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电影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新闻宣传的需要,澳大利亚的新闻纪录片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吸收和培养了很多电影人。此时,在悉尼大学学习人类学的I·邓洛普进入了电影界。从1957开始,他多次进入西澳的沙漠,拍摄了许多关于土著人生活的纪录片,逐渐成为澳大利亚人类学电影的权威。
7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鼓励(如成立电影委员会、资助电影、建立影视学校、建立电影档案等。),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澳大利亚电影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首先表现在长篇故事片产量的稳步增长。在澳洲,1969只上映了5部国产片,而在1971,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1。整个70年代,平均每年上映15.2部国产电影,之后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其次,电影创作者和技术人员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和成熟,特别是一批中青年导演在上世纪70年代初走上了电影行业,推动了国产电影的发展。这些新生力量包括:伯斯塔尔、韦尔、贝雷斯福德、杜伊根、克隆比、谢皮西、大卫·威廉姆森和伊戈尔?奥津斯、g .阿姆斯特朗等。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多是澳大利亚的,例如P. Weil导演的《悬崖上的野餐》(1975)和《加利波利》(1981);b .贝雷斯福德导演的《获得智慧》(1977)和《驯马师》(1980);G·米勒导演的电影《来自雪河的人》(1981)是新诞生的澳大利亚民族电影中的佼佼者。这些电影的内容虽然以历史为基础,不直接反映现实,但往往能引起观众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联想和思考。有些电影内容层次多,覆盖面广,发人深省。这些影片一般讲究构图,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镜头流畅,善于利用自然风光作为背景。随着国产电影的发展,澳大利亚银幕上出现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国产电影明星:梅尔·吉普森、约翰·哈格里夫斯、杰克·汤普森、布莱恩、布朗、海伦·莫斯等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电影在发挥上述特点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首先,内容不限于历史,也采用现实题材,比如反映吸毒问题的故事片《冬天的梦》(1981)。更重要的是,反映土著人的电影重新出现。它们从早期的纪录片发展到反映生活和问题的专题片,普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约翰。霍尼的曼加尼尼(1980)和伊戈尔?我们偏远地区的Ozins (1982)。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电影的复兴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国产电影仍处于少数地位,外国电影仍占主导地位,主要是美国电影,每年进口200部左右。据澳大利亚出版商协会统计,在澳大利亚上映的1963 ~ 1981部畅销电影中,只有8部是国产的。其次,上述有特色的电影在国产电影总量中只占少数。还有很多充斥着性内容的平庸电影。甚至在一些好的作品中,偶尔也会出现色情的场景。
澳大利亚年产量约20部电影,900多家影院(包括免下车影院),年观众3500万人,票房收入6543.8亿美元。联邦政府有一个电影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电影剧本和电影的制作提供财政援助,管理澳大利亚妇女电影基金和澳大利亚电影公司,与国家图书馆共同维护电影资料。联邦政府还有一所电影电视学校、新南威尔士电影公司、电影审查委员会和一个电影档案馆,后者是国家图书馆的一部分。电影审查委员会负责检查在电影院上映的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除政治问题外,重点是性和暴力。
澳大利亚电影界有很多群众组织,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澳大利亚电影协会。除了设立电影资料馆、研究中心和出版物,每年还举办澳大利亚电影奖,这是每年举办的六七个电影奖中最重要的一个。澳大利亚每年举办约10个电影节,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悉尼国际电影节已举办40余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已举办30余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