螺旋式的道路,循环不是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回到经历了上升过程的起点。由于历史的永恒循环,世界历史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圈。通过轮回,人与永恒,历史与永恒结合在一起。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是对历史的全面肯定。如果万物都有永恒的轮回,那么过去也是未来。只有当过去也是未来时,过去才能被控制和肯定。对尼采来说,获得过去是未来的源泉。人通过把握过去来区分自己和过去,通过意识到未来的存在来成为全新的自己。

在历史中群众和杰出个人的作用问题上,尼采提倡杰出人物的个人作用,贬低和抹杀群众的作用。尼采基于他的权利意志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是某种权利意志的体现,但不同个体所体现的权利意志是不平等的。强者的正确意志表现为统治弱者,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工具和奴隶。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权利意志,它维系着存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弱者的权利意志表现为对强者的仇恨和嫉妒,要求消除差异,实现平等,必然导致对生命的否定,这种权利意志具有破坏性。尼采认为,历史不是由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组成的,而是英雄们瞬间艺术创作冲动的产物。历史本质上是杰出人物和英雄的生命意志。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个性很强的上级。大众只是对伟人的模糊模仿,是用烂纸上的破图案做成的,被用作伟人的工具。所以,凡是活跃在历史上的人,都是意志坚强的。他们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至于群众,他们既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是历史的记录者,更不是历史的解释者。在历史面前,他们不过是舞台上的背景或者是大人物的工具。因此,尼采认为,为了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该充分发挥强者的意志,抑制弱者的意志。总的来说,尼采的历史观是一种上升的历史观,立足当下,预示未来。它的主要论题是对历史的主题阐释和历史评价,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价值论。

尼采哲学思想之二

尼采哲学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尼采也是19世纪哲学殿堂的重要成员。他的哲学观点很有预见性,对我们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从意志到权力,到神的死亡,再到永恒的循环,都给我们当代的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1尼采哲学思想简介

1.1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观是在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尼采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愿意为了某个目的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这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命意志,表现出了另一种意志,力量和意志。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人需要不断地通过权力来巩固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尼采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但他强调超越。即使人的出生方式不同,也可以通过不断的超越获得新生。尼采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叔本华否定和摧毁生命意义的悲观精神,注入了创造、奋斗和热爱生命的乐观精神。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开始就是悲剧。人生的价值在于人们运用权力的意志合理地提升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加精彩。

1.2死神

过去的核心价值体系是_ _ _ _的道德价值,上帝是一切的最高标准。然而,权力意志已经超越了过去的悲剧色彩。尼采认为,在判断标准上,也要超越基督的鸿沟,颠覆神学的枷锁,向往自由的精神。尼采在他的《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写道:“我每天早上提着灯笼,到处寻找上帝,却找不到他。上帝死了,上帝也死了。”当时根本没有人相信和接受尼采的观点。人们不相信上帝死了,只相信尼采疯了。然而,尼采是对的。在权力意志的驱使下,神不是最高标准。上帝死了,人还活着,人才就是一切价值的最高标准。上帝之死的观念是对传统价值标准的挑战,超越和创造是其核心。

1.3永恒循环

尼采的永恒轮回观是在古希腊神话《西西弗斯与石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每天都要重复推石头的工作,石头一到山顶就会滚下来,如此循环往复,没完没了。这种无止境的工作循环,无疑是对生命毫无意义的消耗,只是徒劳。荷马在《西西弗斯》中对岩石的评论,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重获幸福的跳板。可悲的是,我们常常在重复的机械运动中迷失自我,找不到生活的乐趣。重获幸福,是此时此刻,西西弗斯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只要他在悲痛面前不麻木,他还是能找到希望的,他还是会有活下去的欲望。即使面对悲壮的轮回,他依然可以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尼采关于轮回的永恒观点也有同样的效果。尼采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生命中的一切都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因果继续在宇宙中循环。正是因为永恒的轮回,我们才应该抓住每一个瞬间,抓住每一个瞬间,让每一个瞬间永恒,在每一个瞬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2

2.1权力意志与自我超越

尼采的权力意志观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是强调人克服这种差异的努力,即超越。当这个观点转移到教育上,就学生而言,学生可能已经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差距,但发现只是前提,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有机地填充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举一反三,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从而完成真正的超越。对于老师来说,教育要讲究“因材施教”,个体差异在所难免。虽然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老师可以在一些小的方面下功夫。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对同一学科感兴趣的同学在一起,举办论坛或其他学习活动,既能满足不同同学的学习需求,又能让这方面充分发挥自己对天才学生的“权力意志”,在某一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自我超越。

2.2上帝之死与创新教育

尼采的“上帝之死”的观点代表了对所有价值的重估。把这种观点转移到教育上,可以理解为教育的创新。现实中的教育制度是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而保存下来的经典。面对经典,我们不否认,但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会创新。创新教育包括教育制度创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等诸多方面。

在教育体制创新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现在的中考、高考已经逐渐走向多元化的道路,过去“一考定胜负”的现象已经逐渐淡化。“考试成绩一致”、“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特长生加试”等政策也是我国教育制度创新的新成果。教育制度的创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也更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基础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有所提高,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逐渐受到重视。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考试科目的重要性,而对体育、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等课程的重视程度要低得多。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这些学科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所谓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健康的身体,还要有懂得欣赏和懂得美的灵魂。

近年来,教学模式的创新被颠覆了。从过去单一的老师授课和板书辅助到现在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上接157页),教室配备大屏幕,电子书打包进教室,使用移动设备辅助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近年来,“翻转课堂”、“飞跃课堂”等全新的教学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新尝试,在探索学生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永恒轮回与终身教育

把尼采“永恒轮回”的观点搬到教育中,让人想到终身教育,教育也是轮回的。小时候,我们接受老师和长辈的教育。当我们成年后,我们开始教育年轻一代,如此等等。一个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的教育。近年来,为了实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践行终身教育的行动已经广泛开展。开放大学教育和教育门户网站的建设为终身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就是这句老话的最好证明。除了学校教育,生活教育无处不在。在每一个时刻,我们面对发生的事情,做出全面的判断和选择。这是一种学习。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我,勇敢面对挑战,这是一种追求。就是这一刻,交织成了整个生命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中,我们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学习追求,不断将各种知识拓展到我们的认知体系中,用它来教育年轻一代,用它来规范自己,用它来指导生活,用它来学习工作,通过实践实践来收获终身教育带来的各种收益。

3结论

尼采是德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许多哲学观点在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不仅尼采,很多哲学家都有很强的实践观。哲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人生的思辨,更在于指导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命的长河不息。哲学指导教育,教育实践哲学。在哲学与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人会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真而坚定地在生活中奋进。

读《尼采哲学思想论文》的人还读到:

1.对哲学的理解

2.高中哲学政治论文范文。

3.中国哲学相关论文

4.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5.哲学与生活论文

6.关于哲学和人生的文章

7.教育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