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的先进事迹

科技特派员先进事迹范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这些材料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想必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事迹发愁。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科技特派员先进事迹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科技通讯员先进事迹材料1科学是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学才能推动生产的发展。我县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县,位于云南省南端,东经99° 56′-100° 41′,北纬21° 28′-22° 23′,东与景洪市、东北与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西与南与澜沧县接壤。东西最长水平距离77公里,南北最长垂直距离115公里。全县国土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全县有11个乡(镇),85个村委会,864个自然村,农作物面积86万亩,粮豆48万亩,其中水田30.5万亩,年产粮食654.38+0.3亿斤。是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粮、糖、茶是我县的主导产业,所以被称为农业大县。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县在实施解决“五难”惠民工程时,把学习农业科技作为重点培训项目。该县选派了一批各学科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农村,开展各项科技培训和指导工作。

20xx年,我被勐海科技局聘为勐海县解决“五难”(学科技难)工程科技特派员,分配到我县最大的坝(勐遮镇),是全县最大的镇,距县城21公里,有13个村委会,169个自然户,55438+00333户。耕地123247亩,其中水稻85143亩。主要农作物为粮食、糖料、茶叶和冬季农业,是我县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该镇属于少数民族乡,农民文化素质差,科学意识差,各种产业发展缓慢,是制约该镇经济发展的因素。我被派到这个镇后,深入实地调研,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勐海县惠民工程科技专家组和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计划和具体安排,认真履行职责,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各项科技项目的实施工作。

主要工作和经历:

一是认真履行职责,深入基层。

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群众想什么、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当地实际,为当地农民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使农民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通过做示范、做模型,引导农民直观地学习和运用科学。

第二,加强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

我被聘为科技特派员后,深入基层单位结合各行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一年多来,* * *举办了8期室内理论培训,480人次,培训对象是各镇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村干部。举办了35次现场培训,有2 80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对象主要是农业辅导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建立了3个科技示范村、24个科技示范户和2个培训营销户。开展科普宣传活动10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万份。

三、认真做好示范样板工作,选择示范村和示范点,引进适合当地的新技术和新品种,树立样板。

通过示范模式的建设,解决农民学习科技难的问题,带动农民利用科技发展各种产业,培育一批科技致富典型,培养一批乡土人才和新型劳动者,促进县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1,建立双季或复种改良研究示范模式。

在勐遮镇曼根村委会建立示范模式,研究水稻、豆类、麻(薯)等一年两熟、三熟制和耕作制度的改进。水稻耕作制度的改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耕作制度的改进,充分利用稻田空闲时间,提高一两季经济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作物多熟制种植模式,实现水旱轮作改良土壤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措施。两年来,我们在勐遮镇曼根村建立了示范种植示范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两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00亩,建立了两个高产示范村。经实际生产测定,增产效果显著。如曼根村委会曼培村组在xx种植水稻800亩,平均产量450斤,每亩产值810元,水稻收获后8%。平均产量65公斤,每亩产值325元,10月中下旬大豆收获后165438+65438+10月底种植马铃薯200亩,平均产量65438公斤+0500公斤,每亩产值65438元,其中康郎家种植65438。种植秋大豆10亩,平均亩产68公斤;种植冬种马铃薯10亩,平均产量1520公斤;合计每亩年产值2622.4元,比一季种植水稻增加914.4元,增加1708元,增加186.8%(扣除成本)。多熟制改进后,农民康朗家一年增收10580元,效果显著。通过曼培村的复种制度示范,勐遮镇农民学到了发展经济作物的实用科学技术。

2.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水田面积的不断减少,为确保我县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安全,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总产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xx年,勐海县被云南省农业厅列为财政支持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水稻高产创建建设项目。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农业厅、西双版纳州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勐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抢抓机遇,精心组织,注重实效,广大科技人员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项目实施计划。

①在勐遮镇、勐阿镇、勐混镇等10个乡镇建立10000亩示范区。

(2)在勐遮镇勐遮村满光组建立1000亩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片。

③在勐遮镇勐遮村满光二组建立两块水稻优质高产示范地,面积200亩。

经过县级专家组、国家级专家组实际验收和我县技术人员多点考察,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647.3公斤;千亩示范片平均产量727.83公斤;百亩示范平均亩产750公斤,比2007年杂交水稻平均单产提高75.9%,成效显著。

3.建立百亩麻纤维高产栽培示范模式。

我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西定乡曼皮村委会曼延坎村民小组是一个少数民族(布朗族)村,32户,人口1.27。位于勐海县西南边陲,靠近缅甸,距离缅甸11 km。由于历史、地理、交通、文化的落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生活比较贫困。历史以来主要种植旱稻,粮食不能自给。传统的耕作方式主要是刀耕火种模式,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139亩云马种植在西丁乡曼皮村委会曼岩坎村小组。通过科学管理,平均亩产干麻皮78.9公斤,比大面积种植的51公斤平均增产27.9公斤,增产54.7%。按每公斤11元计算,每亩产值达到867.9元,扣除成本180元,每亩纯收入687.9元。全村云马总产值达120637元,增收95618元,其中全村农民闫恩佳种植5亩,平均亩产128.6公斤,每亩产值达1414.6元,总产值7073元。扣除费用900元,农民严。

总之,我被聘为我县解决“五难”科技特派员以来,兢兢业业,认真履行职责,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建模型做示范,组织科普宣传,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各种实用技术。两年来,我为解决我县科技惠民“五难”工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解决我县“五难”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技特派员先进事迹2蒙阴县是中国著名的长毛兔之乡。在兔子行业,冯家遇代表着一种精神。身体活动的不便并没有阻止他的大脑飞速运转,也没有阻止他张开双臂,以无限的热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20多年来,冯家遇积极组织和参与县、市、省三级残联的公益活动,把自己培育的优质种兔无偿赠送给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和道义支持,帮助无数人致富。

他是顽强斗争的好榜样。

冯家遇,蒙阴县炭步镇东西崖村人,从小体弱多病。他在1979拿到录取通知书时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后来因小脑缺氧致残。2012确诊布-加综合征。一个想干一番事业的年轻人,突然变成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

冯家遇拖着病体,拄着拐杖,靠养银耳和卖煎饼为生,但最终没能成功。由于身体原因和技术欠缺,他当时不明白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做什么。蒙阴县是中国长毛兔之乡,几乎家家都有一只长毛兔。传统上他也想过养兔子维持生活,但是没钱没技术,对怎么养兔子也没信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朋友的《农村流行》上看到报纸上介绍了很多人养兔致富的故事和很多养兔的知识,决定发展养兔业。65438年到0996年,他的一个在兔场工作的亲戚送给他三只高产毛长毛兔的优良品种。有了这三只长毛兔,冯家遇的体型逐渐变大。有一次,冯家遇去兽医站买饲料。他正在爬楼梯,他拄着拐杖摔倒在楼梯上。兽医站的站长白并不知道他身体残疾,只是笑着说,你怎么这么客气?过来给我磕头!后来知道他身体残疾,被他顽强的精神感动了。我不遗余力地帮助他发展养兔。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2001年,他自费去了济南,拖着残疾的身体,开阔了眼界,坚定了创业的决心。从济南回来后,冯家遇利用在推介会上获得的信息,决定改良兔种,扩大规模。

尽管冯家遇身体残疾,但他研究养兔技术的精神没有改变。通过多次外出学习和试验,改进了长毛兔人工授精技术,将以前的玻璃输精管授精改为橡胶软管授精,有效减少了母兔损伤,提高了受精率,为社员提供免费的人工授精服务和技术指导,合作社长毛兔平均产毛量由7只提高到8.5只。凭借优良的品种和精心的管理,冯家遇的兔场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好。

2003年,他的养兔场被评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蒙阴县国家级沂蒙长毛兔示范区”示范场,并通过了县畜牧部门的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场验收。他创办的嘉鱼合作社,如今已成为集长毛兔养殖、良种繁育、兔病防治、饲料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实体。基地现有标准兔舍2000余间,兔近3000只,总资产654.38+0万元,年利润654.38+0.5万元,合作社长毛兔总数量2万只,獭兔654.38+0万只。2004年、2005年先后被评为蒙阴县“十佳种植养殖大户”。2005年被评为“蒙阴县十大新闻人物”、“蒙阴县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

从最开始的三只长毛兔到现在的几千只,从一个普通的养殖户到一个拥有150多名成员、存栏近3万只兔子的合作社的社长,冯家遇开始走上了一条坎坷而精彩的创业之路。

他乐于无私奉献,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心肠的人。

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斗争,冯家遇在残疾人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并成为远近闻名的养兔人。他成功了,但他身边很多身有残疾的老乡还在过着艰难的生活。考虑到他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创业的,他决定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这些还处于困境的村民。

2010年,冯家遇从自己的养殖场里挑选了30只价值10000元的优质安哥拉兔,免费送给10户残疾人家庭。为了保证养殖成功,我们经常去村民家里指导,无私地把多年来总结的经验教给他们,帮他们购买饲料和疫苗,联系卖兔毛。在冯家遇的精心指导下,这10户养殖户也养殖成功,有的两年内发展到200多只,每年增加收入1万到2万元。看到他们对生活的新希望,冯家遇比他们更幸福。作为一个残疾人,他也能帮助别人,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其中一个叫翟继文的,因为建筑工作从楼顶摔了下来,家里的顶梁柱成了截瘫的残疾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冯家遇送给他三只长毛兔,还经常给他讲创业经历,鼓励他走出阴霾,重拾信心。在冯家遇的鼓励下,翟继文投身于养兔业,慢慢发展起了养兔业。他的收入增加了,信心也恢复了。

此后,冯家遇还动员身边的朋友加入到助残行动中,每年为一批残疾人免费提供兔子,帮助他们走上养殖致富的道路。2013年,向3个残疾人家庭捐赠了90只种兔,20134年,向25个残疾人家庭捐赠了种兔。与蒙阴残联一起,为全县残疾人家庭提供免费培训和养兔知识,帮助培训和帮扶1000多名残疾人。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许多残疾家庭在冯家遇的帮助下通过养兔致富,有的还开办了农场,事业蒸蒸日上。

嘉鱼兔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中年成员150余人,其中残疾养殖户数十人。2065,438+02年,合作社被评为省级优秀残疾人扶贫基地,县残联联合开展了1+1扶贫行动,使65,438+040名残疾人免费获得养兔扶持,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管理、销售等一系列服务。

执行着帮扶的使命,他是科技扶贫的好榜样。

考虑到还有很多残疾人不能工作,不能靠养兔子赚钱,平时爱学习的冯家遇琢磨着研制出了自动喂食系统和粪尿分离自动清洗装置。自动喂食系统由电脑程序控制,只需2秒钟就能喂饱全场一次。结合粪尿分离自动清洗设备和自动饮水系统,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也可以养兔致富。自动给料系统和粪尿分离自动清洗设备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身体残疾,顽强拼搏,乐于奉献,冯家遇的科技创业精神和助人事迹深深感染了每一个认识他的人。为此,2017年,省科技厅组织力量为冯家遇拍摄了科技扶贫纪录片《飞天》,并于2018年4月邀请其在省科技厅作“科技助推精准扶贫”事迹报告。作为科技特派员,冯家遇经常深入蒙阴县坛埠镇西坛埠村、响水庄村了解情况,制定帮扶措施,开展科技帮扶行动。临沂市科技局领导也多次到实地工作,带领专家深入合作社,给予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先后3次进行技术培训,为合作社发放畜禽养殖书籍100余册。在给予技术培训和指导的同时,希望他关注农民科技人才的培养,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更好地传播农业科技。

据调查,冯家遇帮扶的两个村耕地较少,不适合发展粮食种植等产值较低的产业。这两个村子都有种植果树、蔬菜等产业基地。为了找出弱点,补齐短板,冯家遇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析,因地制宜地找到了对策。当地有一个种植蔬菜的温室。种植多年,土壤板结,病害严重。冯家遇对种植户进行了平菇和大棚蔬菜轮作技术的培训,不仅可以帮助调整大棚土壤结构,还可以增加平菇一季的收入。两村种植的桃树大多采用自然快乐修剪种植模式,导致树体老化快,树影婆娑,不利于管理操作,机械操作不便,费时费力,果实品质差。冯家遇帮助果农引进宽行密植模式,省工省力,提高了果实品质。同时进行秋季施肥管理培训,教授种植户桃树秋季施肥技术,为1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赠送海藻复合肥。结合两村交通便利,帮助科技带头人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收入。

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两个村的村民,特别是科技致富带头人,认真把学到的技术和新模式运用到生产中。通过发展养兔、香菇种植,改变传统的桃生产模式,辅以电商销售,全村村民收入增加,幸福指数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也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特派员带来的新技术、新模式的重要性。乡村振兴,科技先行。

为了更好地推广科技,冯家遇还投资建设了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购置了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利用业余时间向农民宣传推广先进的科技。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年近六旬的冯家遇一直不忘学习新的技术模式,利用各种渠道发展电子商务。他在卖自己的蚂蚱、红松茸等产品的同时,还帮助身边的残疾人推销自己的产品。

蒙阴县连城镇的王世国就是受益者之一。王世国因强直性脊柱炎严重残疾,平时靠养蜂补贴家用。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世国遇到了冯家遇。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他转变发展思路,提高产品质量,开辟网络销售渠道,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年收入20万元的富裕户。他的事业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自信。

冯家遇,一个王力可石国的农民,不知道他帮了多少忙。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冯家遇的消化功能很差,很多食物都不能吃。冯家遇上门服务时总是自带食物。他每天带着腿疼和脚肿回家是常有的事。他的足迹遍布全县,有时也在其他县市任职。有一次他去沂水高桥镇拜访两个在山上开始养鸡的大学生。在寒风凛冽的天气里,他驱车100公里去指导服务。由于山上条件有限,冯家遇一天没吃没喝。当他回到家时,由于缺乏精力,他又累又冷。

认识了这么多残疾人,冯家遇在2019创办了孟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了更好地传播科技,帮助残疾人创业,和他带领的残疾人结成了互助联盟。从2019年10月中旬开始,他用了近20天的时间组织20名残疾人参加电商培训,帮助他们发展电商行业。看到有些肢体残疾人打字不方便,就在去世前两天,他自费买了五套语音输入键盘,准备送给打字困难的残疾人。2019 165438+10月14,冯家遇因为积劳成疾,突发疾病,倒在了科技扶贫的路上。

“在科技援助的道路上,我们还在探索,生,死,生,奋斗!”冯家遇是在省科技厅“科技助推精准扶贫”事迹报告会上说这番话的。冯家遇用他的生命实践了他致力于科技援助的诺言。一根拐杖,一份爱,放飞梦想,永不疲倦,这是他执着的追求,也是他几十年精彩人生道路的真实写照。

科技特派员先进事迹3高兴华1959出生于勐海,1981毕业于玉溪农校植保中专,西北A&F大学毕业,1981分配到勐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事植保工作。植保站独立以来,现任勐海县植保植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20多年来,《快乐中国》同志兢兢业业,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他经常深入农村基层,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防治各种病、虫、草、鼠,为群众排忧解难。

为了普及植保植检技术,提高边疆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农民的科技水平,邢华同志扎根农村、扎根农民,努力把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给边疆各族人民。他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农民们讲科学技术,传授植保知识和操作技能。勐海县少数民族由愚昧无知(杀白鸡挂蛋壳)转变为依靠科技,采取科学防控手段防治病虫害,植保工作进入了新时代,为勐海县农村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特别是年初,勐海县科技局实施了“学科技难”五难惠民工程,聘请了科技通讯员后,他更是干劲十足,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针对人们学习科技的问题,他积极争取省植保检疫站的“农民田间学校”(ffs)项目,系统全面地传授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用新技术,改变了过去教条式、填鸭式的培训。农民田间学校是粮农组织推出的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采用参与式、启动式、互动式辅导,采用成人非正式教育的方式,在整个作物生长季节进行培训,教会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学习和运用科学,在自己的社区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可以提高农民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技意识,进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生产安全健康的食品。

-在过去两年里,在勐遮、勐嘎和勐海镇举办了5期培训班,有270人参加。培训重点是水稻从播种到收获期间的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剧毒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农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生态系统分析、田间试验、团队建设等。课时和内容根据水稻生长期病虫害发生的不同时期确定,每节课6周。开展了种苗培育、生态系统分析、剧毒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农药安全使用等内容,指导农民设计实验课题并在田间实施。并就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进行了专题讲座。为了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bbt(培训前)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班的平均通过率为40.1%。培训后成绩大幅提升,并进行bbt(培训后)测试,通过率达到98%。

农民田间学校成效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学会了定期到田间观察,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改变了过去见虫吃药,有病吃药的现象,提高了农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得到加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传播ipm知识。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知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同时,通过电视台的宣传报道,扩大了ipm的宣传面,让更多的农民了解了ipm,为推广无公害食品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ipm区与农民实践区的经济分析比较,ipm区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农民实践区,ipm区的单位面积纯收入比fp区高69.46元,高的为161.5元。

在他的努力下,获得了政府和科技局的支持,购买了电动喷雾器,为农民提供免费服务。通过培训,提高农民防治水平、操作技能,及时防治,开展统一防治。近两年稻飞虱发生面积42.7万亩。大爆发年,没有造成大面积粮食损失,但挽回粮食损失7286吨,为勐海粮食高产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邢华华同志还在茶叶、甘蔗、大麻、亚麻等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培训。任特派员以来,* * *培训23期,1740人次。为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勐海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贡献。

茶叶是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柱产业。茶叶市场的下滑严重影响了我县的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严重打击了农民种植和经营茶叶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如何提升这一传统产业,提升品质,打造勐海普洱茶品牌,从产地入手,加强栽培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入手。新华同志从各方面争取项目,在州县科技局的支持下,获得了“茶叶绿色防控”项目。在全县十个乡镇进行了11的现场培训,参加人数达到1050人。系统讲解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药防治新技术,以及如何在最佳防治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统一防治,从而提高农民绿色防治技术,增加农民种植和管理茶叶的信心,减少农药使用频率和用量,减少茶园污染,提高茶叶品质,增强勐海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勐海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