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的两封信引出了人生中的三位良师。
1983升任宁夏图书馆副馆长,是当时全区最年轻的馆长。从1985升任馆长,成为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图书馆员。
在武汉大学读书时,丁力曾就如何学习历史给国学大师、北师大教授白寿彝先生写过一封信。“没想到白寿彝先生回信了,还指明了我应该专门研究哪一部历史,然后推荐了很多书给我看。”丁力说。
暑假期间,直接去拜访了白先生。回来后,他又写了一封信给白先生,内容是关于回族历史的问题。“我记得很清楚,白先生在回信中提出了一个观点:研究回族历史,汉族学者必须参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深入地了解回族的历史。”丁力说。
大学毕业回到宁夏图书馆后,丁力迎来了“文革”后的新时期。1980的一天,他得知白寿彝先生要编辑《回民故事集》,需要在宁夏社科院找一个助手。“我直接去找宁夏社科院的领导,找到宁夏回族研究的领军人物先生,强烈要求做白先生的助手,写《回族故事集》。有了前面两封信作为基础,加上白寿彝先生也认可我,我才得以去北京听白先生的教诲。至此,我生命中的三个好老师:高淑玉、杨怀重、白寿彝都出现了。”
到北京后,丁力与其他工作人员住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栋单元楼里,丁力与宁夏著名回族学者杨怀重先生合住一室。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一起查资料。丁力说:“我和杨老师每天都去图书馆,因为我是学图书馆学的,所以主要承担查找资料的工作。和杨老师相处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形成了优势互补,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将把我们所查阅的资料或我们需要写的章节交给白先生的秘书,他将给白先生读。白先生年纪大了,视力严重下降,只能听秘书的话。听完这些资料的搜索或者写章节的进度,他会适时安排研讨会。当时白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参加会议的有北师大历史系和北京多所高校的教授专家。在场这么多人,白老师经常毫不留情地批评我们的缺点,比如引用别人的观点时,一定要注明出处。”
当时,白寿彝先生经常不定期召集《回民故事》的相关人员开会。因此,丁力和其他人员不敢随意离京,每个人都在紧张的气氛中工作。后来,白先生让他们每年去北京两次,定稿、发稿、交稿,直到书写完。
丁在撰写《回民故事》时,真正认识到了白寿彝先生作为一位伟大历史学家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有一次,他们在讨论一块关于回民起源的石碑,很多人讨论碑文的真实性。丁力想测试白寿彝先生的学术能力。白先生当时认定这块石碑是假的,是因为碑文的语言和语气透露了明朝和元朝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