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家庭角色体验
史强刚满30岁。他的公司比较年轻,成立于2018年6月,他只有16人。
这些是事实。
但更全面的事实是,他虽然只有31岁,却是博士后,还获得了烟台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一等奖,奖金70多万。还被评为创新创业领军团队,获300万。他的团队里,R&D人员8人,研究生只有1,其他都是名校博士。公司做3D制造解决方案5个月,现在估值5000万,获得600万种子轮。而且公司技术和产品国际领先,未来不可限量。
2
他是怎么做到的?这应该离不开几个原因。
第一,主动追求能力提升,专业技术完美。
虽然在学习上不是第一,但一直处于上游。高考省考上山东大学说明基础不错。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觉得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名字很惊艳,就决定去了。我以为反正可以转专业。上了大学后,感觉对专业不太在意,培养能力更重要。我只是走向黑暗。大三的时候,他决定报考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这所学校虽然没有哈佛、耶鲁那么有名,但也在德国前三所精英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光学和光子学专业研究生一年完成两年学分,第二年在公司实习一整年,写论文。后来在这所学校读博士,研究应用物理和量子通信。7年后,我去新加坡读博士后。发表了多篇关于超分辨率纳米3D制造系统的改进和应用的论文和国际学术会议报告。
他笑着说,因为找不到工作,所以一直在学习。其实他一直要求自己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做好工作。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绝对的发言权。做事的职业信念已经深入骨髓。
第二,与人交往不能摆脱锁链,从两个师兄的主动推荐就可以看出来。
有一天,我准备睡觉的时候,翻了翻邮件,看到一个自称教授的人邀请他去新加坡读博士后。昏昏欲睡的史强以为自己遇到了骗子,没有理会。第二天,我仔细看了对方邮件的后缀,发现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经过仔细询问,我知道是他的哥哥在一次展览上遇到了教授,并强烈推荐了史强。
前几天,回国创业的史强接到了他在德国留学时认识的另一位师兄的电话。我大师兄人很好,也很能干,在一家欧洲大公司做科研团队的中层经理。因为距离的关系,虽然联系不频繁,但是哥哥很勇敢,自己也得到了提升。他没有忘记照顾弟弟,并问史强是否愿意接受他的职位。哥万万没想到,出现了大反转。史强说,你为什么不看看这个?兄弟,你把简历给我,看能不能来我们公司。最终,这位师兄成为了他团队中的一员。
第三,我们从小就有自主权,有很好的决策能力。
家庭氛围轻松,父母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他有选择听不听的自由。从小就是这样。小时候不写作业,高考选什么专业,去哪个国家读书,要不要回国创业。他自己做了决定。
在决定去德国留学之前,他做了很多思考:第一,做这个专业,本科学历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深造。第二,这个学校有他想学的专业,用英语授课,而不是德语,保证他能听懂,融入环境。第三,德国擅长精益制造,产学研基础好,行业的进步可以支撑个人发展。
第四,我喜欢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结果导向的思维很明确。
他喜欢探究做一件事的原因,不想浪费时间做无意义或倒退的事情。用他的话来说,一窝蜂做的事,基本没人做。这符合西蒙诺。西内克黄金圈法则:从“为什么”开始。
对他来说,找工作和加入别人的团队做事和自己组建团队做事没有太大区别。他所做的事情是否与他的兴趣和能力相匹配更为关键。虽然创业是个苦差事,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感觉很好,有点像解决问题。
第五,他有广阔的社会视野,这得益于他在德国的教育和经历。
德国研究生不考试,通过申请。主要看你之前的经历,包括成绩单,社会实践经验等。后来,他还担任了申请委员会的法官。发现港澳台或者欧洲的学生基本都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比如去非洲支教,参加一些学术组织,组织公益活动等。大陆学生比较喜欢成绩,但是社会实践基本都是发传单,推销,去公司短期实习。那时候他深深的感觉到,成就是个人发展的一小部分。不要努力学习,而是多一些对社会的体验、感悟和理解。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德国是一个严谨刻板的国家。史强更愿意把德国评价为一个严肃的发达国家。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大多数德国人对自己的思考更少,对公共社会的思考更多。就像外国人有危险驾驶行为时,德国人会追上去,友好地告诉你,这很危险。请注意。这不是路怒症,而是站在你的角度,帮你考虑你的生命安全。这极大地影响了史强。他现在做的更多的是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中国企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个人成功。他认为“中国制造的崛起离不开中国创造,超高精度三维材料和结构的加工制造必将对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起到重要作用,有想法的年轻人不要放弃这个机会”。就像《驱动力》里说的,当一个人有了更大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他的内在驱动力就是自发的。
过去的一切都是序言。史强的故事仍在被慢慢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