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怎样的老师?
我们经常谈到鲁迅先生在批判传统文化方面的勇气、决心和深刻。虽然鲁迅先生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影响,但他不是一个在西方长大的人。在接受西方影响之前,他已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生活了十几年。我们不能把鲁迅先生理解得过于现代化。五四的开放使中国人最大程度地认识了西方,但五四也是一个接近传统文化的时代。在拯救中国人陋习的手术台前,西洋刀与中国胃的不和谐也深刻地反映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反映在他包括希望与绝望在内的一切矛盾中。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战斗中读出一种自信,更要从他的颤抖中读出一种中国精神。
传统是一个链条,不是束缚在人们的心里,而是存在于血液深处。我不禁要问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同胞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犀利的杂文和诗词、书籍、礼乐难道一点声音都不能发出来吗?对我来说,鲁迅杂文和孔孟经典的相似之处,不在于文字的优美和修辞的高超,而在于一种精神上的巧合。我所接受的一切传统文化和教育,丝毫没有妨碍我接受鲁迅,使我与他更近而不是更远。寿宁先生写道:“每年春节前,鲁迅总要用八行红信笺给我爷爷写一封新年贺信,都是恭敬而挺拔的小字,开头是‘照我主人的信,敬我的老师’,结尾是‘请你平安’,还有‘周树人的弓上满是感谢’之类的话。”鲁迅先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深恶痛绝,但在这里却表现出对特定传统道德的尊重。我感觉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抨击,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时代的需要。如果鲁迅活在今天,他可能会为传统精神呐喊。
①藤野严九郎的个人事务。
藤野严九郎出生在福井县,几代人都是医生。藤野严九郎是藤野的第六代医生。他出生于1874,1年7月。父亲9岁去世,由大哥和二哥抚养。严九郎排名第三。上小学的时候,他还跟酒井藩市学校的老师野坂先生学过汉学。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退学,进入爱知医学院。1896年6月毕业,留校做解剖学老师Narasaka的助理。1897年5月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学院担任解剖学讲师,当时藤野刚满27岁。他和Bubo Jujiro教授担任第一年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第二年的解剖学实践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主修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一般照常由富博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按照仙台医学院当时的规定,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和教学,考勤,考试成绩的统计,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是由校长和副班主任负责的。
1904年7月6日,大约在鲁迅到达仙台的两个月前,藤野由讲师晋升为教授。
藤野过着简朴的生活。那时候教授们都是坐人力车上下课,藤野走路。他住在Konghorimachi,离仙台医学院步行3到5分钟。鲁迅在离开仙台之前去过他家。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上面写着:“永别藤野周君”,为了安慰藤野,鲁迅故意说:“我要学生物,老师教我的知识还是有用的。”据说藤野后来告诉他的侄子藤野健三郎:“周俊是个好学生...但他不是医生。好像是为了学习生物学才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津三郎说,从藤野先生的语气中,他相信了鲁迅临走时想学生物学安慰他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学院合并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所有的教学楼、教职员工和学生都留在原来的班级。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院。由于学历不足,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免职请求”。1年7月被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因为生活所迫,藤野以为自己可以在耳鼻喉科找到一份工作,在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找到一份工作。1919回到家乡自立诊所,于1945年在福井去世。
(2)藤野先生的主题
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这两年争论很多,一般有四种意见:
第一种:表达作者的爱国心。
第二种:主要是作家的爱国思想,其次是赞扬藤野先生。
第三种:怀念和赞美藤野先生。
第四种:主要是缅怀和歌颂藤野先生,其次是写作者的爱国思想。
主要区别在于:藤野先生是怀念和赞美藤野先生还是作家的爱国主义。
主张藤野先生是作家的爱国思想,理由如下:一、藤野先生写于1926 10 10月12厦门大学。鲁迅原计划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撰写藤野先生的回忆散文,理清他从1904到1926的思想感情变化轨迹,回顾他的爱国思想发展历程,以此激励自己,坚定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信念。其次,全文按照位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讽刺的口吻揭露了日本东京清留学生的腐败行为,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部分回忆了他在仙台医学院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重点讲述了他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可贵精神。第三部分,我写鲁迅怀念藤野。藤野不仅没有民族偏见,而且给了鲁迅无限的温暖和极大的鼓励。而且藤野的思想和鲁迅的爱国思想是完全相通的。第三,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高潮中,鲁迅回顾并总结了自己20年前弃医走革命道路的战斗历程,这本身就是对洋务派、改良派、复古派“科学救国”陈词滥调的批判。如果作家爱国是次要的,不符合作品内容,也降低了写这篇文章的战斗意义。
主张藤野先生是对藤野先生的致敬,理由如下:第一,这篇短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一般来说,文章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生动、最简洁的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与藤野先生直接相关,但不可能表达藤野先生,而要表达的主题是“我”的某种想法。在文章的最后,鲁迅说:“他的人品在我眼里和心里都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名字并不为很多人所知。”鲁迅写《藤野先生》,正是为了寄托对藤野先生这位“伟大”人物的深切怀念。其次,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材料都是围绕藤野先生展开的。第一个作家对某些专事享乐的“清代留学生”的不满,正是这种不满促使鲁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于是有了结识藤野先生的机会。然后写藤野先生在仙台的生活,写泄露试题的谣言,当然和藤野先生有关。写完幻灯片就停止学医,是为了解释我离开仙台的原因。以下几段是关于和藤野先生的分别,以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回忆。总之,这篇文章并不是“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基础”,也很难说“作者回忆藤野先生,只是为了理清他从1904到1926的思想感情变化轨迹,理清他是如何生活和战斗的。”
我们主张藤野先生的主题是缅怀和赞美藤野先生。从作品的效果来看,这部作品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外貌、言行,以及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鲁迅建议增田把藤野先生翻译成《鲁迅选集》,是因为这篇杂文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褒扬,而不是因为它写出了自己的爱国思想。
章太炎(1869-1936)原名薛城,本名梅叔,后改名蒋,后改名,浙江余杭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后遭遇衰败。他经历了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学者。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英雄入狱,天地悲秋”的豪气和“七遭追杀,三进监狱,革命志气终不屈”的豪气,称赞其为“后世楷模”(见《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卷六)。辛亥革命后,他退隐书房。学术上涉猎广泛,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建树。他一生写了很多,写的东西比古奥还要难懂。主要著作被后人编成《张丛书》、《张丛书补》、《张丛书三》。1982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章太炎全集,被誉为中国文化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