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曾经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学校仪式现在离我们而去?
有些人可能会很不屑。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仪式不是浪费时间吗?有什么意义?事实上,孩子们在仪式中获得了全面而真实的情感体验。仪式感给学生安全感、秩序感、归属感和神圣感,也让学生学会秩序、规则、纪律和谦逊。
有些学校的仪式自古就有,比如印心,这是古代的一件大事。它与成人礼、婚丧被视为人生四大仪式之一。所以在入学当天,有一系列隆重的仪式,仪式结束后,就意味着正式成为孔子的弟子。入学仪式包括盛装、拜师、净手净心、朱砂开悟等一系列过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中也记载了私塾听课的仪式:先拜孔子,后拜白先生,白先生回礼时。
下课铃一响,老师就大声喊:?班级?,班长打电话了?站起来?全班同学齐声向老师鞠躬问好。老师回应了,问学生们怎么样。下课时,老师喊道。下课了?,班长打电话了?站起来?学生们鞠躬,齐声说:老师,再见?老师回答说?同学们再见。。多么熟悉的一套上课上课的仪式。整个仪式只有几十秒,却能有效提振学生精神,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同时得到?尊师重道,礼仪教育?的作用。
但是很多年轻老师为了节省时间,一进教室就开始讲。铃响的时候,总是拖上几分钟,然后他们在下节课开始的时候匆匆离开教室。根本没有这样的仪式。虽然不能否认这些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但是这堂课真的有效吗?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师生沟通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所以这些仪式感不仅不浪费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学。
现在慢慢消失的仪式,不仅仅是课后的问候。比如过去一年级入队的少先队员,都会有一个隆重的入队仪式。还记得我入队的时候,校长亲自给我戴上了红领巾。这是仪式的功能。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取消了入团仪式,孩子们连红领巾的来历和意义都不知道,更别说是什么了。少先队员?由于不了解少先队的历史,我稀里糊涂地戴上了红领巾。
记得以前的运动会,大家都穿着统一的制服,排着整齐的队,喊着响亮的口号。真的是红旗不倒,人山人海,人们激动不已。在这样的仪式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被极大地激发了。但是现在,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已经很多年没有举办这样的运动会了。慢慢消失,远离我们学生的是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对学生成长有价值、有意义的仪式。
原来,一进校园,预备铃一响,就会有各班响亮的歌声。学生用歌曲调节心情,作为课间休息到上课的过渡,提振精神,进入课堂状态。现在备课铃就是上课铃,甚至有的老师已经在备课铃响之前站在教室门口,准备发言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仪式都取消了,而是一些新的仪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流行,但是他们让人?爱情?不,起来。比如很多中学?毕业宣誓?比运动会还热闹。教学楼里挂满了横幅和标语。口号此起彼伏,孩子们兴奋得像打了鸡血。这种仪式,缺乏人性,更多体现的是教育的焦虑,把学校变成了快节奏高效的流水线考试工厂。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回忆起自己的学校生活都没有留恋和回味,因为记忆中留下的值得纪念的,有价值的,有仪式感的东西太少了?作业?,?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