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植物RNA”可以操纵人类基因。
原本存在于大米和白菜中的元素,竟然“越界”进入人体,直接操控“宿主”的基因!
当你吃一口米饭时,米粒中含有的一些微小RNA可以“跑到”你的血液中,从而影响你的身体。按照这种说法,“吃过”的食物是不是一直在幕后悄悄改变着我们的身体?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大米和西兰花里所含的东西,其实在人的血液里!
这项实验是由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晨雨教授完成的。
他在水稻中发现了一个编号为“168a”的植物microRNA。其实在大米中非常丰富,中国人吃的所有大米品种中基本都含有。而且实验证明,即使米饭煮熟后,这种编号为“168a”的植物microRNA也是“活的”,煮熟后也不会死亡。
「植物RNA」从何而来?人体内的「植物RNA」从何而来?它来自煮熟的米饭!
然后,进入动物实验阶段。以大米为例。是人体内这些植物RNA的来源吗?研究人员在小鼠的血液、肺、小肠和肝脏中检测到了这两种浓度不同的微小RNA。当给小鼠喂食糙米(经证实,煮熟的米饭中也含有168a)时,其浓度显著增加。
张晨雨说,他惊讶地发现了这一现象。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调节食物中基因的微小核糖核酸不太可能被“吃”进人体。
与基因的“天书”DNA不同,RNA更像是一个工作者,可以主动“翻译”DNA的内容,行使各种生理功能。过去,科学家一直认为各种RNA都是生命体“自产自销”的,但这次他们发现,RNA家族中的“小人”——microRNA可以“跨界”工作,在植物中产生,被动物吃掉后兴风作浪。
张晨雨介绍说,微小RNA非常特殊。“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吃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信息。”
这些东西进入人体会怎么样?使人们更容易患糖尿病。
microRNA从植物进入人体意味着什么?张晨雨告诉记者,以“168a”为例,实验发现它可以与肝脏中某个基因的信使RNA结合,抑制该基因的蛋白质表达,进而减缓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的清除。“简单来说,这会让人更容易得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他说,以前的研究表明,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容易患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这可能与我们以大米为主的饮食结构有关。
赶紧问一下,我们现在吃的饭里到底有什么在“控制”我们?
张晨雨说,目前,它还远远不能控制人类,因为大米中一直有许多活性物质。MicroRNA作为一种新发现的新活性物质,种类繁多,存在于水稻中。这些品种有的对人有害,有的对人有益,都是需要发现的。
如果有人别有用心,给米莉娅加点东西就能控制人类?
万一以后有别有用心的人在米饭和蔬菜中加入某种成分,能不能进入人体从而“控制”人类?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晨雨摇了摇头。记者随后从其他渠道了解到,很难满足进入人体的第一个条件:高温烹饪后“活着”,从植物中“活着”进入人体。
一方滋养另一方,吃什么补什么,是有道理的。
这一发现似乎为“吃什么补什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老话找到了理论依据。
比如,除了吃“食物”,我们也在摄取“信息”:这些信息就是微小核糖核酸的序列特征,因为一旦来自不同食物的各种微小核糖核酸被人体吸收,不同类型的基因就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古话“吃什么补什么”或许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此前一直有“吃什么补什么”的争议。
父亲的一句话让他回国做研究。
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张晨雨在MicroRNA被发现的早期就意识到了这种小分子的重要性,并决定在美国深入研究它。但那次回乡探亲被骂的经历让他改变了主意。
张晨雨的父亲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和工程院院士。有一次,张晨雨回乡探亲,他父亲的学生来拜访这位老先生,他们非常兴奋地谈论制造一项技术。这时,张晨雨插话说,这项技术已经落后美国五到七年了。然而老人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如果我们不做,连这个东西都不会有!国外技术虽然先进,但不是我们的!”这次谈话触动了张晨雨。2004年,他离开哈佛,毅然回国,受聘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让张晨雨教授高兴的是,2006年底,他们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曾科教授也受到他的启发,放弃了在美国埃默里医学院的研究助理教授的职位,回国加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受聘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个假设如此奇怪,以至于学生们根本无法相信。
在很多人看来,这项研究中所研究的植物基因几乎不可能跨越国界影响动物甚至人类!
谈起遇到的困难,张教授笑着说,最重要的是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设计一个合适的实验。而且过了一年左右,因为假设太“诡异”了,学生几乎不敢相信。
在采访中,张晨雨教授总是谈论团队。他甚至说:“要不是我报道了我们队,我也不会接受采访。”在这个研究团队中,有6名教授,11名副教授,以及一大批年轻的讲师和博士后...张教授说,今天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摘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