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刘明华?

刘明华

刘明华,男,汉族,出生于1956。四川省平昌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7月参加工作,1975。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诗学的研究。

现任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重庆市政协常委,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NLD中央委员,NLD重庆市委副主席。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杜甫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文名:刘明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职业: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

毕业院校: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

代表作品:《唐代文学思想文化集》(人民出版社)、《中华家族遗产读本》(中华书局)等。

个人简历

1975高中毕业,下乡。

1977被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

1982 1文学学士毕业。

1982年考入唐宋文学研究生,师从曹木凡教授。

1985 1文学硕士毕业。

他从1985开始教书。

65438-0990到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师从郭宇恒教授。

1992 1晋升副教授,1993担任研究生导师,1996 9月晋升教授。

1996年3月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1997年8月,担任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1998,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张志烈教授,

2001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3年7月任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2005年至201165438+2月任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西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部主任委员、教授职称评审委员、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编委。中国诗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重庆市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

2004年任重庆市文广局副局长;

2014任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2015 11月,任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巡视员;

2065438+2006年9月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

重庆常委、重庆民族学院院长CPPCC。

任免信息

2016 165438+10月23日,市人民政府第148次常务会议决定,免去刘明华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巡视员职务。

社会兼职

重庆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重庆文学学会副会长

重庆市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重庆作家协会理事

重庆市社会联合会常务委员会

四川杜甫研究会理事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杜甫学会副会长

重庆市文化局高级职称评委

重庆市教委中学教师研究员级职称评审。

重庆市高考语文阅卷指导委员、组长。

四川省第七届CPPCC会员(1993-1997)

首届CPPCC重庆会员(1997-2002)

重庆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品格荣誉

西南师范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获得者”等荣誉。2001被国务院授予特殊津贴,2011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表彰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的先进个人”

主要成就

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文化学的教学和研究。自1985起,为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专业课《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并开设选修课《文化研究专题》、《杜甫研究》。1994开始自主招生唐宋文学研究生,现已招生22人。开设硕士学位课程:唐宋韵文、唐宋文化及其经典、文化研究、专家专书研究。曾获西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西南师范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杰出贡献硕士获得者等荣誉。2001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已出版学术专著8部,合著书籍多部,参与编著工具书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重印文摘多篇。多次获奖。发表多篇论文。

主持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项,市文科基地重大项目1项,我校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青年基金。教学改革项目。市校精品课程。

科学研究奖

《从文化角度解读古代文学》(中华书局,2008)重庆市政府第七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10

《大同之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重庆市政府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01。

簇体——唐宋五家文风的兴盛(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003年重庆市政府优秀社科成果第三期专著二等奖独立。

《杜甫研究文集》(重庆出版社,2002)2005年重庆市政府第四届优秀社科成果专著独立三等奖

创建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重庆市政府渝府发[2005]105号,2005年第二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2001年

文学的政治化与公文的艺术性(论文)重庆市新闻出版局2003年获第四届重庆市期刊优秀作品二等奖。

社会良知:杜甫——学者的风格;重庆市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专著三等奖1996。

四川省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获得者,1991。

四川省政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

2004年西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

西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1995

主业

许多专著、重要著作有:

杜甫诗歌艺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社会良知——杜甫:学者风范(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生与死、享受与自由——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及人生理想(合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台北云龙出版社1991修订)

《大同之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丛生的文体——唐宋五种文体的繁荣》(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杜甫研究集》(重庆出版社,2002年)

世纪潮:人才大逃亡(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独立寒秋——陈寅恪的阅读人生(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

《分裂的中国文学史》(合著散文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003年高考阅卷现场报告》主编(重庆出版社,2003年7月)

《风雨——冯克西》(颜群出版社,2005年7月)

代表性论文

现代学术视野中的杜甫研究——百年杜甫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兼论杜甫的“民生和谐”情怀(《文学遗产》第5期,1994)

“理想、神秘、历史真相的多重解读”(文学遗产1999 1)

杜甫诗歌《用汉语表达唐朝》的结构与内涵(文学遗产2001第4期)(人大复印中国古代现代文学2001第10号全文转载)。

以香识杜,师从多师——袁枚对杜甫诗学的贡献,《杜甫研究杂志》,第1993期,第1期。

《桃花源记及其变种》,银都学术期刊,第1994期,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第1994期,全文转载。

大同思想对毛泽东政治理想的影响——论人民公社的悲剧实践,新东方65438+中国人民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0。

吴宓文化责任的两种方式——学术论坛和大学论坛(红岩1998第4期)

努力与创造──论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1)

文体选择与文体意识——对白居易《新乐府》的再认识(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杜甫与佛教的关系及其晚年心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5期)

文学的政治化与公文的艺术性——古代文人与政治、文学与公文关系的多向考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文案材料《文学理论》全文转载于2002年第11号。

《高校文科学报》2000年第10期文摘

杜甫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杜甫研究》,2002年第4期)

论唐诗中的“比兴体”——兼论诗歌多义性的可解性和不确定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如果项羽过江东——鸿门宴的顿悟,《解放军文艺》,1996,5期,被收入《20世纪文化散文选·历史文化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