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庸的思考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相信你心里会有很多感触。不能光看。写一篇评论。如何写检讨避免写“流水账”?以下是我复习《中庸》的一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了《中庸》1第一次读《中庸》后,我明白了《中庸》的主旨是讨论中和,认为中和就是自然,中和就是道,中和就是宇宙的原初状态。它与《大学》不同,后者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我看来,《大学》讲的是具体的外在道理,《中庸》讲的是自我中和,重在修身养性,看似与外界无关,实则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

第一节课老师讲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理论。太深奥了,我真的不懂。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宇宙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如果任何一个部分不平衡,那么整个宇宙也会有问题。这就像人体一样。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在于,中医强调平衡,西医强调根据患者病情开药。从小生病,吃了西药,成堆的药片,不知道有多少副作用。很多药物对我没有作用,因为我的身体已经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会喝中药。中医讲究看病贯穿始终。比如感冒了,西医会直接开感冒药杀菌,中医不会。如果推断体内有热,就会开一些清热的药。所以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的人一生有病,却依然长寿;有的人一辈子都很健康,突然得了绝症,死了。这是为什么呢?生病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不健康,活不长,但他们保持自己的平衡,这就是长寿的秘诀;看起来健康的人,身体不一定平衡。虽然他们不反映,但表现出来就是重病。这是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际例子。

其实你读《中庸》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中庸”和“平庸”这两个字。本来这个词的意思是平庸。后来经过学习,我终于明白,中立就是不偏不倚;平庸不是无能,而是常态。通常也就是很少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成功人士都到了中年。年轻人轻浮,激进,不愿意过平凡的生活,不断思考变化,这些都是“平庸”造成的。中老年人向往平淡的生活,甘于平凡,稳中求胜。“年纪大的人那么平庸,年纪小的人那么平庸。”而那些年轻时成功的人,大多都很平庸,比同龄人更稳重。比如在教师教学中,如果班里有很调皮的学生,如果老师严厉批评学生,一般会让学生变本加厉,达不到积极的效果,这就不是“中立”了。但如果老师心平气和地讲道理,经常鼓励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师生一起解决,就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努力学习,这就是“中庸之道”。

程颐说:“不偏不倚叫‘中立’,不变叫‘平庸’;中国是世界的正道,平庸是世界的定理。”要说这个公正性,我觉得法官应该做到这个公正性。中庸是培养人的修养,提高人的道德品质。法官的判决是否公正,决定了人的命运或人生。反过来说,人的命运不是更由自己决定吗?如果大家都“中庸”,世界岂不是很平衡?但是,世界是在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有动有静,有动有静。万物各有其位,生生不息。

读中庸的另一种理解是“忍”。“忍”是做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只有为了做大事,我们才忍小事。”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包容,相互包容才能和平解决事情。我身边也有过很多次因为互不相让,小事变成大事,最后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同学同事的相处也是如此。他们不激进也不冲动。他们先想后谈,凡事都“慢”一点,这样可以给自己一些时间,想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心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另外,名利不能太激进。何必在乎一时的得失?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老师在课堂上不就是这么说吴清源的吗?拿棋盘当命下棋,从大局考虑问题,不在乎得失,不在乎输赢,只为赢。正是这种高贵不凡的性格,让他在棋坛上红红火火!在家里,我经常看吴清源的围棋。有多少著名棋手和导演给观众讲解他的棋艺?我认为他们讲得很好,但他们远没有吴清源大师理解的那样好。吴清源大师虽然也讲过棋,但后来者没有一个能达到大师的水平,这就是中庸之道给吴清源带来的成功。

但是,“忍”并不意味着任人摆布,而是在忍的过程中找到明智的解决办法。其实追求一件事,往往会失去另一件事。为了追求隐忍,你丢了面子,别人可能会说你懦弱,但隐忍不是无原则,是跟风。不是我们不反抗,也没有力量反抗,而是我们要在隐忍中等待时机,才能明智地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其实做事要有原则,在不违背个人天性和道德标准的范围内,要有耐心。

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有些人对中庸有一些误解,即认为中庸就是不上进。这是不对的。中庸是乐观、乐观的哲学。它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是什么情况,都要乐观地看待问题,以一颗轻松的心去面对,不要失望、绝望,不要丧失理想信念。

我在看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例子,觉得不错。分享:一天,一个渔夫打鱼回家,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精明的商人。这个商人看了这么多鱼,一定赚了很多钱,于是他问:“渔夫,你钓了这么多鱼。你钓了多久?”渔夫回答:“两个小时”。商人说:“那为什么不多做点呢?”渔夫说:“我回家和老婆睡个午觉,然后和孩子们玩。”然后商人说:“但是你玩的多,就能赚的多。”然后渔夫说。“那你可以开一家公司,然后把它推向市场,”商人回答道。渔夫不解地问:“那我能得到什么呢?”商人说:“你可以得到很多钱!”渔夫更疑惑了,问:“有什么用?那我能怎么办?”商人说:“你可以陪老婆睡午觉,陪孩子玩……”渔夫说:“所以我现在在拉?”商人无话可说。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中庸其实就是克服这个贪字,达到知足的一种精神境界。这个渔夫完全达到了这种境界,知足常乐!其实我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历。例如,有许多人在学校车站等车。有一次,我站在第二排等车。结果我上车的时候,又挤又挤。最后大家都上车了,我没上车。悲观的看法是,我太生气了,以至于没有继续下去。乐观的看法是,没关系,等下一辆车,没那么挤。再比如,站在公交车上的人想,要是我有座位就好了。坐着的人想,要是座位不那么拥挤就好了。这就是贪婪!中庸的思想是,如果你站着,你要想到还有很多人没地方站;坐的话,应该会觉得很多人没地方坐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快乐,而这不是中庸之道所提倡的贪得无厌!

在初步了解了中庸之道之后,我才意识到我之前的行为是多么的肤浅。读了《中庸》,明白了很多道理,重新审视了自己为人处事的陋习,重新端正了人生的方向。中庸之道让我受益匪浅。中庸之道的智慧值得人们用一生去探索。无论是时间的发展,还是时代的流逝,中庸的智慧都无法消除。

中庸之道的反思2这学期,我们老师早上背诵的经典题目是《中庸》。看完《中庸》,感觉收获很大。中庸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秦汉时期的儒家著作,收入《小戴礼记》,后独立成书,南宋朱将其分为三十三章。

当我第一次读到《中庸》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困惑。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不是因为这些字很难辨认,而是因为这些字很容易理解。以前看《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文字,但是文章的意思很好理解。不过我还是坚持早上看书,查阅一些资料帮助理解。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收获不小。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中”,不变叫“平庸”;中国是世界的正道,平庸是世界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中和”为基本概念,描述了“天人合一”的玄学。故第一章以“天命之性,率真之道,修之教”为基础。这句话是挂签,就像一只凤凰鸟在黄帝窗前写的“五始”(《春秋干宝图》上说:黄帝坐于巨中,凤凰在帝前捧书,其中写着五始),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文采。是一个从天命,从微观表现,从天命的本质到修道的教导的过程。

书中说,“性”与“道”不可在一瞬间脱离自身,要从戒、畏、隐、独等方面培养自己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提倡中和。做到了中和,世间万物都会各得其所,万物都会发展壮大。“道”源于自身,脱离自性,君子必须学会自求才能得之。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从事物中学习,摆脱外来诱惑的私利,充盈自己天生的善。这种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的。无论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学会“为自己寻找”,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要学习孟子“我一日三救”的品质。

但是,要达到“诚”的境界,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市场化的社会,更难做到“真诚”。人性有很多弱点,归根结底就是“贪”字。贪婪的人自古以来就过着悲惨的生活。中庸之道可以克服人性的贪婪,让人心满意足。总之,读完《中庸》,我在人生做人上受益匪浅,并将终生受益。

读完《中庸》,我恍然大悟:正是因为我们依赖上天,才习惯了从上天那里得到鼓励,得到了活下去的动力。然而,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所敬仰和依赖的天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鄙视,或者不在乎开心的时候给一点善意,不开心的时候让你痛苦。我们要学习中庸之道,对天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不迷信他,努力修身养性,让自己无论如何都达到一种从容平和的境界,坦然面对上天赐予我们的一切,不奢望他的眷顾,不怕他的灾难。当天空不断陷入困境时,我们不会去想它什么时候会结束,而是自强不息,在艰难中享受自己。没有什么能真正影响我们。也许这样,上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觉得两者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能真正的天人合一。

看完《中庸》3。中庸原文“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所有的头发都在中段,称为和。中者,亦天下之本,和者,亦天下之道。”当喜怒哀乐的情绪尚未发生时,内心处于平静、安宁、通畅的状态,称为“中”;如果情绪的发生也能被这种“中性”状态所控制,则称之为“和谐”,“和谐”的状态是人性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也是世间万物的基础。人可以用“和”的原则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最接近道的。中庸强调人是一刻也不能离开中庸的,但是要实行中庸,也要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天命之性,率性之性,宗教之养成”。“天命之性”是指人性是上天赋予的。“顺其自然,谓之道”,意思是遵循这种自然与道是一致的,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儒家的治国之道,所以说“修者谓之教”。贯彻“中庸之道”不仅仅是一个气质问题,更是一个修养问题,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内省的教育思想。《中庸》还提出,有德之人必须善于“三德”,实行“五德”,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通”,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坤弟、朋友。”处理这五个方面的原则是:“忠君”、“孝父”、“忠妻”、“尊兄”、“忠友”。“五道”的实行,靠的是“三爹”:智、仁、勇。要做到“三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靠“诚”。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努力培养自己的主观心灵,从而达到“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强调“择善固执”的勤奋不懈精神。上面写着“博学,审问,仔细思考,明辨,忠实地去做。”这是学习的必经过程。还说:“有学,学可成。”:问了就知道该怎么做;有福报,思维的福报也是福报;有区别,有傅明和傅厝的区别;有福报,有福报。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他就会去做;人可以十种方式做到,也可以千百种方式做到。能做到这一点,你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傻了,但是你软了就坚强了。“在教育上,它的学习程序和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在系统地阅读了《中庸》之后,他们对文言文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获得了重生,对文言文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依然不合时宜,因为古人、今人、未来人的心性相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似之处。无论时事如何变化,作为生活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

四书为什么能流传不绝?看完《中庸》,我有了一点感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也因为它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历经风风雨雨,历经岁月的沉淀,而且会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看的是什么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