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云南宣威女神童14岁考上湖南工业大学?
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的张炘炀,10岁参加高考。2008年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硕士研究生,2065年9月438+065,438+0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研究生。
商丘女孩张译文9岁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172。65岁,438+00,她以352分通过了单招考试,被商丘工学院录取。而且她从来没有参加过义务教育,而是在家里开的私塾里读书。按照父亲的计划,她争取20岁毕业。
其实在中国,这样的“神童”并不少见。有些孩子天资聪颖,好学,接受知识的年龄必然比较小,而有些孩子则是因为父母的规划和安排,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进入大学,首先要面对的是童年的缺失,缺乏同龄人的陪伴,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即使上了大学,也难免让人为自己的未来捏一把汗。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成长的轨迹也不一样。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孩子接受基础教育需要九年,正是因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抢。
其实,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案例可以警醒我们,教育的成功应该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评判,绝不能只以时间上的“早”和“快”来衡量。“早学不如晚学”、“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不仅让家长厌烦,也害了孩子。孩子们无忧无虑、多姿多彩的童年已经完全被各种辅导和培训所取代。焦虑的父母不停地踩着孩子生命的油门,一边惋惜自己的辛苦和孩子的辛苦,却又无可奈何地被包裹起来。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什么阶段就应该做什么。人生的路那么长,我们要学会脚踏实地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希望更多的家长能放慢孩子和自己的脚步,让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仅走出长度,也走出宽度。
陶静,云南宣威姑娘,14岁考上湖南工业大学。在中国,这样的“天才神童”并不少见。原来的“全国最年轻大学生”只有10岁参加高考。
这些神童很多都很有天赋,渴望学习,但是从来没有参加过正常的义务教育。而是因为家人的原因,早早在学业上找到了认可,然后按照家人的计划,年纪轻轻就进了大学,希望在20岁之前拿到博士学位毕业。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都存在童年缺失、缺乏同龄人的陪伴、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等现实问题。希望年龄差距不会造成陶静在事物和情感上的主观差异...并成为她与同学交流的障碍。不然她上大学后能不能有好的前途就变得不确定了。
2001年,同样是14岁的王思涵走进了大学校门,却被退学了。他一次没能走完大学路,几经波折才调整过来,四年后才和同龄人一起进入大学。
这些例子告诫我们,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教育的成功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让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我希望陶静的父母能在孩子上大学的第一年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陪她度过人生中最困难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