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哪些大学的中文系比较出名?

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都很好。

(1)中山大学中文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系之一。65438-0924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建校之初,有中国文学系。1926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1928 65438+10月,文史系成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以研究学术、发展文化为宗旨,成立考古、语言、历史、民俗学四个学会。1935年春,文史学院(原语言历史学院)改组为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和历史系,同年9月开始招收研究生。1939,中文系也叫中国文学系。抗日战争时期,中文系师生转战云南连江、石平、广东梅县,在艰苦条件下继续办学。1946成立语言学系。1953院系调整,中文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系在教学和科研上与语言历史研究所、文学院、语言学系关系密切。1954,语言学系并入北大,本系部分教师转入中文系。1958中文系新增新闻专业,次年该专业并入暨南大学。1981中文系成立汉语培训中心,1992该中心并入外国语学院。多年来,中文系只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文系人才济济,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在此任教。曾在本系任教的著名教授先后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程、顾颉刚、、、罗昌培、卢侃如、冯、王力、岑启祥,最近又有容庚、尚承祚、詹安泰、方小月、董美琪、王琦。这些著名学者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进取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写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新闻出版单位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和高级秘书工作。

1994 12,经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2年3月,该基地被教育部专家组评定为优秀基地,并经高教部批准。2004年6月,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评审,教育厅批准,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本科教学。比如,加强基础课教学投入,改革基础课体系;精心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有效建设一批省、校级重点课程。坚持强基固本,夯实学生扎实的中国文化基础;同时,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我系一直坚持倡导三风(自觉学习、勤奋学习、创造性学习),抓三篇(作文、古文、英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科教学长期实行“强化写作训练”和“全程导师制”,要求一年级学生写100篇作文,二年级学生写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学生写学术论文并参与教学实践,四年级学生写毕业论文。在学习期间,学生的写作和学习活动完全由导师指导。这个计划已经实施了很多年,相当有效。我系教学成果《加强写作训练,注重提高质量》获广东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搞好教学实践,培养综合型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等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前本科生500多人。近年来,研究生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逐年提高。目前研究生近4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0多人。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8人。我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系为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有8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招生),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以其深厚的学术传统和整齐的学术梯队,被公认为研究中国的重要基地中国歌剧史是该学科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由王琦和董梅侃于20世纪50年代奠定,至今已成为民族歌剧研究的中心。近年来,以此为主体的《袁泉歌剧》(12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2001年获国家古籍整理一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学科还出版了一批古代戏曲、小说、诗歌方面的专著,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古诗词和诗词理论也是该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他们在文体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中国文字学学科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古文字研究方向,包括甲骨文、战国、秦汉、相关语言、历史文化问题;二是出土文献和汉语史的研究方向,包括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第三,现代汉语的研究方向。该学科在研究成果、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明显。本学科出版的著作如《金文编》、《长沙楚帛考据汇编》、《中年著名语言学家文选》、《汤余铭卷》等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和民间文学三个研究方向。该学科致力于突破现当代文学的时间界限、国内外文学的界限、文学与文化的界限,具有创新意义。本学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1903——前夜的涌动》等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奖。文艺学科包括文学理论与批评、美学、文艺美学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有特色的成果。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理论和应用语言学。该学科在方言学、汉语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女性、性别和文化再生产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我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元明清和岭南文学。这一学科在元明清戏剧、小说、诗歌的整理和研究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民俗学学科是与人类学系共建的博士点学科。该学科继承了中山大学民俗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为学科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本学科编撰出版的《中山大学民俗学文集》使国内外学术界重新审视了中国民俗学最早产生时的生命力。

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制度,与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80年来,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在不同领域表现出色,赢得高度赞誉。

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27,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原名中国中文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如陈忠范、李达、、、梁实秋、、郑振铎、王静之、洪深、、、、刘大姐、沈从文、、吴、、钱钟书、张士禄、徐中书、萧殷等,都曾在该系工作过。

中文系有10教研室。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现代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教研室、文学艺术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基础写作教研室七个教研室。大学语文中心下设三个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大学写作教研室、普通话教研室。2004年,有62名雇员。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3人,讲师17人,助教7人。师资队伍中,梯队搭配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部教师的69%,5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部教师的71%。教师中,1为全国汉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自1978复课以来面向国内外面向全国招生。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本科教育全面快速发展。1995 1月,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6月5438+10月获批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当时是广东省唯一的省级名牌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中,文学艺术和汉语言文字学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和文学艺术学是广东省重点学科。《文学概论》和《现代汉语》是广东省优秀重点建设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影视学、基础写作、大学语文是暨南大学的重点建设课程。从1996秋季开始,汉语言文学分国家文科基地班和普通班。2002年秋季起,增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主要面向港澳台学生和海外华人学生。2004年大约有300名本科生。学生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马来西亚、缅甸、泰国、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

中文系从1981开始招收研究生。其中,文学艺术(1981)、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981)、汉语言文学(1984)是我国最早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目前,全国共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文学艺术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3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文学艺术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7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25人。其中,文艺学的饶彭子教授、蒋树卓教授,汉语言文学的詹伯辉教授、邵敬敏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的邓,现当代文学的朱寿桐教授、宋建华教授等,学术成就突出,享誉海内外。2004年,大约有305名研究生。其中63人在读博士,24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马来西亚等国家。

中文系的学术声誉、学术地位、学术成果、学生培养、师资资源、物力资源状况良好,近五年来排名一直处于全国文学学科前列。据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承办的全国大型科技主流媒体《科学时报》报道,由中国管理科学院中国大学评估组完成的2001年度全国文学学科排名中,暨南大学文学学科排名为21。2002年全国文学学科排名第11,2003年全国文学学科排名第9,2004年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并列全国文学学科排名第5。

中文系全体教师将继承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发扬“爱国爱校,团结奋进”的济南精神,深知任重道远,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国语文学科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