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荆楚隐庐山之行儒家文化的光辉
庐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白鹿洞书院,中国最早的书院。其前身是庐山郭雪,建于南唐元年,宋初改名,居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后儒朱在此讲学,使这个儒学的教育中心重新焕发了生机,其规模和学术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老峰山腰的白石寺,原为“李氏山房”。宋代著名学者李昌在此潜心研究,抄写九千余卷。它被称为庐山上的“宋代图书馆”,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朱复兴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在五老峰东南麓的海会寺下面,距幸子县城十多里。据《董志》记载:“白鹿洞之人,亦唐立波读书处。唐贞元元年(785年),伯与弟涉庐山,伯养一只白鹿,十分温驯,常随之。人称白鹿原先生。”传说李伯在这里日夜苦读,五老峰的一只仙鹿被感动来到这里,陪伴他读书,为他带人参,为他遮风挡雨,在镇上为他买笔、墨、纸。当李博成为刺史,再次访问卢希安时,他已经不在了。此地四面环山,如在洞中,故称白鹿洞。李勃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后,在自己僻静的地方修建了梯田,名声大噪。唐朝末年,许多学者来到这里学习和讨论,颜真卿的孙子崔琰带领30多名弟子在经学洞授课。南唐元年(937-942),这里建有“庐山郭雪”,以国子监九经为洞主,学生聚集讲学。宋初,白鹿洞改名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宋代书院兴盛。一般都是知名学者在山中景点讲学。他们采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如个别学习、相互问答、集体讲解等。他们主要研究儒家经典,偶尔讨论时政,对学术发展影响很大。由于国家衰落,兵荒马乱,南宋时白鹿洞书院一片废墟。在时期,朱被任命为南康(今县)守备司令,并多次上书朝廷,积极主张重建,最终得到孝宗的支持。白鹿洞书院恢复后,朱亲自在此讲学,并重新制定了学习规则。从此兴盛起来,被誉为“全国第一”,成为书院的典范。
白鹿洞书院很大,就像一座山城。原有古典建筑360余座,各种殿堂、亭台楼阁、荷塘小桥、牌坊应有尽有。
书院的主体建筑——礼乐寺,是当年学生敬奉孔子的殿堂,墙上刻有吴道子画的孔子画像。旁边是神思园,里面有一棵老桂花树,是朱传下来的,树旁的碑上写着“* * *手栽桂花”几个字。丹桂书院有一条通往碑廊的小路,墙与墙之间有130多处石刻,包括朱手工制作的书院学术规则,以及历届文建筑和名人书法。其中,夏紫的《白鹿洞游歌》最为著名。县志载万历九年,一穷道士来访,向书院学生借笔墨写诗。男孩看那人穷困潦倒,没理他。道士拾起影壁上的蒲草,写出了《白鹿洞之歌》,因其清新的诗意和苍劲的笔法而代代相传。宋曰:“白鹿洞造之时,就在五老峰之旁。五岁时,天未满尺,见人间重云。我要美丽,一朵朵绿色的芙蓉。举手,石扇半开,绿玉少女迎。风雷隐隐深,倚树崖闻钟。洞门外,百棵松树化作千年黑龙。驾黑龙,骑白鹿,泉水可饮,奶酪可上。谁愿意待在空山里?空山是我家,石上念一卷《黄庭》。”自费出版的《夏紫真人编蒲为书》。
白鹿洞书院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有许多建筑,如皇家亭,颐华堂,奇圣寺等。石秀春光明媚,古木参天,真是读书的好地方。清代诗人袁枚写过《白鹿洞》诗:“少室山人住旧草堂,隔朝* * *住。一扇散漫的门,罩着一顶华盖,五老云在看书。白鹿原仙径远,青灯讲堂空。天下何处寻精宅,恐不如溺于草下。”到了现代,魏源也写了他的风景,称赞朱的丰功伟绩:“水收回洞名,白云深处读书声。巍峨的峰顶下,是参天大树。谁叫松涛万曲情?”
朱(1130—1200),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朱成理学”的代表人物,被追谥为惠公。人们都尊称它为朱。其书院规范实行已久,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两代被视为正宗的理学大师,是书院崇拜的主神。
朱学识渊博,前途无量。在《白鹿洞规则》中,他把自己的治学要点定义为:“博学,审问,明辨,坚守。”有“朱吃书”的传说,说他曾经说过“白鹿洞书院的第一条规矩就是吃书”。“有两种常见的吃法。一个是人吃饭,要细细咀嚼,细细品味。首先,奶牛吃东西,嚼东西,然后反刍。”“只有人吃了才是无知,只有牛吃了才是博学而不专”。所以两种方法都用比较好。他主张多思考,指出:“古代圣贤教人学习,不就是让他们讲明义理,以修身养性,进而推己及人吗?他们并不只是想把自己的事情记成歌词来捞名逐利。今日做学问,正相反。”他注释了许多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易经》、《楚辞》,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些笔记成为后代学生的必修教材,影响很大。他编辑了程程的遗书,弘扬了程颐的理学。他的课堂笔记后来被学生们汇编成140卷的斋藤优子体裁。朱强调“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性的发展与封建礼教捆绑在一起,对维护封建专制非常有利,但他的广博知识令人钦佩。“诸子学”成为后来国学的内容之一。在日本,“斋藤优子研究”也相当流行。明朝嘉靖年间,南康知府秦望在斋藤优子洞后挖了一个洞,知府何卓在里面放了一只雕好的石鹿,由此可知人们对朱熹和白鹿洞书院的崇敬。
后人还在朱讲学、读书、游览的地方修建了30余座亭子,最著名的有亭、自净亭、都兑亭、风云亭、六和亭、百花亭等。清泉岩中,绿树翠竹下,有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扇形、圆形、梅花形。比如“蓬莱阁”就建在一条穿流而过的摩崖石刻上,朱经常和他一起围坐在石刻上,在溪水中唱歌。“全峰云鹤亭”建在读书台的西面。朱和他的学生们经常来这里观赏云海和峡谷的美景。清风观亭,使人想起朱的诗《四十叔白鹿原赋有韵》:
古诗词《儒家文化的光辉》出处:若想起先贤,千年遗迹犹在。假装亭子是绿色的,回答这首歌。朱朗立志精学,老子无能却嗜睡。多少中国名教乐,别讲空道理,求长生。
欧阳修与庐山高石刻诗
在庐山九十九盘古路上,有一个巨大的题字“庐山高”。欧阳修写诗气势磅礴,写丹雄浑朴实。黄庭坚对这首诗评价很高,他的后记说:“庐山之美,不仅在欧阳文忠的诗中,在文人的眼中也是如此。”极其佩服。
欧阳修,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人,是著名的古文作家,诗文风格与其散文相近,语言流畅自然。这首《庐山高》是他在朋友刘中云隐居庐山时送给他的一首古诗。欢,字宁之,江西高安人。与欧阳修同时为秀才。他的官员是尚领,他为人正直。50岁弃官,退居庐山南兴子县(原南康)罗星湾。欧阳修很佩服他这个人,专门写了“庐山同年还刘中云南康”。他的诗说:“庐山高,千里之外。离根盘数百里,屹立长江。龙来了又去江西,为了杨澜和左。洪涛巨浪日夜冲撞,云息风停水。泛舟岸边远远望去,上身青黑,下身沉重。试着在此期间,爬上石头窗台,窥视空空的窗台。成千上万的岩石和山谷环松,悬崖和巨石飞行。水声震人耳,六月飞雪洒石。仙翁释放儿子总是一件乐事,我讨厌他的学习错觉。但见丹崖青壁上一亭倒影远近,晨钟暮鼓弥漫高楼。花草,不知其名。风露湿香谷,时而白鹤成双飞。远远的找不到,所以心痛。我佩服你买田造屋,插秧造酒。如果你想让漂浮的兰花温暖而翠绿,那就坐卧在玄关窗户的对面。君怀雷有宝,世俗不分贵贱。策名李二十年,青花头困一国。不能沉湎于名利,因为又不是青云白石有深意,何必陨落。我的丈夫像绅士一样强壮,所以我想说他有一支像长杆一样巨大的笔。”这真是一首有情有文的好诗。难怪王阳明要写书刻石。
欧阳修的老家是江西吉安永丰县沙溪,那里有西洋宫。据说欧阳修曾在此求学讲学。这座宫殿是一座三层建筑,有檐有亭,有雕梁画栋,十分壮观,至今保存完好。欧阳修亲笔题写的“龙钢钳表”仍保存在宫中。这是他父亲去世60年后写的墓志铭。游帝五年(1053)欧阳修墓时,从河南颍州带回了青州石。高2.3米,有1133个字。其文笔清新质朴,书法苍劲有力。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宫中至今还保存着欧阳修的半身像。传说在运送这块碑经过鄱阳湖时,龙王想看看“钱表”,欧阳修就命人把碑扔进了湖里。龙王读到“养之不如祭之”时,大吃一惊,抓了几句。
欧阳修早年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在寡母的照顾下读书。1030年入进士后,与梅等人交好,参加范仲淹等人的革新运动,主张官制改革,后被贬为滁州知府,历任扬州等地知府。1054年,宋琦同修发起《新唐书》。1057年,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废除空洞华丽的骈文制度,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才。欧阳李秀倡导诗文革新,是唐宋八大家的核心人物,在文坛上影响很大。他说他的文章大多写在“三处”(“马上”、“枕上”、“马桶上”)。他一生写了五百多篇散文,都是有备而来,是宋代笔记创作的先驱。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生赋》都很有特色,被人们流传至今。传说他在写《醉翁亭记》的时候,为了使它更好,抄了六份手稿,贴在各个城市的大门口,征求大家的意见。欧阳修每次写文章,都要贴在墙上反复背诵修改。现在这篇文章修改了很多次,人家都说很好,提不出什么修改建议。直到傍晚,一位名叫李的老人来了,他拿着一根扁担和一根绳子。原来是个樵夫。欧阳修急忙下来求教。老人说:“这篇文章句句属实,只是开头太啰嗦。”于是欧阳修背诵了文章的开头:“滁州四面环山,东有五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华山,北有米白,其西南群峰,还有美优……”老人说:“停,问题就在这里。”欧阳修恍然大悟:“这些山有必要命名吗?”老人点头称是,欧阳修据此修改,只是说“楚河四周皆山也”。后来,他亲自去老人的小屋回访,并带来了苏东坡写的“欧文苏”二字——《醉翁亭记》。后来欧阳修去扬州做太守的时候,还两次邀请李老到平山堂喝酒。为纪念欧阳修,江西永丰县恩江镇在南宋时期修建了一座“状元楼”,至今仍在。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意为“我家藏书一万册,其中三代金石文一千篇,一架琴,一盘棋,常有一壶酒”,“以我为翁”,可见其学雅韵不厌。
在西洋宫附近,有他父母的坟墓,还有龙江书院、火楼、报喜园等古迹。宝玺院有欧阳修《沙溪宝玺院题词》:“为爱江西,常以诗赞北方人。霜天绿树变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香。酿洒烹鸡留醉客,遍山编竹。野僧无乐,终日烧香坐结。”
王阳明与村妇在湖边谈诗。
明朝都城王阳明在鄱阳湖驻军,捉拿反叛的宁王朱。
一天傍晚,一场暴雨过后,王阳明正在湖边散步。当他在庐山五老峰下的海会镇东侧看到一座如牛吃草的山时,随口吟诵了两句诗:“安仁铺倚栏杆,望孤牛倚山。”他问随从谁能加入下一句,半天没人回答。这时路边一个女人听到了,说:“我可以试试。”王阳明大为惊讶,道:“请便。”妇人心平气和地说:“我经不起牧童的鞭打,可是乡下荒无人烟,还闲着。”王阳明更加惊讶。这两首诗深刻的讽刺和巧妙的构思简直令人惊叹。于是我让随行人员给她一些钱表示感谢,问她是怎么学会写诗的。女人说,我是五老峰下的农民,要回娘家,路过鄱阳湖。石牛山平时学了很多民歌和古诗。王阳明让她再唱一首,她很快就唱了起来:“崔伟石牛,一块奇石,千百年来独立在河边,风吹遍了它,雨洗遍了它的汗水。小草管不住嘴,但一鞭不能回头。至今鼻上无索,夜不闭天下。”
中外藏书
庐山图书馆很有特色。30多万卷的藏书中有很多珍本,尤其是古籍和外文书籍。
1899左右,庐山建立了公共图书馆,藏书数千册。到达抗日战争前,庐山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报刊10余种,均为外文,为外国人服务。后来增加了馆藏,现在有31000多卷外文文献,大部分是近百年前的英文原著。比如伦敦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1898和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荷马的英译本,伦敦出版的汉英词典1892,美国出版的韦氏词典1916,65438。
中国古籍中的宝藏更多。5.4万册古籍中,明本70册,1200册,清康熙本80册,1658册。有些明清版本是禁止毁书的,比如《明史编》三十四卷,是明万历二十一年吴瑞登所撰,清代禁止毁书。明代古今平略三十三卷,也是此次劫难中难得的幸存者。吴宗慈的《修志集》对地方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印数较少。有专家编纂了《中国地方志通志》,在北京、上海等地寻找此书。他们是在65438到0977去庐山旅游时偶然发现的。最早的刻本是明郑德五年刻的第一部《楞严经》,最大的是《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和《二十一史》二千五百五十九卷。
庐山国宝
庐山博物馆位于牯岭西南部的庐山大厦和人民剧院之间。
博物馆里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包括2000年至3000年前的青铜器,历代的陶瓷艺术品和许多著名的书画珍品。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汉青瓷、隋白瓷、唐三彩、宋应卿、元青花瓷,以及现代的瓷瓶和彩釉瓷器,应有尽有。
其间《庐山高图》为明代四大画派之首吴派创始人沈周(1427—1509)所作。他巧妙地用较小的人物仰望香炉峰瀑布,以表现庐山的雄伟。这是他41岁时为老师陈星安(1467)创作的生日作品,气势磅礴。
《庐山三峡桥图》(宽90厘米,长247厘米)绘于明九年(1514)逃离宁路过庐山时。那是隆冬时节,山上很冷。他画的是庐山南坡三峡桥(观音桥)周围的萧瑟景色,只见远山荒芜,树木凋零。画上的诗句写道:“匡庐山前三峡桥上,激流飞溅,鱼龙跳跃。若逼不得已,古木萧瑟,风大。”诗书画相映成趣,诚为三绝。
《五百罗汉》是清代民间画家许的代表作。画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耗时六年。* * *有200幅画,每幅长8英尺,宽4英尺。罗汉在画中的形体、动作、姿势都各不相同,有“天宫赴会”、“化缘”、“渡海取经”、“圣山汲水”等。罗汉身高一米多,一尺左右。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尤其是人物的眼睛灵活多变,好像总在看着你。画中有丰富的鸟兽、花草、松竹、河海、日月、神鬼。1918康有为游庐山观看此画,当即题写于《口三摩地》画中,称之为“鲁夫镇山之宝”。
博物馆还收藏了颜真卿、刘公权、米芾、黄庭坚等书法大师的拓片。有一幅巨大的书法卷轴,上面写着“王羲之于1911年春3月在永和的书”。因为王羲之爱鹅,所以人们把这个人物当作国王的作品。其实是后人所写,上面还有苏东坡、米芾、范仲淹、朱、文天祥、赵孟頫、方孝孺的题字,也令人生疑。据说就是在博物馆里还有一面清初郑板桥的锦旗:“我老了还是秀才,莱阳有旧家整理。乌沙不是开山工具。带上教鞭和拍板。”林则徐的对联:“花入帘,树青墙;秦云·刘戈的茶香传遍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