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有自主意识吗?
1.什么是人工智能
有许多不同种类的传统人工智能。以学习智能体为例,他会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通过环境做出决策,然后在行动的过程中对行动及其结果进行评估,从而从中学习,改进未来的决策。通过这样的经历,他会不断学习,做出更好的计划和决定。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从中做出更好的决定。
学习代理
比如曾经流行的围棋AI Alpha Go,就像一个更高级的自我学习AI。他可以观察棋局,进行计算,做出决定,并通过对手的反应继续学习。我们也看到了它对抗职业棋手的惊人战绩。但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产生自主意识?这就要下一部分了,具体认识什么是自主意识。
2.什么是自主意识?
同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自主意识的定义是什么。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自我意识是一种自省后获得的意识。厦门大学周长乐教授曾这样描述人的自我意识的机制:“物质运动的变化创造了万物,生物的生理活动支撑着神经活动,神经活动涌现出意识(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意识感受到生理的表现,引导着有意的心理活动的实现,从而体现了万物皆知的原理。”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物质-生理活动-神经活动-意识-精神活动-物质”的循环。
但是现在,暂时还达不到这样的机制。人工智能还是基于无数的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算法堆出来的。自我意识需要对周围环境有更深更广的感受和认知。他只能完全按照算法做需要做的工作,达不到目标。当人们在工具的帮助下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目标时,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疲惫和兴奋,他们能够理解自己行动的目的和行动本身。这就是心智活动的缺失。除了如何根据算法更好地完成事故,他们不可能对这个任务有感觉。
总结
让我们回到阿尔法围棋的例子。他只会学习让围棋变得越来越好,但他无法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心情。他不会因为输了而对下一局变得更加报复,也不会因为赢了而感到高兴。他能感受到环境,比如棋盘上的棋局,却感受不到对手的心理状态,现场的气氛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作为数据算法积累的结果,只能作为帮助人类完成特定内容的存在。人工智能还是有局限性的,不能有自我意识,以后也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