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百良简介。
近年来,谢百良博士出版了多部中国戏剧和世界戏剧发展史专著,并多次应邀到加拿大和美国一些著名大学讲学。鉴于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中国国务院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证书,并授予他政府特殊津贴;美国学术委员会也将他列为1999-2000中美学术研究重点资助对象。
听花鼓戏,练文艺之路
“我和天门古画戏有很深的渊源。”谢教授说,天门是江汉平原的一个战区。除了汉剧和楚剧的广泛影响外,天门古画戏(后来称为天门古画戏或靖州古画戏)也很受欢迎,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1958年9月25日,谢百良出生在多巷镇板桥大队西台村。他的祖父谢有本和父亲谢志祥都是当地有名的农村知识分子和忠实的戏迷。
谢百良从小爱看戏,爱看书,但因为“文革”没能考上高中深造。此后,谢百良回到家乡打工,挑起了沉重的生活负担。
谢百良在农村务农、在装卸站扛包的6年“社会大学”训练中,积极参加大队、公社文艺宣传队的活动,成为农村剧团的笔杆子。他创作的一系列戏剧和节目被搬上了舞台,并在县里获得了许多奖项。他还随大剧团和多乡剧团四处巡回演出,直接感受到人民对文化节目的渴望。人民的意愿和人民的好恶,为谢百良的创作契机和审美趣味的升华提供了最深厚广阔的文化土壤。
后来在县文化馆范等老师的指导下,成为天门县较为活跃的青年创作者之一。在天门召开全国棉花工作现场会时,大型开幕式的节目创作就是谢百良创作的。从此,谢百良成了县文化局精心扶植培养的青年。
从热爱古画戏到为剧团创作古画戏,谢百良对这一地方戏的历史渊源和艺术演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近几年,谢百良作为戏剧教授,为家乡的戏班提供了一些适合移植到古画戏的剧本和表演视频资料。
自古一方栽培另一方。因此,中国戏曲的其他剧种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群众土壤。当年,在文化局一次又一次组织的创作学习班中,谢百良常常一头扎进县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创作后的中国名剧,从而逐渐产生了日后为中国戏剧书写历史的强烈愿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家乡接受的艺术启蒙,童年接受的艺术熏陶,楚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都使谢百良在艺术文化领域不断前行。
在寒窗苦读十年,戏曲史只有乐理才能成就。
1979年的秋天,已经步入社会六年的谢百良依靠顽强的自学,考上了湖北师范大学,成为中文系的一名新生。
作为一名大学生,他的古典文学、戏剧文学、英语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由于多年的创作实践,谢百良的文笔在班上尤为突出。他的作文通常被列为全班的范文;他的散文、诗歌、小说也在报刊上发表,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焦点。
长期从事戏剧活动所带来的惯性,促使谢百良更加关注名剧。他认真研究中外戏剧。早在二年级时,他就在杂志上发表了长篇论文《从琵琶到衫泪》,对元代大作曲家马致远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深入的评价。临近毕业,他以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
四年的本科生涯,谢百良觉得自己的学识还是很贫乏,于是决定报考华东师范大学的徐中玉、齐森华硕士,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戏剧理论研究。
上海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中心,但对趣学的研究相对薄弱。在导师的指导下,谢百良坐了几年冷板凳,多次借阅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的古代名剧珍本,抄下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戏曲序跋。最后,他整理了近百万字的《中国戏曲序跋》,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戏曲序跋概论》。该书的部分章节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杂志上发表后,为趣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门户。
硕士毕业后,谢百良报考了中山大学中国戏剧史博士,并在众多考生中以良好的专业成绩被录取,成为现代音乐研究大师吴梅的后人,当代中国戏曲研究大师王琦先生(王缉思)的弟子。
在上海期间,谢百良专注于戏剧理论的研究;在广州期间,他专注于中国戏曲的历史。这样,他就可以对理论和戏曲发展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谢百良每个月都要写一篇以上的戏剧论文。这些文章发表在《文学遗产》等全国多家杂志上,作者曾两次获得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文科研究奖一等奖。
十年磨一剑。在这几年的求学生涯中,谢百良最终蜕变为一个具有丰富学术素养和扎实文学功底的青年学者。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随着《中国悲剧史大纲》的完成,谢百良立下了撰写戏剧文化史丛书的宏愿。
埋头科研,周游世界讲学。
谢百良获得重磅文学博士学位后,来到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先后晋升副教授、教授,成为文化部系统的青年学者。后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沪剧教学期间,谢百良除了上课和担任戏剧史教研室主任外,还潜心科研,勤于撰写和出版各种专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戏剧文化史和文学史研究系列,先后出版了《中国悲剧史》、《世界悲剧文学史》、《中国戏剧分类史》、《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大戏剧家关汉卿》等专著。
多年来,谢百良的学术研究得到了北美国家、社会和学术机构的协助和支持。他的研究被列入两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包括上海市“黎明工程”项目、上海市教委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和上海市出版局重点资助项目。一项被上海戏剧学院列入科研一等奖,一项被南京师范大学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两项被全国美学学会、国家新闻出版局、全国外国文学学会授予优秀科研奖。
除了写书,谢百良还在很多大学和文化机构做讲座。曾在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上海越剧院、宁波市文化局等一些文化机构做戏剧文化专题报告。
2008年,谢百良进入中国戏剧学院任教,成为文艺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作为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他表示要带领弟子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做出新的成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谢百良走出国门,先后访问了澳门大学、多伦多大学、福萨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向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解中国的文学艺术传统,为弘扬中国文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他还与一些外国学者合作写作,通过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层次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中国文化。
谢百良的海外奖学金项目包括多伦多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学术委员会四个科研奖学金项目。正是这些春雨般的补贴和相互鼓励,让谢百良感受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大责任,不敢停歇。
从家乡出发,从中国古代文化重镇、现代教育知名的全国高考“状元县”出发,为中国传统文化、影视艺术和世界戏剧艺术的弘扬而不懈努力。
谢教授认为,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天门水土的滋养,家乡文化的熏陶,家乡长辈的熏陶,父母亲人的馈赠,还有童蒙老师,文化局系统的很多长辈,三本大学的很多老师的悉心栽培和照顾。
刻骨铭心的家乡和老师的恩情,谢教授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多洒点汗水,多做点修炼,趁着这个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