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祥川作品表演。

侯祥川一生致力于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现代营养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他的杰出成就表现在营养缺乏症的临床研究上。

从1933,侯祥川转入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专门从事营养学研究。这时候,他开始注意营养不良的防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抗日战争时期,大量难民流离失所,普通民众的食物质量很差。因此,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缺乏症患者的人数大幅增加。在此期间,侯祥川直接参与了战争伤员和难民的救治工作。通过对大量营养不良病例的临床观察、研究和分析,结合实验室实验和治疗结果,确定了这些营养不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国内外发表了65,438+000多篇关于食物维生素和营养的论文。40年代初,他首次报道了我国核黄素缺乏症的症状、治疗方法和剂量。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部队大批官兵患“绣球风”(膀胱炎),久治不愈。后向川检查,确诊为核黄素缺乏。补充核黄素后,大量患者恢复较快。在他的建议和技术指导下,华北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养调查,发现副食的选择、烹调方法和烹调前的处理不当是营养缺乏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他的指导下,为军队举办了营养培训班,大大减少了营养不良。

侯祥川从事广泛的研究领域,在食品营养成分、消化生理、中药药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他还对军用口粮的制备和效用以及辐照技术进行了研究。他主持的各军兵种口粮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和食用,包装严密,可储存,通过野外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他还研究和改进了船上航行食物的设备和失事时的备用口粮。这些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为我军第一代口粮奠定了基础。他是中国第一个应用辐照技术研究和保存食物的科学家。他进行的实验证明,大米和小麦粉经γ射线8万伦琴照射后,8种氨基酸无明显变化。大鼠、狗和猴子食用辐照大米,体重、血象和食物利用率无明显变化。用不同剂量辐照过的食物,狗、猴、人吃了几个月到一年,没有发现不良反应。

侯祥川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他年轻时参加过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期,支持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斗争,为新四军购买医疗设备和药品,帮助培养医务人员。他支持儿子参加革命斗争,掩护地下工作者,介绍亲友到解放区参加医疗救护工作。建国前夕,他放弃国外的有利条件,冲破种种阻碍,毅然回国迎接解放。

他热爱科学,一生致力于中国营养科学的振兴。1981年,虽然年过八旬,但他还是去美国参加了第十二届国际营养大会。为了重新组建中国营养学会,他积极筹备,联合不同部门的营养工作者,发表文章宣传营养工作的重要性。终于在同年恢复了学会,重新发行了《营养学杂志》。1982年3月,从上海到天津参加全军营养需求座谈会并作报告。会议期间,他因病住院,但仍坚持审稿、写论文。在生命的最后一口气,他仍然关心我国营养科学的发展,将多年收藏的3465册图书资料捐赠给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卫生研究所。

侯祥川学识渊博,严谨,乐于助人。他在国内外营养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从不以权威和教授自居,对求教者给予热情的帮助和鼓励。中国营养学领域的许多知名专家学者都受益于他的教导和帮助。他一生勤俭节约,存款三万余元。他去世后,子女根据他的遗愿,将全部积蓄捐给了中国营养学会,成立了侯向川基金,奖励营养学界和优秀营养工作者。侯祥川对中国现代营养学和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作者:顾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