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卖馒头的武大郎,大概过得比你我好吧?

一个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住在市中心的一栋两层小楼里,靠着在市场上卖面食的收入生活。这不是梦。他叫武大郎。

真的有人用武大郎的例子来证明宋朝的富裕——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因为武大郎只是一个虚构的文学形象,一个被设定生活在北宋末年的底层小市民。问题要反过来证明:如果宋朝真的有一个武大郎,他能过上笑话里描述的生活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当然需要估算一下宋代一个平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得益于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了非常详细的宋代物价和日常收入的信息(如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的《宋代物价研究》)。有了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完整地重建一个宋代“武大郎”的生平记述,大致描述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宋代普通人的收入

说到宋代百姓的经济收入,或许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官员的工资了。很多人都知道宋朝官员的薪水很高。是这样吗?我粗略算了一下,宋朝宰相的月薪是300元,再加上各种补贴,比如“俸禄”、“俸禄”、“粟”、“衣食”以及专业田地的租金,加起来不下500元,相当于年薪40万美元,和美国总统的年薪差不多。知县月薪18元,加上各种津贴,不会少于40元。换算成人民币的话,月薪2万左右,不算很高,但也不低。但是,我们要说的“武大郎”并不是官员。显然,宋代普通市民的收入水平不能用官员俸禄的标准来衡量。

武大郎是市区街头卖烧饼(馒头)的小摊贩。那么宋代商人群体的收入几何?建康府的“有房有廊之宅,日劫三两万者,开仓开店者,有数十万户,经营资金数万”。大城市的富商,光房租一天就赚20到30元,一年近万元。南宋枣阳有个职业经理人叫沈师孟,“以善贩而名噪江湖。傅的来访打动了他,他非常高兴。他花了十万元听他做了什么。住三年,利息翻一倍,去输人家里,又得三十万。”沈师孟是生意场上的奇才,资本10万,三年盈利20万。

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武大郎,根本无法和这些富商相比。要直接看宋代小商贩的收入。南宋庆元初年,饶州小商贩卢思恭“煮猪血羊血作汤卖给城里人养妻。我一天挣不到200多块钱,但我安于贫穷,从来没有和邻居说过一句话。”饶州卖猪血羊血汤的小摊贩一天赚不到200便士。吴中还有两个小商贩,“以鳝鱼为业,一天赢300元”,卖活鳝鱼一天赚300元左右。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叫乐圣的小贩,“每天得了一百块钱就歇一歇,闲时在宫里吃喝。”回到家吹笛子唱歌,每天都很正常。“一天赚了100块钱,我就不做生意了,回家吹笛子唱歌。可见宋代一个小商贩的日收入一般在100-300之间。

工匠和帮工的日收入也维持在类似水平。北宋中期“淮西达仆”,“公子住宅,与物无争,做饭一日能赚百元。或者在你羡慕不断的时候,你会想尽办法去争取酒肉。这个“仆人”每天通过出售他的劳动赚取大约100便士。如果他赚了十几、几十文钱,就会买酒买肉。宋朝官员雇苦力搬家。”每天,他们付给人们200元(文),这往往意味着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工作。“苦力们经常以距离远为由要求涨价。崇宁年间,史静大学图书部雇人抄书。”每人每月500字,每天写2500字”,即日工资约116字。南宋绍末,周树官方酒务“每日共用杂工12人,每杂工工资250文,酿酒师一人工资300文”,杂工每日工资250文,酿酒师每日工资300文。

邵熙三年,坦洲筑城墙,“一天要交三百元。”可见宋代工人日工资一般为100至300。其他职业的下层阶级的日收入通常在100左右。樵夫:北宋时,章雷写了一首诗,描写洛阳西部山民的生活水平:“山民最易谋生,生计全靠山木。负工资的人在市场上拿一百块钱,回到老婆孩子身边蒸,打小米。每天卖柴火的收入是100便士。渔父:南宋时,袁友友还写过一首诗,描写长江三峡渔父的贫苦日子:“春日夏衍坐网,不觉秋冬。“卖鱼日不到一百块钱,老婆孩子都穷。”每天收入不到一百。约曼:有学者统计过宋代四等户的收入:扣除税费后,每年约有70石余粮。假设粮食市场价每石800文,年收入约5.6万文,平均每天150文左右。甚至乞丐也是“一天乞讨一百块钱,只能以粥为生。”

看来100文的日收入水平应该是宋代底层阶级日收入的基准线。在这个基准线之上,温饱基本可以解决。低于这个底线,就有饥寒交迫的危险。南宋一个知府劝人的公告,也可以证明我们的推断:“农工商之家,早上赢一百块钱,晚上用。他们会打游戏,会喝酒,这样会饿一会儿。所以,阳谷县卖烧饼的武大郎,只要勤快,一天至少能赚100文钱。

宋代的平民消费

在宋朝,每天收入100便士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水平?这又需要考虑宋人的生活成本。南宋庆元年间一位士大夫说:“一个人一日食不过一升,一年四季衣不过一两马。如果吃喝杂费不超过1000,这个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他的生活水平,一个人一年需要花费100元,一天大约270便士。北宋司马光说:“一家十口人,10岁能收一百石,足其口食;“房子每月租金150元,足够日常使用。即每人每天消费50篇。但这是中产以上家庭的生活成本。生活在城市下层的宋代武大郎,显然不需要这么大的开销来生活。

先说维持基本温饱的最低生活成本。宋代对穷人的救济标准一般是每人“一日二十元”。程民生先生认为“官方的救济标准可以看作是生活费的底线”。一个成年人一天大概需要两升大米,每年需要一块布做衣服。北宋时,在市场上买两升米月要十六文钱,一块布要五百文钱。算下来,一天二十文钱刚好可以维持一个人的基本温饱。换句话说,一个日收入100字左右的城市下层,可以养活一家五口——但生活无疑会非常艰难。

想过稍微体面一点的生活,除了吃饭,穿保暖的衣服,是不是每天都要吃点肉,吃点菜?南宋宝祐年间,建康政府实用经济局(福利院)的“盐菜钱”约为每人每天三十文钱(不含通货膨胀)。按照这个标准,一个成年人每天的副食开销需要30篇左右。

还需要房子住吗?要知道,《水浒传》里的武大郎就住在临街的二层小楼里。但根据小说中的描述,“武大没能在清河县城生活,而是搬到了阳谷县紫石街的这个出租屋,依然每天卖烧饼。今天,我在县城前面做生意。”这栋楼是租赁的,不是武大郎的产业。在宋代的城市里,租房子很普遍,租金有高有低。在凯德之家,“每个房间都有100到200件物品,而且大部分都是顶级有实力的家庭。后街的闲置房屋多为小产权房,每个房间只租三五件。”平均每天三五便士的租金应该是相当便宜的。在开封府,由* * *“建店服务”管理的公租房价格一天只要15毛钱,对于城市的下层民众来说是可以承受的。阳谷县这种小地方房租肯定比首都低。即使是临街的楼房,租金也不可能比北京的普通房子高。

像武大郎这样的两口之家,要想过上宋朝人丰衣足食的生活,每天的开销大致如下:衣食开销40文;肉菜副食成本六十;租十五篇;一些杂费。总计约150篇。如果武大郎每天卖馒头能挣150文,完全可以租一栋两层小楼,养活老婆。如果你一天赚100便士,足够养家,但是生活会有点拮据。一天赚300文,就能过上相对宽裕的日子——按照宋代小商贩的收入,一天赚100到300文是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上流传的“一个矮个子年轻人住在市中心的两层小楼里,有一个漂亮的妻子,有在市场卖面食的收入,不需要妻子上班”的笑话,并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个完全可以成立的历史场景。卖面食也是很有可能发财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湖州南部市民徐,原以卖饼、饵为生,人们称之为“徐糖饼”。获利日稍微大方一点。因急缺资金,利息略高于外地,家业渐进。”这个徐六,是一个武大郎式的宋朝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