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中的“大学”是什么意思?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思想的散文。原为《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据传为所作。实际上是秦汉时期的儒家著作,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南宋朱在受到北宋程颢、程颐的推崇后,撰写了《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的官方教科书和科举的必读书目,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扩展数据:

《大学》提出了“三纲”(显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项”(敬事、知行、至诚、正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表明了治国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言简意赅,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系统论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对做人、做事、治国有着深刻的启示。

作品的影响力:

1,前面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对汉儒思想有着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宋代理学兴起以后,借助科举考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宋代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

“大学”强调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强调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精神,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提出的“修、均、治、平”的思想,几乎成了学者们唯一的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生活,注重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团结,对社会繁荣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否定的;消极的;负面的;负的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思想的范围内,给古代文人带来了思维僵化的弊端。在中国古代,如果一个人不遵循“修、和、治、平”的路线,就被斥为无能或越轨,大家都起来攻击他,使得文人不敢轻易偏离。

受这种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着“速战速决济世”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而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如果人民的利益和统治者发生冲突,就只能牺牲人民的利益。所以儒家有一些奴性。

百度百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