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形势是指毕业生就业的背景,包括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情况,行业发展情况等。下面就跟着我来看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30万人,如下图。在过去的三年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795万大学生来说,在就业环境不尽如人意和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双重压力下,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势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今,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如下图所示,大数据显示,2016年,按大类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42.09%为工科,近一半为管理类,其次为11.80%为经济学,合计占78.86%。毕业人数最少的三大类是军事学、哲学和历史学。社会所需人才的观念也随着这种发展趋势而改变。把握当今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未来就业大有裨益。
相对容易就业的专业分布在一些供需较小的冷门专业,如军事、医学、天文、艺术理论等。,其中医药供需矛盾最为突出。最容易就业的20个专业中,医学专业多达10,占了半壁江山。从大类毕业生就业难度指数分析,出乎意料的是,就业难度指数前三名分别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文学,而这三大类毕业生一直供大于求,就业相对困难。这里有三个话题来解释。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我来说说大学毕业生集中就业的情况,不外乎以下几类。
1.企业、外企、私企、独资企业。
这种渠道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拉动上百万人的就业,经济不景气必然影响这种渠道的就业。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传统产业面临困境。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成为就业增长的支柱。
这个渠道是很多毕业生的选择,但是随着经济不景气肯定会受到影响。除了当年的毕业生,逐年积累的失业毕业生和海龟也是竞争对手。因为更多的影响因素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会更看重专业,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好就业。
另外很多企业会设置很多门槛,比如985,211研究生,六级,户口等等。,这让很多朋友望而却步,虽然很多都很优秀。当然,相比较而言,这个渠道竞争更自由,需要自己的努力和机会。也是很多有激情的同学的选择,是最重要的渠道。
公务员和机构
2016国考,2.7万招录名额* * *吸引了近1.4万人报名。很多研究生朋友看到这组数据都吓得止步不前。其实仔细想想,这几百人中至少有50%是在碰运气。这部分绝对是炮灰,可以忽略。至少有30%的人只是随便复习,没有完整的训练;至少有15%的人复习方法不对,最后5%的人基础好,方法得当,复习全面。真正的决斗只会在这些人中间进行,心理素质差或者表现不稳定的人会被剔除,所以真正有准备的人基本都会有所收获。
在公务员招录中,大量职位招收本科毕业生,部分职位不限专业。相对而言,国家公务员考试是公平公正的,所以被誉为“玻璃房里的考试”。参加国考,依靠自己的实力,笔试,面试竞争上岗,成为一名公务员,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优先选择。
此外,四年来,公务员的职业幸福感一直在前三。据统计,2015年进入政府机关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实际达到72%,是所有渠道中最高的。当然也有很多小伙伴报考,因为公务员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有比较完善的福利保障。这其实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稳定就好。其实走上仕途不仅稳定,做的好的话工资绝对不比企业高管差。这是后话。
3.自己创业。
要说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创业。鼓励大学生创业已经不是现在的新产品了。没有鼓励,就会有人投身于创新创业事业,所以国家在政策上给一点引导和鼓励是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创业。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发展定位,是参与创业当老板,还是当好员工。
还有,建议大学生创业前好好想想,评估一下自己的情商、智商、财商。在他们准备好之前最好不要碰它。创业不是光坐着喝咖啡就能完成的。
4.深造(高考、考研、出国)
这个渠道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专业水平进步的。如果专业需求高,这些人基本上就业会有更好的保障。
还有一部分是延迟就业,其实有点“混学历”等想法。其实说白了,这个渠道最终会进入下一个“考虑出路”的循环。也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科研。
5.其他人。
至于参军入伍教书,其实都是比较小的渠道。而且在这些渠道中,服役期满后或者退伍后,仍然会面临再就业。在这些渠道里继续走下去的人不多,终究还是要回到“再就业”的问题上来。
二、当前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1.经济增长放缓削弱了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下行周期。经济发展放缓和结构调整客观上会影响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影响劳动者就业。特别是传统支柱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产能过剩,将导致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仍不明朗,风险和变数仍然很多。欧美主要经济体面临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等诸多问题。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出口下滑等问题。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就业。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压力很大。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中国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就业压力减轻,但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压力增加。一是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的门槛较高。由于户籍限制、素质技能要求、就业信息不畅通等因素,农民工就业难。
3.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影响就业水平。
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时,对涉及的职工转移安置给予帮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必然导致技术和技能人才的短缺。此外,由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一些企业减少了新员工的吸纳,甚至挤出了部分劳动力,也会导致用工出现结构性问题。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导致劳动力流动出现新变化。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与东部地区差距缩小。例如,在东、中、西部地区工作的农民工月收入差距缩小到30元左右。地区就业情况明显不同,东部地区求职人数同比大幅下降。随着中西部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工作环境的改善,返乡就业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新选择。
5.企业人力成本的可承受性与劳动者的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使得供需双方难以对接。
自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据统计,2013年,全国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为17%;有17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14%左右。调查显示,当前工资增长与企业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普工短缺。
人口结构的变化减缓了劳动力供给的增长。
中国在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供求的变化。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开始减少。在新增劳动力供给方面,大学生将占据一半左右的水平,农民工特别是跨省农民工总量增速放缓并逐步稳定。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峰值,共计9.99亿人,之后逐渐下降,2020年将降至9.87亿人。从2011到2020年,就业年均增速将比上期下降0.9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速下降约0.4个百分点。城市化加速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仍然无法弥补劳动力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三、毕业生专业就业分析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往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就业率、薪酬待遇、专业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专业差异,希望能给即将参加工作的2017届毕业生一些参考。
金融管理、计算机、土木工程就业率最高。
从2015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今年获得第一,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而去年排名第一的土木工程专业(2014)今年仅排名第三,相差2.7%。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专业就业率较低,仅接近90%。其中,法学专业连续三年垫底(2013,2014,2015),成为十大专业中就业率最低的专业。
计算机专业工资最高,财务管理最低。
从2015的班级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来看,排名前十的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4978元,其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为4123元。就业率最高的金融管理专业月薪垫底,只有3645元。此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薪资在毕业后半年和三年均排名第一,而就业率最高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薪资水平却不尽如人意,分别在毕业后半年和三年排名倒数第一和第二。
3.艺术设计与国际经济贸易提升最快。
从2012本科毕业后三年内的岗位晋升比例来看,较高的专业是艺术设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均为57%。晋升比例较低的专业为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晋升比例分别为48%和47%,低于评估水平。
土木工程离职率低,艺术设计离职率高。
数据显示,跳槽频率也与专业有关。在排名前十的本科专业中,土木工程专业离职率最低,2015的班级在毕业后半年内离职率仅为13%。另外,2012的班级,毕业后三年内的平均用人数较低,为1.6。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最高,为38%;毕业三年内,用人单位平均2.4个,是本科十大专业中最不稳定的专业。
5.土木工程和会计专业的薪资相关度最高。
从薪酬相关性来看,土木工程和会计专业与工作的相关性较高,达到80%以上。相比之下,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度较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工作相关度仅为52%。
6.就业难度排名前十的专业。
从2016的大数据分析可知,就业难度指数(毕业人数/所需岗位数)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很大。就业难排名前十的专业是:农业经济管理、地质、采矿、草业科学、金融、旅游管理、安全科学与工程、经济与贸易、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原因是这十个专业不一样。由于中国经济放缓和供给侧改革,对地质和采矿的需求减少,而对经贸职位的需求不低。但由于该专业毕业生供应量较大,经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
当今社会,大学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竞争激烈,压力不断上升。所以很多家长和考生选择大学专业的重点考虑是就业。所以,大学生一定不要自大。他们必须及时充电,增加“资本”,提高价值。一般认为,大学生最大的优势在于“自信、有理想抱负、可塑性强”和“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本质精神是“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在“诚实守信、敬业尽责”上也有待提高。
一般认为,大学生在选择工作之前不应该首先考虑经济收入、生活环境和工作稳定性,而应该更多地关注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不是只看眼前。比较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和青睐的大学生包括以下几点:思想素质较高;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懂专业,会管理,会社交。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背景下。“艺考热”逐年升温,开设艺术专业的院校与日俱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市场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导致供大于求。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不同于其他艺术类、理工科专业,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因艺术类专业特点、行业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独特性,这也给就业指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职业选择的弹性和文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不一样。艺术类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大量艺术院校毕业生放弃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这段时间在这家公司做策划,可能很快就会“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做广告设计。没有正式的就业单位,有的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自己做商业设计。一般来说,大学生选择的设计企业大多是私企,企业主也想根据项目的密度来招人。因此,艺术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就业区域相对集中由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要求相对较高,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将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者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这些地区已成为全国各高校毕业生的聚集地,艺术人才供过于求。
由于艺术行业的经营特点,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以选择的用人单位大多是广告公司、设计公司、装修公司等私企或工作室。
与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随机艺术院校毕业生,大多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有些毕业生甚至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对他们来说,只要雇主下了订单,他们就会在这段时间内接这个雇主的订单,做完之后再接其他雇主的订单,用订单和项目来结算报酬,留给他们个人自由。设计行业的大部分私企老板也比较喜欢这种合作,而这恰恰是用人过程中的隐患。
就业后频繁跳槽由于艺术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机性,给毕业生就业后跳槽带来了便利。他们今天可以留在这家公司,过一段时间就跳槽去另一家公司,有的毕业生频繁换工作单位。据研究,近30%的毕业生在毕业三个月后换了工作单位,40%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换了工作单位,超过30%的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换了工作单位。因为工作单位不固定,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艺术院校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学校艺术类专业的开设或艺术类专业的扩招,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跨越式增长趋势,而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速却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的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艺术类人才已经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
艺术类院校毕业生的个人职业期望与实际情况并不协调。艺术类专业是高投入专业,学习成本远高于其他艺术类、理工科专业。每年学费一万多元。大学期间,一个艺术本科的投入接近80 ~ 65438+万元。家长和毕业生都期望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的就业取向呈现出“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大多倾向于高薪、专业对口、水平较高的工作。尤其是艺术设计行业,注重的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需要技术工人,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待遇自然不可能很高。而且一些私企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更倾向于从农民工中招聘高中毕业生,通过设计软件的“短平快”培训也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艺术类院校毕业生文化水平低,就业时只关注专业对口。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大多希望找到专业对口或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如果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艺术院校毕业生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相对困难,而且很多学生都是从小学艺术的。因此,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宁愿选择自由职业,也不愿随意转行。
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就业意识和观念的形成集中在毕业阶段。很多艺术大专生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对自己缺乏一个中期的职业规划,于是踩着西瓜皮——往哪滑,等到四年级即将毕业。由于缺乏合理的定位,很容易在双向就业市场中迷失方向。
关于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思考
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是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就业后期望高回报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心追求高薪、专业型、高层次的工作,必然会面临择业的挫折。其实艺术类院校毕业生找工作并不是很难。问题是有些学生的职业期望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和现实。所以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就业指导教师均来自各高校毕业班辅导员,一对多的局面难以满足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保障,需要技术与艺术、行业专家与教师、管理者与学者的结合。“双师型”教师可以及时向毕业生传递设计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也可以对毕业生就业产生良好的影响。
把握市场需求,做好人才评价工作,高校要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参考二次就业和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权重,构建人才需求和评价模型。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应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探索新的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建立全程就业指导模式。大多数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往往是就业资料制作、信息收集与处理、面试技巧等实践性指导。,对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就业作用有限。因此,从大学新生入学到大学毕业,应开设各有侧重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形成全程就业指导模式。
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艺术院校文化课水平普遍较低,外语是其软肋。缺乏社会经验使得他们在专业以外的领域找工作相对困难,这是一个普遍的特点。因此,学校要加强文化课的教学,优化专业课的设置,增强毕业生在行业外的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领域,扩大就业范围。
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艺术类专业与市场密切相关,具有市场运作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商品。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创业有一定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竞赛或论坛、利用校外创业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体验,提高创业能力。
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基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先就业”项目的催化作用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在低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具体的工作岗位。这种“就业前”项目,一方面,学生可以作为“专业人士”工作,可以真实体验对知识、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需求,掌握工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潜在的就业资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加强宣传引导保护艺术院校毕业生合法权益,非正规就业在艺术院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也是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学校要积极引导,加强宣传,保障这些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毕业生到非公单位工作的相关问题,督促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已就业的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并做好后续指导工作,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成功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