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初是什么?

大学原本属于《礼记》。

后来斋藤优子、《论语》、《中庸》、《孟子》作为四书出版,随着斋藤优子学上升到官方地位,《大学》与四书一起成为各家传诵的经典,造成了毛启龄所谓的斋藤优子有大学,五经无大学的学术局面。

《大学》提出的“三纲”“八项”,强调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表现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言简意赅,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系统论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对做人、做事、治国有着深刻的启示。

对大学内容的欣赏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拓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拥抱积极的目标。这种培养和要求主要是基于儒家道德。三纲八旨具有阶级性,“明德”“至善”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纪律”“知识”等八项,要求在修养方面,将三个方案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结合起来。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和孟子的民本学说。大学里的统治者都装成“长辈”“人民的家长”,其实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力”,不过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的非生产性和剥削性的生活才能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