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的学术成就
首先,独自写一本书
1,袁典:《文与释》,台湾省金文出版社1993年4月。
2.《中国文化史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8月1994。
3.《论人性》,武汉出版社,4月1997。
4.《中国文化史的思考》,华中科技大学,第2版,1998。
5.袁典:《文本与解释》,台湾省金文出版社1993年4月。
6.《明清文化史论》,华中科技大学,第2版,1998。
7.《中国精神原典》,上海人民出版社,5月1994。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再版,收录于希望工程系列。
台湾省桂冠图书公司马65438+5 0993
8.岳,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千岁丸上海之行——1862年日本人观察中国,商务印书馆,2001,10。
10,《新话探源》,中华书局,2004年。
2.合著书籍(都有第一署名)
1,中国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八月。
2.《张之洞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65438+2月。
3.《中国文化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4.画中华文明史(策划、写作),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1。
5.中国的学术流动——论文摘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
6、《lt;劝导文章。〈后书〉札记,湖北人民出版社,7月,1991。
7.中国对外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10。
8.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东亚智慧的历史启示,人民出版社,1999,1。
第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中国前资本主义社会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第14期,1990,新华文摘转载。
2.张之洞《睁眼看世界》自清学派与近代史研究,第3期,1991。
3.论道咸之间的经学派“睁眼看世界”,《近代史研究》第6期,1991。
4.原典精神与现代化运动,中国文化粽子第6期。
5.《论经典与历史的异同》,《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1993。
6.“异”与“难”的二律背反——论洋务派的“改革”观,《近代史研究》,第1993期,第1期。
7.“尊祖”与“重史”,江汉论坛,第8期,1993。
8.《从忧患意识到近代救国思潮》,《历史研究》第2期,1994。
9.《现代民主的民族文化渊源》,《近代史研究》第4期,1994。
10,中国文化人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研究,春季卷1995,新华文摘转载。
11,元代之树如何常青,武汉大学学报,1995期,1期。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阐释,光明日报,第1995期,第12期,士林,第82期。
12,澄清概念——以封建主义和玄学为例,江汉论坛,第9期,1994。
13,日本中国学的启示,江汉论坛,第1996期。
14,发明与发现——创造性思维的一朵奇葩,武汉大学学报1996第1期。
15,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文化复发”现象的解读,《学术月刊》1996年5月。
16,中西人文精神简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第1期;还被翻译成英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1998)《中西人文精神》第三期,冯天瑜《中国社会科学》(1998)。
17,东亚整体主义的现代意义,中华文化论坛,第1998期,第1期。
18,《东亚智慧的世俗意义应该是平衡的》,中国文化研究,第1998期,第1期。
19,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渊源,武汉大学学报,第3期,1998。
20.论中国文化史的分期(与华阳合作),《学术月刊》第3期,1998。
21,《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开放时报》第3期,1998。
22.东亚的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文史哲第4期,1998。
23、《张之洞与戊戌变法》,《清史研究》,第1999期,第1期。
24、《洋务派的办天下理念》,《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1999。
25.1862年日本幕府使团看到的上海,《近代史研究》第3期,1999。
26.偶尔学学历史(二),历史月刊,第3期,1999
27.《新青年》民主诉求的特点,《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9。
28.《日本幕府使团对太平天国战争的探索》,《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
29.“千岁丸”——日本200年后的清朝第一船,《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0.《幕末的日本建国及其驻上海使馆》,《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1,《同治元年上海日本人所见的抑外》,学术月刊,2000年第8期。
32.日本使团对晚清上海社会状况的观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2001。
33.孙中山何时冒充“革命党”,湖北社会科学,第10期,2001。
34.武昌起义第一枪是谁开的,湖北档案,第10号,2001。
35.《现代名人墨迹——冯永轩文集》序,《中国文化研究》第4期,2001。
36.“革命”与“* * *和谐”:清代政治骨干概念的形成,《武汉大学学报》,第1期,2002年。
37.《中国文化的区域发展》,《江汉论坛》,2002年第1期。
38.同治元年日本人对上海社会状况的观察,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39.瑶族研究的新突破——评龚哲兵的《钱嘉东运动与瑶族发源地》,载《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0.《人口革命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1,《武汉早期现代化研究》,载《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42.《中、日、西词汇互动与现代新词的形成》(与邓新华合编),《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43、《分宗族异源》,《书店》2002年第5期。
44.评大型历史画册《辛亥革命的伟大肖像》,《中国书评》2002年第6期。
45.《经济、社会与自由:现代汉语术语考证》,《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46.汉译佛经词语的确立,《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47.《论汉字文化圈》,《中国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
48.《明清之际的西学与中国近代学术转型》,《江汉论坛》,2003年第3期。
49.利玛窦对西方术语的创制和译介及其引起的文化论争,《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0.《文化自觉与中国智慧》,《文史哲》2003年第3期。
51,现代学者对新词输入的应对,《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2.《汉字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53.明末西译词的文化转型意义——以脑壳、几何、大地、契丹为例,《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4.《中日两国对印度佛教术语的吸收》,《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55.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历程,学术月刊,第12期,2003。
56.《古代哲人的启示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7.《论汉字文化圈》,《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8.《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财富》,载《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59.《现代新话的历史作用及当代启示》,《鄂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0.《英环之略对新语言创作的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1,“论鄂东大学一代宗师的产生背景”,《鄂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2.现代汉字中术语创造的两种类型——以科学和哲学为例,《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4年第4期。
63.《晚清新教传教士在华翻译述评》,《历史月刊》2004年第8期。
64.《清末民初国人对新语言进入中国的反应》,《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65.海外华人词的回归与近代中日文化互动——以健康、物理、小说为例,《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6.千岁丸《上海之行》中的中、西、日编年史与年的过渡阐释,《中国书评》2005年第2期。
67.“封建主义”历史术语误置考辨,《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
68.《学习是世界的公器——答沈国伟》,《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4期。
69.“经济”辨析(上),《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70.评陈独秀“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主义”,《江汉论坛》,2005年第11期。
四、其他期刊发表的论文
1,民族先民,文化英雄——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武汉出版社,1993。
2.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双向同构,中西哲学文化系列1,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3.待访伊名记录:《复古表象背后的新变化》,《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1993,
4.从《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变迁》到近代民族主义,《湖北大学学报》,第4期,1994。
5.《湖北为何成为辛亥首义地区》,《江汉论坛》第4期,1980。补充稿收录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各地辛亥革命》,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
6.1911年武昌义五历史事件考证,台湾省湖北文献第95期,1990年4月10。
7.张之洞与湖北教育》,台湾省《湖北文学》第96期,
8.《清末民初中国先进人士的“封建主义”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史丛书》,2005年6月5日438+10月。
动词 (verb的缩写)在海外发表论文
1,《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主的结合》,《夏威夷大学论文集》(英文)
2.从早期启蒙文化到明清近代新学,日文《九洲国际大学学报》(日文),第107卷。
3.《道家与仙道之间的实学》,《日本实学史研究》(日文),日本司文先生出版于3月,1991。
4.“文明冲突决定论”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春季卷。
5.张之洞与戊戌变法(日文),日本中国21 1998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专刊。
6.“经济”这一概念在中、日、西三种语言中的传播和译名之间的变化,发表在日本京都的《日本研究》31集,出版在Heihei 17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