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实际影响,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个就业压力来自于金融危机对两个群体就业的影响,一个是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一个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数量上看,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农民工数量远远大于大学毕业生。而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村成为城市就业的蓄水池,起到缓冲作用,失业的农民工可以在短时间内回到农村。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迫切需要在离开校园后找到工作。在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这两大就业群体中,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会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迅速缓解,甚至出现民工荒的现象。目前国家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然而,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情况并不那么乐观。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尽管经济形势不错,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1将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最不利的一年。从供给端来看,数据显示,201100000年我国将有6110名高校毕业生,比2010年增加520000人。此外,截至2010,仍有1.5万高校毕业生未找到工作,他们将与应届毕业生一起寻找就业机会,这使得2011毕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从需求端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会明显下降。大学毕业生的冒险岛现象在2011会更加突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高校毕业生转变求职观念,拓宽求职范围,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产业结构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户籍制度是突出原因。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甚至可以说农民工占据了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很小。长期以来,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低端制造业成为促进出口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因为对文化和技能要求不高,农民工经过培训就能胜任,所以很多企业宁愿招农民工也不愿意招大学毕业生。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1%的数据,制造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从5.58%上升到7.53%,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制造业农民工比例从57.74%上升到66.47%。很明显,制造业农民工的增长要比大学生快得多。制造业是中国非农就业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全国30%以上的从业人员在制造业。虽然制造业在迅速扩张,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同样,由于还处于发展的低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也很低。200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8.73%,而农民工占51.74%。在需求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当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时,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1999高校扩招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并不构成突出的社会问题。从1999开始,高校大幅度扩招,结果在2003年,也就是这些学生四年后应该毕业的时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出来,从此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供需失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短期内无法改变。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东西部的差距。这使得各类劳动力向东部沿海聚集,东部沿海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2000年,东部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约占47.69%,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53.24%。这使得东部地区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大学毕业生在东部地区找工作越来越难。由于城乡差距同样显著,在同一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更倾向于向大城市聚集,这使得大城市呈现出人才聚集的“马太效应”,也使得大学生在大城市求职竞争非常激烈。目前,户籍制度仍然在大中城市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能否获得大中城市的户籍,是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为此,他们往往把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或国企作为求职的优先选项。虽然很多中小企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但由于解决不了户口,很难招到或留住大学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明显向公共部门聚集。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部门不仅可以解决居住问题,而且在稳定性和社会福利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此外,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竞争威胁。首先是来自下岗员工的竞争威胁。这些人失业后必然会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准备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显然是一种竞争威胁。相比之下,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容易受到伤害。二是来自海归的竞争威胁。由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大量的留学生毕业时可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甚至那些因为金融危机而失业的人也可能回国寻找就业机会,这无疑对国内的大学毕业生构成了竞争威胁。相比之下,国内大学毕业生可能在外语、专业技能、视野等方面处于劣势。以大学为例。这几年海外博士多了,给了大学更多的选择。很多大学在引进教师或科研人员时,往往会优先考虑海外的博士和硕士,这无疑给本地的博士和硕士在求职时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企业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2011,大量企业会减少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传统上容易进入企业的各个学科的毕业生都会遭遇寒流,比如国际贸易、会计、计算机应用等。相反,事业单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这就凸显了这类单位的优势,势必会使这些单位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一些冷门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多年来供求关系相对稳定,他们的就业并没有受到这次金融危机的明显影响。大学毕业生应积极调整自己的求职观念。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高校毕业生自身来看,需要积极转变求职观念,充分利用国家战略规划和各项优惠政策,更加关注更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业。中西部地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很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东部沿海地区恰恰成为了重灾区,使得东部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加难以获得。相反,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比重相对较低,受到的影响相对温和。此外,这两个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少,就业竞争也没有东部地区那么激烈。这种情况下,在中西部地区显然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目前,中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是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因此投资和政策将相应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会相应有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样,在中小城市,由于大学毕业生相对较少,竞争也没有大城市那么激烈。一旦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可能比在大城市更容易获得施展才华的空间。而且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可以缓解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压力,更容易让他们安心工作。中小企业是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好舞台。中小企业是我国就业的主体。然而,由于户籍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往往因为无法解决落户问题而不受大学毕业生青睐,尤其是小企业。而小企业往往机制灵活,大多处于成长期,更容易为大学毕业生的成长提供机会。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对于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各地市要取消落户限制。这使得大学毕业生的落户不再成为他们就业的障碍。这对于就业形势严峻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以创业促就业,化被动为主动,是大学毕业生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积极思路。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高校向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推广的一种理念。但是创业的过程必然会很艰难,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高校和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尽可能优惠的政策和措施。早在2006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就规定,“毕业后两年内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从事个体经营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自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三年内免收与登记注册、证照和管理有关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显然,政策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便利。2008年7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明确,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三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此外,最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特别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具体政策包括: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未就业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有组织的就业,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新政策的出台,无疑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了积极的支持。面向基层,统筹城乡就业。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基层,非常缺乏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一些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专业,如农学、医学、林学等。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正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这需要大量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参与。近期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中特别提到,在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工作的,给予工资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相关社会保险。此外,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工作并履行一定服役期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补偿。这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几项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些政策。各级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落实新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安心在城市工作生活,这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是建立在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的,良好的销售渠道、物流管理等很多环节都需要高学历人才的参与,而不是建立在低廉的人力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如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长期的,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和逐步解决。金融危机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得高校毕业生求职形势更加严峻,但金融危机并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被制定和实施(上接15页)(上接7页)。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惠措施。在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优惠政策,使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比如上海较早推出大学生实习制度,所有用人单位都是以实习的方式招聘大学生。如果他们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他们很可能成为正式员工。这一举措解决了高校毕业生从校园到工作的角色转换问题,也非常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性,提高人力资本储备效率。除了上海,许多城市也开展了大学生实习制度,如厦门、福州、武汉、南京、大连、杭州、宁波等地也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高校毕业生实习制度日趋完善。近日,上海市杨浦区面向高校毕业生推出1,000个公共服务见习岗位,吸引了大量上海高校毕业生前来应聘。除了大学生实习制度,还有很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方措施。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总结和完善各地的有效措施,并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从中受益。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他们应该努力掌握专业技能,并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来增加工作经验。我们应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充分的了解,对我们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结果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对我们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大学毕业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预期,同时,把眼光放远一点,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高校和社会各界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