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进入大学后通常会面临哪些适应上的烦恼?

新学期伊始,大学校园迎来了一批新面孔。这些大一新生是经过高考选拔进入大学校园的,很多人在中学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然而,四年后,人们可能会发现,同样一批进入大学的学生,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上了研究生,有的进了名企,有的学生毕业了甚至成了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面临一系列的适应问题。新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往往成为这些学生在大学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某大学一名学生高考高分录取。进入大学后,这个从小学到高中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突然变得抑郁,经常在网吧打游戏,期末有几门课不及格。学年结束时,他终于不得不辍学。因为学习不好而辍学的大学生也就那么几个。然而,这样的“水土不服”却在很多大一新生中频频发生。有一个笑话描述了大学四年的生活:大一不知道什么不知道,大二不知道什么知道,大三知道什么不知道,大四知道什么知道。这个笑话对大一新生用了两个“我不知道”,准确说出了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困惑。其实大一新生容易出现的“水土不服”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的不适应。第一,在学习中找不到感觉。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很高。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一方面,我是硕士,身边的同学学习能力都很强。我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跟上。另一方面,老师不再像中学那样特别关注学生,不用提醒就放松了。第二,人生有迷茫。大多数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都过着集体生活,这是人生的一大变化。以前集体生活观念淡薄,自理能力差,不太懂社会公德。他们只希望别人照顾自己,很少懂得照顾别人,懂得彼此谦让。所以进入大学的独立生活后,很容易和同学产生矛盾,产生心理冲突,迷茫,烦恼,会产生不安全感。第三是心理失衡。很多大一新生都是中学的尖子生,优秀生,班干部。进入学校后,我接触的范围很广,我发现自己不再有这种优势,就像一条流入大海的河流,我不再鹤立鸡群,我也不再是老师同学经常关注的对象,导致心理失衡。有些同学在接触了大学生活的现实后,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差距。如果录取专业与录取志愿不符;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和看到的大学生活不符;理想的我和真实的我之间有差距;实现理想的努力不等于结果,等等。上大学的目的是发展和完善自己。进入大学后,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拓展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同时,他们觉得自己知识面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影响了自我发展,心理上感到焦虑不安。第四,人际关系苦恼。进入大学后,大部分人际关系都不熟悉,人际交往方式也不一样,导致新生之间很难沟通。但是,大一新生一定要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种矛盾和冲突造成新生的焦虑和孤独,甚至有些新生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逃避群体,封闭自己。大一新生正处于人生观的转折点,情绪不稳定,独立意识强。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经历,导致了青春特有的焦虑、担心、孤独、寂寞。为什么大一新生在面对变化时容易出现征兆?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辅导员辛认为,大学新生主要面临两方面的环境变化。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大学生和中学生来源不同。中学生大多在家乡读书,同学之间差别不大,很容易交流。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互相了解需要一段时间。这就需要交流方式的改变。有些同学会觉得很难适应人际交往方式和对象的变化;有些人经常发现由于缺乏沟通技巧而很难建立友好的关系。二是教学管理的变革。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提前修完学分,提前毕业,还可以延长学习时间。在管理方式上,大学更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同时,大学的生活环境和学习任务也带来了很多变化。在大学里,大一新生从父母的安排变成了一切都要自己处理的集体生活,饮食、气候、语言、作息制度、卫生习惯都不一样。与中学相比,大学里的学习任务内容更多、更重、更广。学习方式由老师安排转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安排。新说,大一新生进入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真正的人生独立训练。高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是父母在打理。有些父母甚至每天给孩子铺床、洗脸。现在我上大学了,我必须学会独自处理这些事情。大学生活要求学生独立,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同时,第一次进入大学,突然失去目标也让大一新生无所适从,迷茫,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激情。部分学生不平衡的心态也成为他们约束和激励自己的障碍。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尖子生,但在人才云集的大学校园里,突然变成了没有任何优势的普通学生,有的甚至成了班里的后进生,找不到“感觉”。大一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感觉的原因有三:一是很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大学要求大学生有更自觉的学习态度,有独立主动支配时间的能力,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和研究精神。而大一新生在学校的时候往往缺乏这种必要的训练和准备,习惯了老师的灌输和安排。很多学生还是沿用老中学的套路,不控制自己的时间,上课抓不住重点,记不住笔记或者记不全笔记,不能充分利用图书馆科学学习,因为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第二,大学学习本身压力大,竞争激烈。中学的学习主要是一种应试教育。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学生几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分数成为生活的重心,导致学生在学习技能缺乏、知识面狭窄、大人过度保护、缺乏应有的挫折承受力等诸多方面发展不良。所以他们担心大学里高强度高难度的学习,担心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第三,学习目标不明确。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学生把大学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动力。带着“竞赛优胜者”的优越感踏入大学校门,原来的目标已经过去,新的目标还没有确立。这种新旧驱动力的断裂状态,导致新生学习目标模糊,失去奋斗目标,出现放松的思想和行为。如何适应大一新生的大学生活,从而尽快成长发展?大一新生所在用人单位的学长、辅导员、人力资源人员认为,新生应该从生活、学习、职业发展三个方面入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辅导员新强调了提高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她说,好习惯是一个人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她建议大一新生坚持自己的事情,做好今天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控制生活节奏。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分寸,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敢于对自己的不良习惯说“不”。同时要学会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习惯的学生交流,需要抓住交流的机会。首先要互相理解,互相适应,主动沟通。其次,学生应该相互尊重和关心,真诚热情,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大事讲原则,小事讲作风。与同学交流时,要与人为善,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唐新伟(音译)为大一新生出谋划策。唐新伟提醒大一新生,不要认为大学是玩乐的天堂。在大学,虽然不会像高中那样公布成绩排名,但竞争还是存在的,只是外松内紧,表面上看不出来。因为奖学金的评定,研究,留学,交换生,推荐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很多同学因为成绩好而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唐新伟认为,大学学习和预习很重要。大学里几百个人一起上课,尤其是理工科。不预习,上课就不知道说什么。另外,要自觉学习。课后要把笔记整理好,消化好。老师布置的书籍和论文必须认真阅读。唐新伟还建议,大一新生要注意利用学校的资源帮助学习。比如,讲座是最吸引人最有益的,有些讲座甚至会改变你的观念,影响你的行动,改变你的人生。在唐新伟看来,虽然讲课通常只有一两个小时,但老师要在规定时间内讲完自己的题目,还要让题目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主讲人会精心准备,有的甚至会集毕生所学,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激情四射。除了讲座,唐新伟还建议大一新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图书馆、自习室等一切资源。,多做实验,多借自己喜欢的书。这样无形中扩大了学习范围,丰富了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新说,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应该探索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要注意向优秀的高三学生学习,听他们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要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逐步探索适合自己水平和基础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时间,学会使用参考书,利用图书馆等条件进行自学。上海交通大学大四学生唐新伟对向优秀高三学生学习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刚入学的时候,负责接待他的学长成了他的第一个“老师”,通过这个学长他了解了很多学校的情况。除了这个学长,唐新伟还经常找一个学习好的学长,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向他借很多好书。很多关于自己发展的事情,他经常向学长请教,比如应该重点学习哪些课程,应该选修哪些课程,奖学金怎么评选,各种专业课的老师有什么特点,这让唐新伟受益匪浅。人力资源培训师朱世杰直言,大一新生“水土不服”是因为失去了目标,这是缺乏职业规划意识造成的。他认为大学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新起点。大一新生要有正确的态度,以务实的态度制定自己在学业、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长期目标、短期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激励自己。朱世杰进一步提醒,职业规划不仅仅是一个设计,还需要大学生做一系列的职业准备。大一新生一入学就要主动接触社会,了解校园文化和职场文化的差异,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从外在呈现来看,职业素养在职业资格、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完全符合职场需求,其中知识、技能和态度尤为重要;从内在来看,一切有形的表现都是由无形的价值观决定的,所以专业是内力的外在表现。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专业给人的印象是第一关是穿衣服戴帽子;第二层次以物待人;第三个层面是看价值观。这些都是大一新生一开始就应该注意和准备的。相关人士指出,大一新生应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除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上的调整,学校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扫清障碍。可喜的是,目前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已经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学长和辅导员的指导,通过开展职业意识教育,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