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代表性器物
年份:唐朝
规格:高7.2厘米,直径15.7厘米。
特点:胎质白而密。通体施白釉,只有子口接触部分不上釉。釉层洁白均匀。底部刻有“盈”字。
藏品:上海博物馆年代:唐朝
规格:高12.5厘米,直径2.2厘米,底径12.5厘米。
特点:壶呈袋状,上窄下宽,上端小流直口,中间凸出弧形提手。壶身两侧有两条凸纹,中间有一条凸纹,底部刻有四字工匠题字“许刘氏”。
此壶仿少数民族皮制容器而成,造型新颖,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制作精美。唐代白瓷不是以纹饰取胜,而是注重造型与釉色的和谐及其相互对比。这件神器雕刻精美,有一个作家的名字。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资料。
收藏地点:故宫博物院姚兴白釉皮壶。
时代:唐朝
规格:高4.7厘米,口径15.6厘米,脚径6.7厘米。
特点:开碗,反唇,薄底,墙形足。内外满釉,满釉。
这只碗是上世纪70年代在河北邢台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其釉色鲜艳翠绿,是唐的佳作。长期以来,姚兴窑址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陈万里、傅振伦、冯先明、叶哲民、杨文山等古陶瓷专家根据文献记载对邢台、内丘、临城、沙河等地进行了调查,但均未发现唐代白瓷窑址。1980年初,临城县二轻工业局成立“兴瓷研究组”,恢复兴瓷生产。在河北师范大学杨文山老师的指导下,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调查,最终在县城北面的齐村发现了唐代的窑址,发现了“雪状”、“银状”的精美白瓷件。4月25日至28日,1981,“邢窑、邢瓷艺术鉴赏会”在临城县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临城发现的窑址是著名的邢窑或至少是它的一部分。会后,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这一发现标志着邢窑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临城窑址的发现使考古界开始关注邢窑。5月8日,1981,时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的郑绍宗赶到临城,提出文物部门应对遗址进行保护,以备日后发掘。1982年7月23日,临城姚兴遗址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姚兴的研究和保护开始步入正轨。从1982到1984,内丘县文化馆还在内丘县发现了20多处姚兴遗址,被国内外媒体报道。1985夏季,内丘县原县委礼堂、商业街施工过程中发现8处堆积坑。尤为重要的是,首次批量出土了带有“莹”字的白瓷标本。至此,困扰陶瓷考古界多年的“邢窑之谜”正式揭开。
1988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姚兴考古队”对内丘、临城两县的古瓷窑遗址进行了复查。截至1991年底,* * *已调查核实姚兴遗址20余处(包括河北省文物局巴河流域考古)
从1988到1992,姚兴考古队试掘了内丘县城关、临城县齐村、山下三处窑址。试掘面积385平方米,52个灰坑,6个窑,数万件标本,涵盖隋唐、五代、两晋。这次试掘为邢窑的大致分期和了解不同时期的邢窑遗迹提供了可能。内丘县西关北窑址隋代透明白瓷的发掘是这次试掘的最大收获,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空白。
1997年6月,邢台市桥东区顺德路一院北侧施工中发现隋末唐初窑址。经过邢台市文物管理所的抢救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标本和窑具。遗物以粗白瓷和黑釉瓷为主。瓷器的种类有:深腹碗、杯、瓶、壶、罐、杯等。与内丘县西关背、中峰洞和临城县刘晨庄窑遗址出土的基本一致。此外,这里还出土了许多黑色琉璃瓦等建筑构件,为研究隋唐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2003年7月,在原内丘县委礼堂、电影院一带进行步行街改造时,发现了一批窑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带有“应”“翰林”字样的白瓷、雕花瓷、唐三彩,还首次出土了带有“关”字样的白瓷残片。这次发掘的面积和出土文物的数量在姚兴考古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官”白瓷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唐代遗址或墓葬中出土的“官”白瓷的归属提供了新的物证。
文物考古和文物部门的多次调查和三次发掘,使我们对邢窑的历史渊源和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解开了许多历史疑团,为邢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姚兴遗址主要分布在内丘、临城、邢台三县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溧阳河、巴河两岸。这里地势西高东低,到处都是河流和沟壑。该地区的朱碧、奇村、城底、程楠村、贾村、、磁窑沟、顾雍等地分布着大量的粘土、铝矾土、硬质耐火土和半软质粘土。应时和长石矿物广泛分布于内丘、临城及邢台县西部山区。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为邢窑的烧制奠定了基础。北起临城西的双井,南至邢台县西,长约60公里,宽近30公里,分布着26处不同时期的瓷窑遗址。现描述如下:
西双井遗址1
位于临城县城西北8公里的西双井村东头一个三角形的平台上,东邻由北向南流淌的天然河沟。遗址遗迹约1400平方米,地表遗迹不多。平台东崖上有一座残窑裸露,火室内有大量柴火灰和瓷片。出土标本有碗、壶、盒、碗、灯座、窑具等。这个时代是唐。
2.齐村遗址
位于临城县城西北7.5公里处,西有白云山,东有高港。齐村遗址可分为两处,一处主要分布在村东南,地表遗迹散落面积约6万平方米。1981年,工业部门试图在此挖掘恢复邢瓷的生产,清理出一座残窑,出土了更多的厚薄瓷和窑具。从1990到1992,姚兴考古队在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白瓷标本和窑址遗迹。另一个在村子的西部和北部,在那里你也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瓷器碎片和窑具,分布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经勘探,该村北部仍有窑址遗迹。两处遗址的年代分别为唐和五代。
3.岗头遗址
位于临城县城西北4公里的岗头北部,南临北渠,岗头至齐村公路穿境而过。地表遗迹众多,面积约6000平方米。1980凤起公路施工时,挖出两个馒头形残窑。出土的标本包括碗、罐、瓶、盒和窑具。时代是晚唐五代。
4.成帝遗址
位于临城县城西北3公里的城底村东北侧,南浩公路穿境而过。据调查,修公路时挖了一个窑,窑壁是耐火砖做的。今天,只有几堆被破坏的瓷器留在高速公路的南边。时代大概是五代北宋。
5.射兽网站
位于临城县城西北1.5km处。场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村庄的北部,另一部分在村庄东南的北岸。村北损毁严重,堆积层厚0.6米,以烧制黑瓷为主;村庄东南部约30000平方米,堆积层厚1-2米。遗物以白瓷为主,黑瓷和三彩都有。出土标本有碗、盘、灯、碗、瓶、鸡腿瓶、杯、炉、三色俑、窑具等。时代是北宋末年到元朝。
6.程楠村遗址
位于临城县西南1.5km程楠村北,遗址分布面积约9万平方米,堆积层厚0.6-1.5m,窑具、瓷砖组成的堆积层局部出露2米。遗物以白瓷为主,包括黑瓷、酱瓷、褐瓷等。,而且有题字和题字。装饰手法有锈花、梅花点、雕花,窑具主要有筒匣钵、托圈、窑高跷等。时间是黄金。
7.解村遗址
位于街村西北,临城县东南3公里,巴河南岸。* * *两处:一处距离解村80米,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2-0.6米;另一条距解村约1公里,西临吊盘山,文化层厚0.3-0.8米。两地内涵相同,遗物主要有白瓷碗、杯、盘、黑釉盘等。,而窑具多为圈珠。时间是黄金。
8.山下遗址
位于临城县东南4公里处,遗址位于该村的东部和东北部。村东部分遗迹散落面积约3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4-1.6米。村东北部分遗迹散落面积约654.38+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0.8米。两件遗物相同,包括一个白瓷印花花碗、一个印花腹盘、一个瓜杯、一个盒子、一个瓶子、一个雕花模具等。这种窑有一个“石头”形的桶形匣钵和一个支撑环。1991,又发掘了两座窑。时间是黄金。
9.刘晨庄遗址
位于临城县城东南约5公里的陈刘庄村东,占地约3万平方米。在村子的东边,有一条由西向东的古河道和一条由北向东的古河道。由于两条沟呈十字形相交,当地俗称“十字沟”,窑址分布在沟的两侧。从遗存来看,东沟、北沟南端以隋代窑址为主,北沟北端以北朝窑址为主,南沟、西沟以唐、五代、宋、金、元窑址为主。标本以青瓷为主,也有一些粗白瓷和细白瓷。主要器皿有杯、碗、盘、碗、瓶、粉盒、动物玩具等。时代以隋唐为主,宋、金、元、明、清各时期也有少量遗存。
戴家庄遗址10
位于临城县城东南6公里戴家庄村东150米的梯田上,梯田北高南低,东临巴河,南北沟壑纵横。遗址东西、南北长约250米。地表遗迹包括陶器碎片、瓷器碎片、窑柱和三角支钉。时代是隋唐。
磁窑沟遗址11
位于内丘、临城两县交界处的东西向磁窑沟之间,属丘陵地带,北面是矸石山,中间是白泉河。占地6000多平方米,堆厚4米多,灰坑、窑炉裸露。遗物为灰白色瓷器,但最多的是黑瓷。过去,有人在遗址北面的矸石山挖出了古代采矿留下的巷道旧址。遗址附近曾有窑庙,有明代碑刻,现已废弃。时代是金,元,明。
12,南岭遗址
位于内丘县城西北约6公里处,村北有两个相邻的平台,高约4米。两个平台上只剩下一部分场地。在北露台的西北角,以前曾出土过青瓷碗和“开元鲍彤”铜钱。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厚约0.4米、遗迹众多的堆积层,残存面积约50平方米。南台北面的悬崖上,有堆积层裸露,地表也能发现遗迹。采集的标本有碗、盆、碗、罐等。时代是唐五代。
北大风遗址13
位于李阳河北岸,内丘县城西北约4公里处。有两处原址:一处位于村东北80米处,现已发现残窑遗迹,但现在地表已见不到多少遗迹;另一个是村西北200米,面积约7800平方米。以前在耕地下面也出土过很多青瓷、白瓷、三彩、窑具。收集的标本包括碗、罐、碗、壶、三角支钉和瓷模具。时代是隋唐。
中风洞遗址14
位于内丘县城西北2公里的中峰洞村北,李阳河北岸,地势较为平坦。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因破土建房,逐渐北侵北割,经常挖掘出残窑、窑具、瓷砖等。目前遗址南北宽仅20米,东西不足100米。大多数遗址都被房屋覆盖。南断壁上至今仍有草木灰、焖土、骨头、瓷器、窑具、黑土组成的堆积带,文化层厚约2m。这是一个以烧粗瓷为主的窑,其中青瓷最多,有少量黑瓷和白瓷。出土的标本有碗、罐、杯、瓶、壶、白瓷多尺砚台等。该窑有三角支钉、垫圈、蘑菇窑柱等。,其中一个窑柱上刻着“吉利”二字。时代是隋唐。
西樵遗址15
位于内丘县城西6公里的李阳河南岸,地势较高。遗址大部分在村下,路两边的悬崖上可见断断续续的瓷器层,文化层厚度0.3-0.8米。出土的标本有碗、碗、罐、瓶、罐、壶、白陶俑、窑具等。时代是隋唐。
双流北工地16
位于内丘县西北部,占地2000多平方米,位于李阳河北支流西岸和南支流北岸。这里不仅发现了瓷器标本和窑具,还发现了三处有焖土的窑址痕迹。出土的标本以青瓷杯、碗、碗、盘为主,也有粗白瓷碎片。除了北朝的标本外,隋唐、五代和宋金时期的标本也在这个遗址中发现。
17,内丘县城关遗址
位于县城西北的溧阳河南岸,南北长约1200m,东西宽约700m。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大致可以分为西关北、西关西、步行街三个部分。
(1)西关北窑区,位于溧阳河支流东南岸阶地上,蜂窝煤厂区域内,占地约3万平方米。表面散落着许多瓷器碎片和窑具。瓷器有青瓷、白瓷、黑瓷、透明白瓷,器皿有碗、碗、盘、壶、罐、瓶等。窑有三角形支钉、齿形垫、蘑菇形和喇叭形窑柱、垫圈、垫、圆柱形匣钵等。时代是北齐到唐朝。
②西关姚希区,位于内丘县西关村西头原石英粉厂南部,占地约2万平方米。虽为私宅所盖,但房屋重建中常有瓷器标本,主要是杯、碗、盘、碗、锅,包括青瓷和粗白瓷。时代是北齐到隋朝。
③步行街窑区,主要位于原县礼堂、电影院、农贸市场、服务楼、交通局,面积约5万平方米。这一带是唐代白瓷烧制最集中的地方,文化层厚,内涵丰富。2002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配合步行街建设工程,对原礼堂、电影院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224平方米,发现北朝至唐代灰坑1.74个、窑址1个,首次出土应、翰林白瓷、唐三彩等大量瓷器标本。总的来说,时代是从隋代到五代,唐朝遗存最为丰富。
张家庄遗址18
位于内丘县城东北1公里张家庄村北300米,东临京广铁路。目前,遗址所在地城关镇有一家砖厂。取土时从砖厂挖出了大量窑具和瓷片。文化层距地表1-1.5m深,1.5-2m厚。现在大部分窑址都被破坏了。出土标本有碗、罐、盒、盘式匣钵和盆式匣钵。这个时代是唐。
19,广北站点
位于内丘县河曲乡广北村西南约300米的李阳河中,剩余面积3200平方米。窑址上散落着大量的瓷砖、管瓦、瓷片和窑具,剖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含有瓷砖的灰坑和灰层。这个时代是唐。
20.白家庄遗址
位于内丘县城东2公里白家庄村东北500米处,占地约4万平方米。砖厂取土形成的悬崖上已露出两处残存的窑体和不太丰富的文化堆积层,并挖有一些灰坑。窑址地面上散落着瓷砖、瓦片和窑具。由于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土地平整,窑址遭到严重破坏。收集的样品包括碗、罐、瓶、碗、马、俑、三角支钉等。时代是隋唐。
丰塘遗址21
位于内丘县城西南约8公里的凤堂村北约400米处的马骁河南岸平台上,土质沙质,地势平坦,遗迹分布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在遗址的南端,由于村民挖坑,可以看到几个灰坑,大约有1.3米深。灰坑周围散落着许多红烧粘土、瓦片、瓷砖和窑具。遗址整体破坏严重,文化层不丰富。时代是隋唐。
22.顺德路遗址
该遗址位于邢台市桥东区顺德路第一医院北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出土器物主要有白瓷碗、杯、壶、锅、高脚盘和大量黑釉器皿,首次出土黑釉瓦、管瓦和宝顶建筑构件,遗物丰富。时代是从隋朝到初唐。
23.西坚固的网站
位于邢台县西简村以西约1.5km,邢台市东北约30km的大沙河北岸。属于太行山东麓丘陵地区。场地所在平台呈阶梯状,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150米。由于大部分被金元时期的冶铁废渣所覆盖和扰动,没有发现原始堆积,地表的零星物件也不丰富。采集的标本有青瓷碗、壶、罐、窑具、三角支钉、齿垫等。时代大概是南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