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于德,在于新民,在于至善。它从哪里来?

出自《大学》。

一.全文

大学之道,是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知止于是决定:先冷静再安静;先静,才能安;先安后忧;想好了再拿。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古欲明显优于世者,先治其国;如果你想治理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要真心,先让他知道;知识存在于事物之中。?

事情是已知的;知其然而后诚;先诚后义;摆正心态再去实践;身体修复后,家庭整洁;家庭和睦,然后国家治理;国家统治,天下太平。从田字到庶人,一个是基于自我修养。乱而未治者,必被否定。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什么都没有了!

第二,翻译

“大学”的宗旨是弘扬高尚的美德,关心人,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只有知道自己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设定目标。只有定了目标,才能静,才能稳,才能不乱。只有稳而不乱,才能有思想,有思想,才能达到“至善”。万物有根有终,万物有终有始。知道他们的顺序就离大学的目的不远了。

在古代,人们要想在世界上发扬高尚的美德,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欲治其国者,必先调其家;欲调家者,必先修身;欲修身者,必先正己心;想端正思想的人,首先要让思想变得真诚;想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首先要获取知识。

获取知识的方法是探索事物。只有在探索事物之后,我们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认识真理,修正我们的思想,培养我们的道德品质,调整我们的家庭,治理我们的国家,让世界在我们的思想真诚之后变得和平。

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要以道德修养为根本。人的根腐败是不可能的,但最后的细节是可以调整的。就像我对别人好,别人慢慢对我好;我对别人很慢,别人却对我很好,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叫知根知底,这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三。介绍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思想的散文。原为《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据传是所作。实际上是秦汉时期的儒家著作,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南宋朱在受到北宋程颢、程颐的推崇后,撰写了《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的官方教科书和科举的必读书目,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八项”,强调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表现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