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禹州

简介

《论语》中,一般用第一章的前两三个字作为文章的标题。雪儿包含16个章节,涵盖了很多方面。其中,重点是“我一天自救三次”;“节约金钱,关爱他人,让人民利用时间”;“礼之所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请看下面的《论语》原文和译文!

原文

1.1子天(1):“学(2)又学(3),何况(4)?有朋友(5个远方的)不是很好玩吗?人们不知道(7)

但不能

哎(8),不就是君子(9)吗?"

给…作注解

(1)子:中国古代对有地位有知识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称一般男子。在论语中

孔子说”。

子指孔子。

(2)学:孔子这里所说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间习惯:周秦时期,“时间”一词作为副词使用,表示“在某时”或“在适当的时候”。然而,朱在他的著作《论语》中将“时”解释为“常”。“Xi”指的是练习、仪式和音乐;评论诗歌和书籍。也意味着复习,实习,实践。

(4)说:曰,同乐,乐,乐。

(5)有朋友:有一本书叫《朋友和朋友》。老纸条上说,“同校之友”,也就是在同一个老师手下学习的朋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音乐:与说话不同。老纸条上说,欢喜在心里,欢喜在外。

(7)人不知道:这句话不完整,没有说人不知道的事。缺少对象。一般来说,知道就是了解。人不知道,就是别人不知道自己。

(8)云,愤懑。

(9)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之人,有时指人。这里指孔子理想中人格高尚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完之后经常复习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家不理解我,我不反感也不生气。不也是贤惠君子吗?"

原文

1-2游子(1)说:“他也是孝弟(2),而他容易得罪(3),脸皮厚(4);不容易犯错误,但是容易搞得一塌糊涂,不在那里(5)。君子商书(6)以道(7)为基础。孝顺也是一个人的根本和(8)?”

给…作注解

(1)游子:孔子的学生,姓游,名若,比孔子小13岁,小33岁。后者更可信。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称为“子”,只有曾参和尤若才称为“子”。所以很多人认为《论语》是曾参、尤若所写。

(2)孝:孝,奴隶社会时期子女对父母的正确态度;兄弟,读音和意思都和“ti”一样,就是弟弟对哥哥的正确态度。孝和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纸条上写着:

好父母叫孝顺,好兄弟叫兄弟。

(3)进攻:进攻,进攻,进攻。Up,指处于上位的人。

(4)鲜:声鲜,意少。《论语》中的“鲜”字就是这么用的。

(5)无是也:这是“无是也”的倒装句类型。古汉语的句法有一个规律。如果否定句的宾语是代词,通常放在动词之前。

(6)服务:服务、专注、承诺。本一点也不。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中,道有多种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简单来说,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仁: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一种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就是以孝为仁之本。还有一种解释,古代的“仁”字就是“人”字,仁的基础就是做人的基础。

翻译

一个儿子说:“人们很少孝顺父母,服从哥哥,喜欢得罪上层统治者。”。不喜欢得罪上层统治者,但也没有喜欢造反的人。君子致力于根本之事,治国与做人的道理就确立了。孝顺兄长是仁的本质!"

原文

1-3孔子说:巧言令色(1),鲜(2)仁。"

给…作注解

1)巧言令色:朱注:“善言,善色,秀貌,善告人。”乔和凌都是指美女。但这里应该解释为假装愉快。

(2)鲜:少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你说得好听,装得讨人喜欢,这种人就没什么善心。”

原文

1-4曾子①说,“我的三省②就是我的身体。为别人出轨(3)?交友无信(4)?不能传下去吗?”

给…作注解

(1):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出生于鲁国,是被鲁国所灭的丹国贵族的后裔。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闻名。据说他写了《孝经》。

(2)三省:省(声兴)、检、检。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检;二是从三个方面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在古代,有动作的动词前加数字表示动作多,不一定要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忠。在这里,我们应该尽力而为。

(4)信:旧注曰:信者诚。相信诚实。人们被要求按照礼仪规则相互守信,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不学而传:传,旧注曰:“师传。老师自学的。学习和“边学边学”这个词一样,指的是复习、练习、锻炼等等。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很多次。我有没有尽力为别人做事?和朋友交往是诚实守信的吗?老师教的你复习了吗?”

原文

1.5孔子说:“道(1)为国千倍(2),尊物(3)而信,省钱而爱人(4),使人适时(5)。”

给…作注解

(1)道:一书为鉴,为动词。这意味着治理。

(2)千骑之国:骑,盛,意为车。这是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一辆四马战车,车上军事人员3人,车旁人员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车国是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也就是诸侯国。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所以一个国家的强弱是以车辆的多少来计算的。孔子时代,千骑之国已经不是大国了。

(3)尊重:尊重这个词一般用来表示个人的态度,特别是在处理自己所从事的事务时要谨慎、专一、认真。

(4)情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是指所有的人;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的各阶层人士。这里的“人”和“人”是相对而言的,可见其用法是狭义的。

(5)使人抓紧时间:时间是指耕作时间。在古代,农业是人民的支柱,这意味着人民应该根据农时强制耕种和收获。

翻译

子曰:“治一千载之国,必重国事,严守信用。”

廉洁奉公,节省财政开支,关心官员和仆人,让人民不要错过农时。"

评论和分析

孔子这一章说的主要是针对国家的统治者,讲的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即要求统治者认真处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开支,关心官员;为人民服务要注意不要耽误农时。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爱所有人。但本章所说的“爱人”并不是这个意思。他说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官员和有地位的人;“人民”是人民,是被统治者的对象。可见“情人”并不爱所有人,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济人爱人,使人适时”的思想是合理的,体现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与否无关。另一方面,孔子在这里为统治者治国安民出谋划策。

鲁迅先生曾指出:“孔子曾经规划过一个极好的治国方法,但都是为了人民,也就是权贵们设想的方法,为了人民自己,却什么都没有。”(近代中国的孔子:桀骜庭二论)这是一种站在人民立场上对孔子治国方略的看法。所以,还是挺犀利的。

原文

1.6孔子说:“弟子(1)进者孝(2),出者幼(3)。他们真诚于(4)而信,他们爱人(5),而他们对人善良(6),有余力(7),所以他们学会了写字(8)。”

给…作注解

弟子(1):一般来说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弟弟,一个是儿子;第二指学生。这里是一种“弟子”。

(2)入:古代父子居异地,学在外。《礼记·内则》:“从男及以上之序,父子为异宫”。进就是进父宫,也就是进父宅,或者家里。

(3)走出去:与“进入”相对,指走出去跟老师学习。做弟弟就是用弟弟对待老师,也可以指比自己大的人。

(4)真诚:很少有人称之为真诚。

(5口:音范,同泛,广意。(6)仁:仁即仁,有仁之人。(7)有余力:就是有闲暇时间。

(8)文字:古代文学。主要有诗歌、书法、仪式、音乐等文化知识。

翻译

孔子说:“弟子在父母面前,是孝顺父母的;出门在外,要服从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守信,安分守己,广泛爱每一个人,亲近有仁之人。这样练完,如果还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学知识。”

评论和分析

本文第二章提到了孝道,本章再次提到。孔子要求弟子们致力于孝、信、爱群众、善良,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如果他们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就会用来学习古籍,增加文化知识。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是以德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其次的。

孔子在办学中,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无论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特别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道德”放在“知识”之前,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想培养各种人才,满足自己阶层的要求。

原文

1.7夏紫1)说:“圣人(⑵)变色;父母能做到最好;事君,能致其身④;交朋友,说话算数。虽然在日本没学过,但我会称之为学习。”

给…作注解

夏紫:孔子的学生,姓卜,著名商人,,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

(2)献献:第一个字“献”作动词,表示尊重。有德就是尊重有德的人。

(3)易:有两种解释;一、变的意思,这句话是尊贤而变情欲;二是鄙视的意思,即重德轻女。

(4)对身体:表示“付出”和“尽力而为”。这意味着把你的生命交给君主。

翻译

夏紫说:“一个人可以重视美德,而不是女人侍奉父母,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生命;与朋友交流,诚实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他自己说没学过,但我必须说他学过。"

原文)

1.8孔子说:“君子(1),不重则不骄(2);学习不扎实(3)。领主的忠诚(4)。没有朋友的人不如自己;过了(7)就不要怕改(8)。”

给…作注解

(1)君子:这个词贯穿本段始终,这里应该有断句。

(2)重量:庄重,自制。

(3)学的不扎实: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做的扎实,和上面那句话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庄严,就没有威严,所学不扎实;二是认识扎实,就是人的知识和经验少,不扎实也能学。

(4)忠:忠为主。

(5)无:传之,意为“不要”。

(6)不如自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自己的人,不像自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是如此。”将“如”解释为“相似”。后一种解释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7)过错过重,过失。

(8)恐惧:丹,恐惧,害怕。

翻译

子曰:“君子,无庄严则无威严;学习可以让人不闭塞;以忠厚为主,不要和与你不同的人交朋友;如果你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它。”

原文

1-9曾子说:“慎终(1)而追远(2),人之德重于厚。”

给…作注解

(1)谨慎到底:死就是终结。这里指的是父母去世。旧纸条上写着:小心翼翼到最后的人会悲伤。

(2)追远:远指祖先。旧纸条上写着:追到远方的人,献上敬意。

翻译

曾子说:“慎终父母之死,缅怀先人,自然会使人民越来越诚实。”

原文

1.10秦子(⑴)问子贡(⑴)曰:孔子(3)至于国家(4),必闻其政,与之谋和,克制(5)不与之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得之。主人想要什么?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给…作注解

(1):陈,姓。郑玄在《论语》中提到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列传》中没有这个人,所以说秦子不是孔子的学生。

(2)子贡:姓端木明慈,字子贡,爱国人士,比孔子小31岁,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口才好,孔子认为他可以当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经商,家财万贯,成为有名的商人。

(3)大师:这是一个古老的尊称,任何当过医生的人都可以获得。孔子曾经是鲁国的统帅,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大师”。后来,它被用来称呼老师。《论语》中提到的“孔子”,是孔子的学生所称。

(4)国:指当时分离出来的诸侯国。

(5)抑制: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意思是“或者”。

(6)温柔、善良、礼貌、节俭、退让:字面意思是温顺、善良、尊重、节俭、谦卑。这是孔子弟子的赞美。

(7)语气词有“大概”或“或”的意思。

翻译

秦子问子贡:“一个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事件。是他自己要的,还是君主给他的?”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得到了这个资格(这个资格也可以说是获得了),但是他所寻求的方法可能和别人的不一样吗?"

原文

1-11孔子说:“父在,故观其(1)志;父亲没有,观察他的行为②;三年(3)不改父(4)之道,可谓孝顺。”

给…作注解

(1) Its: His是指他的儿子,不是指他的父亲。(2)行:声兴,表示行为等。

(3)三年:不必太机械地理解古人提到的数字,只是说需要很长时间,不一定只是三年。

(4)道:有时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善恶善恶,都可以称之为道。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阳性名词,表示好的、美好的事物。这意味着“合理的内容”。

翻译

孔子说;“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没有独立行动的权利),我们要观察他的野心;他父亲死后,我们应该审视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合理部分,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了孝心。”

原文

1-12有一个子日:“礼(1)用,(2)贵。王之道(3)之前,斯里兰卡(4)很美。小的大的,都有问题。不礼而知和,不可行(5)。”

给…作注解

(1)礼:春秋时期,“礼”泛指奴隶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是指“周礼”,礼仪和仪式,也指人的道德规范。

(2)和谐:和谐与协调。

(3)前王之道:指尧、舜、禹、唐、文、吴、等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

(4) s:这个,这个意思。这里指仪式,也指和。

翻译

一子曰:“礼之应用,以和为重。古代君主的治国之法在这里弥足珍贵。但是,再大再小的事情,用和谐的方式去做,都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为了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控和谐,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