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和文化产业

一、历史文化产业方向这个专业怎么样?我的专业是文化产业,考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只是觉得这个专业好找工作,但是技术含量太低了。如果你想在文化产业测试找个好工作,真心建议你考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第一)和中国传媒大学(出来后好找工作,不过还是比较高端的,留在北京机会很大)。云南大学(全国最早开设文化产业的高校之一,学术排名较高,云南文化资源丰富,云南大学毕业生对各种与民族、民俗等相关的文化产业需求很大。),相比之下,我对语文老师的文化产业不太了解。我只知道中师文化产业初试是313,复试是文化产业概论。国家文化产业中心招生。

华师大的几位老师,如傅才武(朱颖,博士,博士后,华师大最杰出的文化产业学者,现居武大),姚,交大的胡慧琳大神,都是《文化产业概论》一书的主编,也承担了相当的写作任务。姚先生,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给研究生讲授文化资源开发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自学饮食文化史。总之华师大文化产业不好考,因为313开头就刷掉了80%的人。想学文化产业,最好选择排名靠前的学校。

二、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交流融合趋势明显。

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要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的吸引力。文化产业对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对于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乃至城市政治文明的直接提升和价值提升,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宁洱县文化旅游产业,以下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魅力来源于实力,实力彰显魅力。

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非常重要。我认为应该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理念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将文化资源升级为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品牌,迅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有了好的资源,没有创意,没有包装,没有整合,很难形成产业基础。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思维和眼光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和凤凰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把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效应发挥到了更高的水平,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大众化、大众化消费的特点,更具吸引力。

努力创造市场的集聚效应。文化产业除了有好的产品,还有市场的集聚效应。它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示出它的知名度。只有吸引人,才能有效果。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直接的就是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和相关行业的收入。这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和开发,把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种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的文化产业链。

考虑到文化产业的综合性,应该提供必要的服务、配套设施和完善的功能,让游客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得到享受,让他们来一次冲动,满载而归。* * *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国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 * * *的引领作用,* *和相关部门要积极挖掘和梳理本地文化资源,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调控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本地文化企业人才,又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管理人才来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建立展览,媒体和大量的文化服务和科学规划,确保投资。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可以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再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定义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产业,尤其是创意产业。需要不断的讨论,不断的创造,产品的形成,市场的运作。整个过程离不开投入。可以说,没有投资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因此,应充分考虑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要适应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新型旅游文化产业,打造特色名牌,以优势争夺市场,将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产品、管理、服务、营销之中。

应依托我县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加快民族文化旅游建设。同时,要注意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做好文化产业,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把握重点,突出亮点。

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火热的旅游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市场。

但作为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把一个项目做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起来。当前的几点建议,如何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一个长期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比如红色旅游,把民族团结文化的展示从屋里搬到公园里,努力打造民族团结圣地;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茶府和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在磨黑古镇建设中,要做大做强杨丽坤故居、盐文化、磨红文化、饮食文化;还要壮大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把纳科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做起来。

三、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包括哪些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以书面经典为主,下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特质变迁为前提,以与文化相关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件为界限,划分文化变迁的历史阶段是可行的。

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一切文化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和发展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其次,文化在历时性的传承过程中积累并确立了自己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源于中华文化,由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淀而成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及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的,这是文化时代的划分;传统文化讲的是文化的传承,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以及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不局限于古代,而是中华民族迄今为止经过筛选和淘汰,不断丰富和壮大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些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重视传统就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和现代化不能共存,或者认为现代化一定是反传统的。这种理解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和民族特色,也就是中国的特色,就会脱节,和我们的目标不一致。

也有人认为要发扬传统就必须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者认为中国传统和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理解也是片面的。任何民族传统都会受到各个历史时期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一旦对其他文化的引进和吸收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本国文化融合,也会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粹纯粹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决定历史发展的因素。

文化发展应该有自己的阶段,但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我们可以遵循历史发展来研究文化发展的脉络。中国文化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事物的和谐;第二,家庭伦理标准;第三,贵僧中。

西方国家是:一是人与自然分离,征服自然;第二,个体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四。文化产业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2002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543.8+063.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1%。从1997到2003年,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5.2%,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一、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一)文化产业的内涵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4月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是指为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的活动。北京市从1999开始进行文化产业统计,统计内容主要由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商业、工业四个部分的15个行业类别组成。

与最新国家标准相比,主要区别有:一是文化产业划分依据不同。1.文化资源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北京有文物资源3550处,文物建筑200万平方米,居全国之首。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北京市登记在册的博物馆121家,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5.7%,馆藏文物226万余件,大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部分为世界级、国宝级。

2002年,全市博物馆固定展览200多个,临时展览400多个,每年接待观众3000多万人次,规模和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目前,北京平均每6543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文化产业资源(1)文化设施资源。北京的文化设施总体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九五”以来,新首都图书馆、中华世纪坛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根据奥运行动计划,未来几年北京的文化设施投资将达到650亿元以上,超过前50年的总投资。

(2)文化企业和品牌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目前,文化产业的分类依据是文化活动的同质性原则,既包括公益性文化单位,也包括商业性文化单位。所以不能用它来划分文化机构(公益性文化单位)和文化产业单位(商业性文化单位)。因此,在文化产业分类不充分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我们将北京现有的文化单位按性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等。

第二类是企业化管理,可视为国有文化企业,如各类剧院、演出团体、报社、电视台、图书音像出版社等。第三类是民营文化企业,如文化娱乐企业、民营图书出版公司等。

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并考虑到目前文化管理主要是传统的行业管理,对主要文化管理机构,包括市文化局、市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文物局、市新闻出版局等文化单位的统计显示,* * *直属文化单位92个,其中文化事业单位19个,文化事业单位43个。首先是文化企业品牌。

北京葛花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已初具规模,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民营企业有所发展,如广电行业的中国保利华谊传媒。

但总体来看,国有垄断的特征更加明显。二是演出季的品牌。

形成了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暨相约北京文化活动、北京国际音乐演出季暨北京音乐节、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三大标志性品牌。北京新年音乐会和北京电视艺术周正在成为首都的文化品牌活动。

第三,文化地域品牌。主要有北京古玩城、潘家园旧货市场、琉璃厂文化区。

北京古玩城是全国首家文物监管二手市场,也是亚洲最大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总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潘家园旧货市场是中国最大的旧货市场,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琉璃厂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主要经营古玩字画、古籍碑刻和文房四宝。(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1。文化产业总体概况2000-2002年,北京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资产和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9.7%和18.6%。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平均增速达到14.5%。

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仍然较低,近三年一直在5%左右,离成为首都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点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2.文化产业结构分析(1)产业结构。

一是文化服务业占主导地位。2002年,文化服务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文化产业的78.8%、62.5%和60.8%。

二是呈现四大主导产业。文化产业中的广播影视、出版印刷、广告优势明显,发展前景较好。

2002年,上述四个产业的资产、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文化产业的75.7%、68.5%和66.9%(见表3)。(2)股权结构。

2002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中国有经济、民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33.6%、20.3%和5.5%。(3)布局结构。

北京文化产业的地理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一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各区主导文化产业的类型。

比如“宣南”文化造就了宣武区的古玩业和京剧表演业,朝阳区的国际化和发达的经济水平促进了会展业和高雅艺术表演业的发展。第二,文化产业布局的消费领域特征明显。

比如海淀区蓬勃发展的图书销售行业,就依赖于该地区高校庞大的消费群体。三是区域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如玄武传媒大道、朝鲜。

动词 (verb的缩写)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明显。

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要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的吸引力。文化产业对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对于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乃至城市政治文明的直接提升和价值提升,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宁洱县文化旅游产业,以下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魅力来源于实力,实力彰显魅力。

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非常重要。我认为应该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理念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将文化资源升级为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品牌,迅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有了好的资源,没有创意,没有包装,没有整合,很难形成产业基础。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和凤凰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把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效应发挥到了更高的水平,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大众化、大众化消费的特点,更具吸引力。

努力创造市场的集聚效应。文化产业除了有好的产品,还有市场的集聚效应。它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示出它的知名度。只有吸引人,才能有效果。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直接的就是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和相关行业的收入。这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和开发,把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种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的文化产业链。

考虑到文化产业的综合性,应该提供必要的服务、配套设施和完善的功能,让游客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得到享受,让他们来一次冲动,满载而归。* * *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国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 * * *的引领作用,* *和相关部门要积极挖掘和梳理本地文化资源,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调控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本地文化企业人才,又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管理人才来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建立展览,媒体和大量的文化服务和科学规划,确保投资。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可以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再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定义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产业,尤其是创意产业。需要不断的讨论,不断的创造,产品的形成,市场的运作。整个过程离不开投入。可以说,没有投资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因此,应充分考虑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要适应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新型旅游文化产业,打造特色名牌,以优势争夺市场,将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产品、管理、服务、营销之中。

应依托我县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加快民族文化旅游建设。同时,要注意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做好文化产业,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把握重点,突出亮点。

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火热的旅游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市场。

但作为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把一个项目做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起来。当前的几点建议,如何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一个长期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比如红色旅游,把民族团结文化的展示从屋里搬到公园里,努力打造民族团结圣地;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茶府和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在磨黑古镇建设中,要做大做强杨丽坤故居、盐文化、磨红文化、饮食文化;还要壮大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把以纳科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