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高考
一位85岁的老人发表文章《我的天才儿子们》,讲述一家四口的故事,字字含血。
它提到了一种我们可能有些不熟悉的疾病:躁狂抑郁症,也称为双相情感障碍。
老人的家庭是知识分子家庭。夫妻二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有一对“天才儿子”。
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大儿子考上了复旦,后来为了托福去了澳洲。
小儿子金小鱼也很聪明,考上重点大学没问题,但命运多舛。
高中第一年,小儿子金小鱼突然性情大变,提出退学。脾气变得异常暴躁,家里所有的电器都被砸了个遍,导致家里人都不敢有任何电器。
我做过两份工作,但是情绪极度不稳定,不能长时间工作。到医院确诊为“躁狂抑郁症”时,夫妻二人的日子就崩溃了。
很快金小鱼又突然变得“正常”起来,说自己想进大学,只复习了几个月,就考上了重校。但他在学校因病缺课,被退学。从此,他错过了大学。
一直在家休养也很危险。金小鱼服用安眠药自杀,并在厕所用皮带上吊...抑郁症和躁狂症不停交替,幸好都被及时发现,抢救过来了。
为了让儿子有活下去的想法,父亲花了很多钱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当金小鱼生病时,他会砸电器,但他不会碰电脑。
因为金小鱼生病在家,他也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和专注。他自学了六年德语和日语,巩固了英语。看外语电影时,他先看有中文字幕的。理解字幕后,他会在观看之前做一个标记来屏蔽字幕。一部电影反复看n遍,直到完全理解为止。
十年来,他翻译了22本英文、日文、德文的书籍,平均每年2本,几乎看完了浙江图书馆所有的外文小说。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美国一位精神病学家写了《躁狂症与抑郁症》,里面列举了25位历史名人,包括贝多芬、梵高、牛顿、海明威...
他们都患有躁郁症,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同时又是艺术领域的天才!
可以说躁郁症是介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天才病”!
躁郁症,一种是抑郁症,也就是抑郁症,容易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思维迟钝,对生活失去希望和活力,凡事都想自杀。
一方面,他狂躁抑郁。表面上看他兴高采烈,很兴奋,然后一说话就显得特别兴奋。事实上,他的内心体验并不愉快。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情感体验很刺激,但普通人无法继续接受这种刺激。有些人,有恍惚感和疼痛感,会自残,控制不了自己的所思所行。
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轻躁狂发作持续4天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对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的调查,世界上双相情感障碍的平均发病率为2.4%,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7%,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15倍!但在所有精神疾病中,自杀率是最高的!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发生在成年早期。患者多在20-30岁之间,发病多见于25岁之前,发病高峰年龄为15-19岁。在我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占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总数的1%-1.5%。
双相患者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简单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比我们熟悉的抑郁症更复杂,更有躁狂的一面。
双相情感障碍其实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
精神功能是: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在哪里,我知道你是谁,我知道客观世界是什么样的,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双相情感障碍是我国六大精神疾病之一,我们常说的“神经病”其实就是精神分裂症。
因为是病,身体的变化是看得见的,会突然有一个变化的时间点。
1,常见的表现在睡眠和饮食上。有的人突然睡不着,几天不睡就精力充沛。有些人变得昏昏欲睡,起不来。有的人变得很能吃,吃不饱。有的人就是没有胃口,什么都不想吃。
2.感情上,他突然变得自吹自擂,极度自信,给人一种宇宙最强者的感觉。自信的程度超出了大家对他的认知,那就是他开始狂躁了。
3.最严重的是幻觉和幻想。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自言自语,周围没有人。他产生幻觉,和不存在的人说话。也有妄想症,但有的人认为对方爱他很深,想嫁给他,其实不符合客观现实。
1,基因遗传占很大一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遗传的。有研究表明,有家族史的婴儿出生后会被正常家庭抚养,以后发病率会很高。
2、出身家庭/童年经历也是其中之一,比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矛盾。父母对孩子的身体虐待、言语虐待和性虐待。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身体、身体的忽视,无论抚养还是教导,像陌生人一样的冷漠,都会导致孩子心理健康不足,容易患上双相情感障碍。
3.环境因素,比如吸毒,比如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也是女性生孩子的诱因。生育前后身体激素、身体免疫力、家庭环境都会发生变化,成为诱因,所以对女性来说是额外的风险。
换句话说,你的出身家庭很幸福,并不代表你不会患上躁郁症。
现在有一种非常稳定和安全的药物治疗。越早发现治疗方法,就越能稳定控制病情。越晚,这种病越容易复发。
而且,要对症下药。如果滥用药物,药物是错误的,反而容易加重病情。
如何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相处?
我们和躁郁症患者相处时,会注意他脸上的表情。如果察觉到不对劲,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刺激他。
2.生活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鼓励他们做一些劳动和锻炼。
3.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我们对包容和接纳有了更多的理解。他们只是有病,不是野兽。
病人不会一直生病。他们不生病的时候,就跟我们正常人一样。
所谓生病,和正常人没那么大区别,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身体疾病要照顾,心理疾病也要照顾。
一个社会的高度取决于它对“弱者”的态度。
一个有良知有温度的社会,是可以接纳和包容所有群体的。
参考资料: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