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峰是做什么的?

李青峰

李青峰,男,出生于1972,教育学博士,研究员。

目前,他是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改革与发展规划部副主任。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北京市拔尖青训计划项目。北京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才研究会非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学习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教学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中文名:李青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双峰县

出生日期:1972

职业:大学教师

毕业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代表作:大学课程知识选择的实践逻辑研究

性别:男

人物体验

1997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2002年和201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从事企业车间管理、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

现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他的研究兴趣包括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和评估、大学课程和教学理论、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高等工程教育。

主要贡献

主持和参与完成省、国家级项目3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近20项,多项为北京市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部门委托的政策研究项目;他出版了许多书,包括3本专著和4本译著。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复旦教育论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上海教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为第一作者,4篇被人大、师博全文转载。向省级部门和北京市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了3份收养政策研究报告。

主持科研项目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016):基于学习收获的有效大学活动研究(16JYB003,2016.6-2019.438+02)。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之一(优先)(2015):北京市属高校本科教学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ADA15161,2015.07-206538+07 . 5966566

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2014):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CIT & amp;TCD201404058,2014.01-2016.12).

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2013):地方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SM201310005009)已结题。

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2011):北京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已结题。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基金启动项目(2011):现代大学学科知识选择实践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已结束。

北京市教委教学改革项目(2008):高校“四维一体”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已结束。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的重点课题“知识选择视角下的大学课程设计”已经结题。

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2007)重点课题《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研究》已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委托的研究项目《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历史与现状调查与分析》已经结束。

参与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1):“我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项目号71173022。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项目(2010):“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MAA1000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重大研究课题:“中国特色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研究”。

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于2004年合作:“21世纪中俄教育比较研究”。

2003年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计划重点课题:“理工科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内容与目标定位”。

教育部考试中心“十一五”规划(2006-2010)。

北京教育调查(2006年)委托项目:“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学习体验调查”。

主要论文

胡万山,李青峰。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教育探索,2016(5)。

胡万山,李青峰。工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现状及提高对策研究_基于北京J工业大学的调查数据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16(3)。

胡万山,李青峰。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发展研究——基于北京理工大学J大学的调查与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胡万山,李青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综合教育改革的新视角。当代教育研究,2015(22)。

赵晓林,李青峰。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6)。

李青峰。加强指导和评价,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4(9)。

李青峰。大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核心概念与基本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4(3)。

李青峰。场域视角下现代大学课程知识选择的实践逻辑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李振权、李青峰、吴佩群、周大森。实施审核评估构建本科课程(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3)。

李青峰何廖锡俊袁满。大学新生教育内容需求特征及满意度调查报告——基于G大学新生教育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 2014,第16期。

廖,,人。断裂、适应与飞跃。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2013,丛书14。

李青峰。巩固高校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12(7)。

李青峰。过程视角下现代大学课程知识价值的演进路径及特征。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2(8)。

李青峰。信息时代大学课程知识选择实践逻辑的发展与变革趋势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5)。

郭广生和李青峰。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李青峰周廷勇。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

薛素朵、李青峰、李振权和黄小红。构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保障和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大学教学,2010(5)。

王晶,李青峰,张晓玲。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7)。

李青峰。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基于65438-0997-2006年高校专任教师结构的定量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6)。

李青峰张建世。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李青峰。大学教学改革应重视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08(3)。

薛素朵、李青峰、李振权、赵毅夫、刘小慧、王辉。“四维一体”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8(6)。

赵一夫,李青峰。大学生实践能力调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视角。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2008(1).

薛素朵李青峰赵一夫林安张红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周作宇李青峰。教师的学习经验与专业成长。教育科学研究,2007(5)。

李青峰夏世吾。教师的学习效果和专业水平。教育科学研究,2007(5)。

薛素朵和姜。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选择。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2)。

薛素朵和姜。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定位的思考,民办教育研究,2006(1)。

李青峰。知行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 (2): 37-39。

林安李青峰兰金花。论地方“211工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5(22)。

李青峰。论毛泽东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教育探索。2005(11).

周,朱宏,。“一线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3(5)。

李青峰。“九年一贯制”与“九年一贯制”促进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比较。上海教育研究,2003(7)。

李青峰。《论教育公平:理念与实践》(上),湖南教育,2003年第7期,第8页。

李青峰。论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实践内容。湖南教育,2002(20)。

李青峰。教育机会均等:素质教育的内在教学理念。湖南教育,2002(16)。

李青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研究,2002(9)。

刘青峰。论教育科学与教师职业。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李青峰。中国农村家庭义务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李青峰。论教育活动中的机会均等。教学与管理,2001(4)。

主要作品

李青峰。大学课程知识选择的实践逻辑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李青峰。15中学生良好习惯。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李青峰。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策略。科学出版社,2008。

参加人员:《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加州思想与美国高等教育——1850-1960总体规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参与: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参与:儿童教育是培养良好习惯——当代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北京出版社,2004年。

获奖记录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北京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3项。

“深化改革创新模式,打造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获第七届(2013)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地方工科院校‘四维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排名第三),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在‘实践教学一线’教改模式指导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2004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教育)(排名第三)。

《大学教学改革应重视课程知识选择研究》(论文)获2008年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高等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研究》获北京市高教学会“十一五”高教研究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