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是追求“意义”这个词,还是追求宇宙的形式?说白了,宇宙是什么,那它是什么?

宇宙[1]摘要

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统一体。它是所有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一般来说,宇宙是指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中所有的物质、能量和事件。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一个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宇宙是多样而统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没有时间和空间,什么都没有。所以它包含了一切。

对宇宙的分层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们认为宇宙无始无终,没有尽头。但是,我们不打算深入讨论这个深奥的概念,还是留给哲学家去研究吧。我们不妨眯着眼睛,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来谈论我们能够理解和观察到的宇宙。人们称之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根据最新的观测数据,人们观测到的最远星系是654.38+03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一束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从星系中射出,需要6543.8+03亿年才能到达地球,当然也就是6543.8+03亿年前。这个654.38+03亿光年的距离,就是我们今天(2009年)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更具体的说,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或者说它的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654.38+03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是真的宇宙中心,宇宙也不一定是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察能力,只能了解到这个程度。

在这个半径为13亿光年的球形空间中,已经被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亿个,每个星系都有几十到几万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所以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知道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中有多少颗恒星。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真的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

天文学家一直想知道宇宙有多大,就像我们一样。近日,美国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计算,天文学家发现宇宙异常庞大,长度至少有654.38+056亿光年。“这样一个关于宇宙大小的发现,显然是建立在宇宙是球形且有限的前提下的。这个假设是爱因斯坦首先提出的。”中国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大明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宇宙学领域一直存在这样一个争论,宇宙是球形的、鞍形的还是扁平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说:“国际主流宇宙学普遍认为宇宙是平的,是无限的。”那么,围绕宇宙的争论从何而来?有什么道理?最常见的一种观点是,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大爆炸理论,我们的宇宙是由大约654.38+03.7亿年前的一次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研究员大明陈说,“这个理论已经被大量的天文观测所证实。”这个理论认为,在宇宙诞生的早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产生了中子、质子和电子。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粒子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个别天体上出现了生命现象,最终诞生了能够理解宇宙的人类。宇宙是球形且有限的吗?“宇宙是球形的这种想法存在很久了,虽然不是国际宇宙学界的主流。”大明陈说,“每次提出来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这个观点很奇怪。”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尔克斯不久前建立的宇宙模型:一个有限大小的镜子迷宫,形状像一个足球。“形状像一个足球”的模型震惊了科学界,因为这一理论声称,宇宙之所以会产生一种没有边界的“幻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的空间通过“转圈”效应无休止地反映了自己。威尔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觉得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来回穿梭,让人产生宇宙无限延伸的错觉。这个惊人的推论后来被收入《新科学家》杂志,并作为一种“奇谈怪论”在民间广为流传。

宇宙一词包含:世间万物。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宇宙,

那么宇宙这个词就不能包含:世间万物。

所以这是一个矛盾。

事实上,平行宇宙/多元宇宙描述的是“不同的时空”

或者:这个宇宙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时空,但不存在不同的宇宙(因为它与宇宙的概念有着根本的矛盾)

所以最准确的描述应该是:这个宇宙可能有很多平行时空。

来自文明X档案全集【编辑此段】宇宙生态学

如果任何一个瞬间被展开形成一个时间片(宇宙万物都映射在上面)

那么在这个时间片上,从低级到高级的所有物质都是连续存在的。

原子量从小到大,智力从小到大,年龄从小到大是连续存在的。

并且:低级物质总是比高级物质来得多,并且向高级发展。

整个自然文明把这种物质持续存在的奇怪现象称为宇宙生态。

猜测的原因:

1.高级存在需要低级存在来维持存在。

2.存在的可生存性决定了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向“更好的存在”方向发展,如果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更好的存在,必然导致进化,即低级的存在在向高级的方向发展(在更多的环境中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宇宙概念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非常幼稚的状态,通常会根据生活环境对宇宙结构做出幼稚的推测。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人们提出了早期的遮天理论,认为天像一个锅,倒放在平地上;后来发展到后来的遮天论,认为地球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空和地球是拱形的,地球周围是海洋,山在中心。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一个大盒子,天空是盖子,地球是底部,尼罗河是地球的中心。古印度人想象圆盘状的地球丢在几头大象身上,而大象站在巨大的乌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地球是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覆盖着拱形的天空。也有一些人认为地球只是乌龟身上的一个甲板,乌龟站在一个又一个的龟塔上。...

宇宙的起源

所谓大爆炸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宇宙是由一个火球在一开始爆炸形成的。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宇宙不是永恒的,而是不断膨胀的。宇宙的不平衡最早是由一位德国医生发现的。当他观察夜空中的星星时,他发现由于重力的原因,每个星球之间的距离并不接近。那么,恒星之间一定有另一种力抵消了它们的引力。他假设这种现象是宇宙在不断膨胀。

后来科学家发现了红移现象,即遥远行星射向地球的光多为红光,而近距离的光则以紫光为主。这说明行星离地球很远。然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他提出了加速度不等于零的理论,这个理论包含了宇宙膨胀的理论。1931年,美国天文学家用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发现,银河系之外还有很多星系,而且在不断膨胀,这让宇宙膨胀理论得到了证实。

在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预测宇宙是由大爆炸创造的,所以宇宙爆炸后一定会有一些残余物质留在太空中。这个遗产就是电子波(辐射波),它代表了零下273度左右的温度。这个假设当时没有得到证实。20世纪6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架设用于电信研究的天线时,发现他们不断听到噪音,而这种噪音所代表的温度约为零下260度。与此同时,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也在从理论上寻找大爆炸的余波。后来,工作和研究两个小组共同声明,这个天线接收到的噪音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波,其温度约为零下270度。这个出版物证实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

大爆炸开始宇宙的观点需要进一步验证,因为没有人能解释宇宙在大爆炸后如何保持如此有序。我们只能确认宇宙是创造出来的,不是进化出来的。宇宙在不断膨胀,但其他理论还有待证明。

宇宙概念的哲学分析

一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空间的任何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本身的爆炸。但新提出的暴胀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只是整个暴胀区域的极小一部分,暴胀后的区域尺度大于10 26 cm,而当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 cm。也有可能这个暴涨的区域是从混沌状态开始的更大物质系统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就像科学史上人类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到大尺度宇宙一样。今天的科学正试图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推向一些探索“暴涨的宇宙”和“不规则的混沌宇宙”。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一个更大的物质系统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本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的物质系统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宇宙的哲学概念反映了无限多样和不断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中的宇宙概念,涉及到某个时代人类观测到的最大的天体系统。宇宙的两个概念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中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对无限宇宙的认识会逐渐加深和接近。认清这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替代论和取消论,具有积极意义。

1980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是对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非常早期的时候,它经历了我们宇宙诞生后约10 -36秒的早期暴胀阶段,它经历了我们宇宙诞生后约10 -36秒的暴胀阶段。

是古希腊人首先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角度出发,认为最美的立体图形是球形的,主张天体和我们居住的地球都是球形的。这个观念后来被很多古希腊学者继承,但直到1519 ~ 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球是球形的这个观念才最终得到确认。

公元2世纪,托勒密提出了完整的地心说。这种理论认为,地球在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月球、太阳、行星和最外层的恒星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围绕地球旋转。为了解释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这一轮绕其中心旋转,而这一轮的中心则沿着均匀的轮子绕地球旋转。地心说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 .哥白尼提出了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以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直到16世纪哥白尼确立了日心说,才普遍承认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之一,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构成了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统——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开普勒(J. Kepler)揭示了地球和行星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旋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莱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我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给了日心说坚实的力学基础。之后,人们逐渐建立了太阳系的科学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形象中,恒星只是最外层星空中的光点。1584年,乔尔达诺·布鲁诺大胆地取消了这层恒星天空,认为恒星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的自我发展和J布拉德利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18世纪中期,T. Wright、I. Kant和J. H. Lambert推测全天覆盖的恒星和星系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先用抽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统计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恒星数量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他首次获得了一张轮廓不均匀、以太阳为中心的银河系平而平的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在H. shapley发现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 H. Oort发现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很多人测量了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之后,银河系的科学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期,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有无数个像我们这样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当时看起来像云的“星云”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170年的曲折探索过程。直到1924年,E.P .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量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才证实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人们不仅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级别的天体系统,还将我们的视野拓展到了远至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的概念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镇训》就指出:“有始有终,有始有终,有夫有始。”它认为世界有它的开放时间,有它的预开放时期,有它的预开放时期。《淮南子·田字荀》还具体地勾勒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混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的生成和演变的过程。古希腊也有类似的观点。例如,留基伯提出,由于原子在真空中的旋转运动,轻物质逃逸到外层空间,而其余的物质构成了球形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的概念确立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探索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涡旋理论;1745年,G.L.L .布丰提出了一个太阳系起源的理论,这个理论是由大彗星和太阳的碰撞引起的。1755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分别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探索太阳系起源的现代新星云理论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11年,E. hertzsprung建立了该星系团的第一张彩色星等图;1913,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画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也就是赫罗图。在获得这张星图后,罗素提出了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到主序,再沿着主序下滑,最后变成红矮星的恒星演化理论。1924年,亚瑟·斯坦利·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量-光度关系;从1937到1939,C.F .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量来源于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对罗素理论的否定,诞生了恒星演化的科学理论。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普遍认为,它是在我们宇宙形成的后期,由原始星系演化而来。

1917年,a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利用他新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宇宙的“静态、有限、无界”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 .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止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封闭的宇宙。1927年,克·勒迈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的宇宙模型。1929年,哈勃发现星系的红移与其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宇宙膨胀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期,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