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珍笔下人物的一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最早的现代数学家之一。我的家乡是湖南韶山市杨林乡云源村。1935年任中国数学会第一届鉴定委员,1936年第二届年会,1940年第三届年会,连任理事。他过着简朴的生活,不求闻达。他在高教园辛勤耕耘32年,培养了大批人才。数学造诣深厚,但因其早逝,著作和贡献难觅踪迹。1919,唐早珍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一年后升任讲师兼主任。1920至1923,北京大学兼职教师。大学三年级写了《分次积论》,师范大学1919出版。1923末,唐早珍在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数学。

1926年,唐造真和张伯驹同时回国,唐造真被任命为国立武昌大学(武汉大学的前身)教授。

从65438年到0928年,唐早珍去了上海,在那里他在江湾李永义附近的国家劳动大学、暨南大学和交通大学任教。两年后,他回到武大任教。

直到1943,唐早珍因工作调动离开武汉大学,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广西大学教授、教务长。

65438年至0947年,唐早珍曾在湖南大学任教一学期,后赴安庆任安徽大学教授兼教务长。

1948年底,唐早珍担任代理校长。

1951年65438+于10月9日上午因病去世,享年54岁。唐早珍,绰号孟林,是长孙,所以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从小聪明好学,深受父母长辈的喜爱。靠着家里的节俭和手下人的帮助,他在湘乡东山学校读完了小学。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他已经逃课两次了。

唐早珍有七个孩子。前妻戴丽华(已故)在广西南宁生下一女,名为钟浩。戴没有孩子。他曾在北京领养了一个养子,取名喜莲。张敬之生了两男三女,大儿子传森和二儿子向森都在北京的中央机关工作,大女儿钟琦和二女儿桂森都在广州工作,小女儿景森(后改名张毅)在太原工作。唐早珍生活很节俭,学习也很努力。每天天一亮,早上万籁俱寂,同学们都还在睡觉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起床,跑到外面,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看书。这个晨读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因为家境贫寒,他在学校只有几件衣服,勉强够换身衣服。我在师范学校的时候,虽然有免费的外套,但是里面穿不起棉袄。北京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没有棉袄很难御寒。同学们发现,唐早珍经常在操场上跑,翻着厚厚的杠杠,有时回到宿舍头上还冒着热气。他就是靠这种方法来保暖,增强自己的抗寒能力。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表面看起来温文尔雅,内心却燃烧着一团火。他深深体会到,穷孩子上学不容易。他心想,将来的某一天,祖国的土地上会开满鲜花,孩子们会带着幸福的笑容手拉手走进学校,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在家乡办一所学校,实现造福家乡人民的愿望。

唐早珍从小就喜欢游泳。当他在小学的时候,他经常和他的朋友在池塘里游泳和玩耍。他的一个朋友是毛泽东,他和他很亲近。唐早珍也喜欢吹笛子。他离家后,经常用它寄托对家乡的眷恋,有时会忍不住落泪。他对家乡的兄弟姐妹有着深厚的感情。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晚上赶回家趴在母亲的尸体前哭,几天几夜没合眼。父母养育的恩情,从小就刻在他的脑海里,唯恐将来无法偿还。在他的家乡,他以孝敬长辈和帮助邻里亲友的美德而闻名。唐早珍是参加五四运动的热情青年之一。学生时代,唐早真就很崇拜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经常用他们的诗词激励自己。他的爱国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他积极参加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在师范大学和学生游行时,被反动军警殴打。他结识了许德珩等学运领袖,后加入许德珩领导的九三学社,成为九三学社早期成员之一。

唐早真的数学天赋早在学生时代就显露出来了。大学三年级写了《分次积论》,师范大学1919出版。它被认为是唐朝珍早期的著名作品。此后,他在数学领域大胆探索,不断进步。1923年底,唐早珍因工作表现突出被选送德国,先后在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从事数学研究。他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德国同事的尊重和赞扬。在与各国同事的合照中,他作为唯一的中国问题学者被邀请坐在前排。唐早珍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还在上面贴了一张纸,写下照片里每个人的名字。在德国期间,他交了很多朋友,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给他们写信。

唐造真师从德国著名几何学家w·布拉施克。他很了解布拉希凯的作品。回国后,他开创了在中国教德语的先例,他教的教材是布拉希凯写的《伏勒松根优步微分几何》第一卷。1926年,唐早珍谢绝德国友人挽留,与张伯驹等人同时回国。回国后,年仅28岁的唐造真被聘为国立武昌大学(武汉大学的前身)教授。武昌大学解散1928。两年后,武昌大学复课,他回到武大任教。

在中国早期的近代数学家中,唐造真也是研究微分几何的先驱之一。在武大工作期间,他在这个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唐早珍精通英语和德语,也懂法语。他致力于数学和翻译,先后出版了《新几何》(即《放大几何》)、《微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数学形而上学》、《绝对微分学的一个难点》等一系列著作。此外,他还翻译了集合论几何等书籍。

1931年,唐早真研究并翻译了著名数学家、罗马大学教授列维-契维塔所著的《绝对微分学》,多次与作者讨论绝对微分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使原作者大为钦佩。1935年2月,唐早真填写了“研究专员问卷”,在“我的工作经历和兴趣倾向或其他感受”一栏中,描述了一段他曾与数学中的著名人物,如韦耳、斯豪滕、列维-齐维塔、杜舍克等讨论过绝对微分学的经历。在武汉大学任教时,唐早珍在课堂上贴出了“拉盖尔几何-尝试-尝试”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1937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联合招生,数学命题为唐早珍,其中一题取自拉盖尔几何。

唐早珍在数学研究和教学上都非常努力。他心思缜密,思维敏捷,胆大包天,作风严谨认真。他作为数学家的优秀品质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自然形成的。

他的讲座通俗易懂,有说服力,既重视基础理论又鼓励学生创新。正是在研究工作中,他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在此期间,他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有新颖的想法。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许多研究成果未能及时整理出版。

抗日战争中,唐造真随武大迁居四川乐山。后来在贵州榕江被淹,家人侥幸逃过一死。他最后悔的是自己多年积累的书籍和几部未完成的作品都浪费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唐早珍与武汉大学的师生员工同生共死。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热情参与抗日救国活动。抗战初期,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和学生时代造福家乡人民的愿望,他在湖南宁乡县创办了宗彝中学,并任董事长。因为他真诚正直,学识渊博,平易近人,深受朋友和学生的尊敬和喜爱。虽然他是大学教授,但他仍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他经常把攒下的钱寄回老家(此时已经搬到宁乡),或者用来办学校,或者帮助亲戚朋友。他家乡的人们今天仍然怀念他。

唐早珍在艰难的环境中挣扎。一方面,他饱受战争之苦;另一方面,他固执地坚持教学和研究。他研究“数理逻辑”,论文发表在国外数学杂志上。此时他是中国数学会理事,早在1933就被教育部聘为天文数学物理研究会会员。1940,武汉大学科学季刊主编。因此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唐早珍在武汉大学当了十几年的教授,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中国老一辈数学家曾昭安的儿子曾宪昌是他的学生。他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美国留学,并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1950 165438+10月25日,他从洛杉矶给唐写信(此时唐已在北师大任教),他始终没有忘记老师的恩情。他写道...我在美国出生已经两年了。当我回顾我所学的东西时,我忍不住从我所学的东西中学习。我自己的思维也进步了,没办法。”他还表示愿意“向我的老师学习,以服务为宗旨”,并决定提前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曾宪昌后来成为武汉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

唐造真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与国内外知名人士有过多次接触。周古城,经常来他家。6月3日,1986,人民政协报刊登了周古城的文章《缅怀张伯驹教授》。”他深情地回忆道...我们每次有空都经常在武汉大学唐早珍教授家里聚会。唐是我同学的老朋友,和张1926同时回德国。”周和张。直到1943,唐早珍才因为工作调动离开武汉大学。

离开武大后的几年内,唐早珍先后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广西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他在《广西大学学报》上题词“教学不厌”,并以此为座右铭,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他勤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师生中有很高的威望。

唐早珍关心尊重学生,一视同仁,不论贫富,在当时的社会中确实难能可贵。很多学生的名字、籍贯、年龄、家庭住址都记录在他的笔记本上。他待人和善,在学生眼里,没有大教授的架子。他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一些进步学生,比如在Xi外国语大学工作的吴尊文。1948年9月,在北师大院长袁敦礼、数学系系主任傅的邀请下,唐早珍以教授兼教务长的身份回到母校。数学系编的迎新特刊(65438+10月28日)对唐的介绍如下:唐早珍林,中国人民大学数理系毕业,德国留学,武大老教授。思考深,基础长,几何逻辑和绝对微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就这样,唐先生对应的是天下文人,知之者,愚者信服。教授绝对微分和数理逻辑是他的强项。袁院长坚持教务。唐先生以治学精神做事,是理所当然的。吾愿立小贵,继曹,使先生专于教学,则系之幸事。本期特刊还介绍了杨(吴志)、张、赵次庚等与他同时任教的新教授、副教授。杨是唐造真大学的同学,曾任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是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父亲。

1948年底,袁敦礼离职,唐早珍担任代理校长。当时,北平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唐造真主持校务,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唐的同学、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为家人准备了飞往南京的机票。在此之前,他也让他去当教育部的局长,但他拒绝了。他宁愿留在北平。作为代理校长,他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工作,为师生日夜操劳。为了争取北平的和平解放,他冒着生命危险,和全校师生一起参加了和平请愿。在他的影响下,很多教授都没有离职。1949、10、1这一天,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时,唐臂戴总司令袖标,带领北师大队接受检阅。

北平解放后不久,唐造真被以叶剑英为首的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的领导工作。此时他虽已年过五百,但出于研究工作的需要,仍坚持学习俄语。他研究了群论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他的论文在中国数学会上宣读。195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绝对微分》一书,但他并没有亲眼看到这本书。

唐早珍去世前,准备用一种快速检查的方法重新整理有关报告的材料。这种快速检查方法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可用于地图、字典、电报等的快速查阅。比普通方法快几倍,简单易行。当时他把发明的所有资料都送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可惜资料丢失了,后来还没来得及重新整理就去世了。解放后,唐造真与华、苏、范颖川等教授有交往。应华的要求,担任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数学名词》一书的编委。苏和范都曾把自己用英文写的作品分别寄给唐,请他修改。

这一时期,唐造真的社会活动很多。曾任九三学社中央理事会候补理事、九三学社北京支部主任、师范大学支部主席。他还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学习小组,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著作。新的气氛使他振作起来。他把王诜作词作曲的歌曲《歌唱祖国》的剪报贴在家里的墙上,让女儿教他唱歌。他热切希望祖国日益强大。

1951年夏,唐造真参加了以张乃器为首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赴西南土改工作团,视察川东农村的土改工作。他写信给毛泽东,汇报他在土改中的感受和经历,毛也回信鼓励他。回到北京后,他应《光明日报》和《九三学社》的邀请,写下了参加土改的感想。他由衷地称赞“新中国正在快速而稳步地前进”,心中充满了作为新中国一员的自豪感。唐造真生前与毛泽东有着长期的友谊,但他很少向别人提起这件事。作为毛的同学、同乡、老朋友,他多次到中南海毛泽东家中做客。北平解放后不久,毛到唐家看望他,这在当时不胫而走,成为佳话。他去世后,还有一段插曲——毛泽东为《中国数学报》题词。

毛泽东到达北平后不久,得知唐造真在北师大,立即致电北师大与唐造真联系。唐早珍对毛泽东说:“我去看你”,毛泽东却说:“我还是去看你吧。”一天下午3点左右,来看唐。唐把请到客厅中间,把他的妻子和孩子介绍给毛,并叫他的妻子用茶杯泡茶。直到晚上9点左右,毛泽东才起身向大家道别。上车时,他笑着对唐早珍说:“孟林,今天来找你,是我拜访老师同学时间最长的一次。”

唐早珍从四川回来后不久突发急性胰腺炎,住进北大医院治疗。当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他把田家英送到医院进行慰问和护理。唐住院不到一周,最终还是在195110的早上去世,享年54岁。毛泽东派田家英去师范大学转达他的哀悼。毛对唐的不幸逝世深感悲痛,称之为“我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1951年10月21日,师范大学院长、《中国数学报》总编辑傅上书,举报师范大学、九三学社、中国数学会* * *联合发起追悼会,“想请主席给我一副挽联或者悼念一下。”傅还要求毛为即将出版的《中国数学报》题词。亲笔在傅的信中写道:“傅先生:唐先生的追悼会应是一种吊唁。我按照指示为数学杂志写了标题。不知道有没有?毛泽东1951年10月23日标题一式三份,附在信里。

在隆重的唐早珍追悼会上,毛泽东送的花圈放在中间。

身后的唐早珍郁郁寡欢,家庭生活艰难。毛泽东十分关心唐家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他已多次派人了解情况,要求有关部门解决。20世纪60年代初,唐的三个孩子同时上了大学。毛泽东让秘书每年从他的工资中给他汇去600元,直到三个孩子都毕业参加工作。1963年底,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期间,见到了(时任人大代表),问起了唐家的情况。会见后,李转达了毛对夫人和孩子们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