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背景
2006年5月25日,湄潭浙大旧址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遗迹,以“湄潭浙大旧址”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浙大被迫西迁。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700多名师生先后在浙江建德、吉安、太和、广西宜山、贵州青岩等地迁徙,最终在1940抵达黔北遵义、湄潭,历时两年半,跨越六省,行程2500多公里。在国难、物资匮乏的恶劣环境下,德高望重的竺可桢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广纳学者名流,汇聚一代精英,坚持流亡办学。浙大师生怀着报国之志,励精图治,不懈努力,培养出一代“求实”学者,使浙大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府,被誉为“东方剑桥”。据有关材料,解放后的学部成员和两院院士中,有竺可桢、苏、王、贝、谭、谭启祥、和程等45人流亡浙江大学工作和学习过。1989年,中央领导同志接待了21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其中李、梁、潘三位专家曾在浙江大学留学。1999年,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王先生、先生和程先生曾流亡浙江大学工作。浙大西迁贵州也为黔北腹地播下了近代科学文化的种子,对以后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浙江大学在湄潭* * *开展了72项科研项目,包括湄潭气候、湄潭茶树土壤化学研究、湄潭五倍子、湄潭动物区系、湄潭红糖发酵实验、湄潭包谷酒酿造中草药的意义、对水稻、银耳、油菜、油菜的影响等。此外,还有《茅台酒研究》、《遵义锰矿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