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政治改革措施
治理和教育。
调理:
明初,中华大地饱受近二十年战乱的摧残。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同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不久,其他郡县的官员纷纷前来朝见。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之初,民不聊生,犹如一只刚刚会飞的鸟,不要拔毛;像一棵新栽的树,它的根不能动摇。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各郡、县所有荒田免征三年税。他还采取强制措施,将农民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转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对于开垦荒地的人,政府提供耕牛、农具和种子;还规定免税三年,耕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有五亩至十亩地的农民必须种植桑、棉、麻,十亩以上的必须加倍种植。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开垦热情。
明初除了平民村落,还有军事村落和商业村落。军营由警卫队管理,政府提供牛和农具。明军士守备比例为:边军守城三分,屯田七分;大陆军队分为两部分守城,八部分开田。军粮基本自给。上屯就是商人在边境雇人耕种土地,当场交粮,省去了贩运成本,利润更大。上屯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口粮问题,还开发了边疆。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赈济灾荒。朱元璋即位之初就下令,地方官员对百姓提出的任何关于水利的建议,都要及时上报,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到1395,开放池塘约40987个,疏浚河道约4162条,成绩突出。出身农民的朱元璋深知饥荒带来的痛苦。他即位后,经常减免受灾和战乱地区的农民。朱元璋也很珍惜民力,提倡节俭。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宫殿,只求坚固耐用,不求花哨华丽,并有许多历史故事画在墙上以提醒自己。传统上朱元璋的车辆、工具等东西都要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全部换成铜。负责的官员报告说,他不需要多少黄金,但朱元璋说,他对这点黄金并不吝啬,而是提倡节俭,他应该是一个典范。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明初农业迅速发展,改变了元末农村的破败景象。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的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清除权臣:
明初官僚机构基本沿袭元朝,朱元璋逐渐意识到其弊端,于是进行改革。
首先是废除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取消银行中书省,设立承办宣统、指挥使使司、量刑使司,分别负责银行中书省。三个部门分开,互相牵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
军事上,朱元璋废除掌管全国军事的都督府,分为中、左、前、后、右军都督府,与兵部一起牵制。兵部有权发布命令,但不直接指挥军队。总督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遣军队。这样,军权就集中在皇帝手里了。
中央机构改革的关键是废除宰相制度。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事务,地位最高。它的行政长官是身居高位的左右总理。宰相容易与皇帝发生矛盾,而胡在明朝是最重要的。
胡,凤阳定远人,1373年由右丞相升为左丞相。胡的弟子和追随者遍布朝野,形成一个权力集团,威胁着皇权。1378年,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行动。一天,的儿子胡骑着马在街上横冲直撞。结果他从马上摔了下来,被一辆路过的马车压死了。胡魏勇抓住了新郎,并立即杀死了他。朱元璋非常生气。11月,又发生了一起占城进贡事件。占城的贡使去南京朝贡,把大象和马匹赶到皇城门口。守门的太监发现了,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令把左丞相胡和右丞相关进监狱。但两位丞相不想背这个黑锅,就辩解说接待朝贡使节是本部的职责,于是朱元璋把本部的官员都关了起来。
当这两个人进了监狱,审查人员明白了皇帝的意图,他们联合起来攻击胡的独裁集团。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枉法僭主的罪名处死了胡及相关官员,并宣布废除中书省,今后不再设丞相。
朱元璋以枉法罪处死胡后,胡案成为他打击异己的利器,使三万多人受到牵连而被杀。最后韩国李善长也受到牵连,77岁的李善长一家被杀。
然后,朱元璋在1393杀了英雄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被朱元璋封为梁国公。1391年,四川建昌发生叛乱,朱元璋命蓝玉讨伐。临走前,朱元璋下令蓝玉手下的将领下台,连说了三遍,却没有一个人离开。然而,随着蓝玉的一挥手,他们立刻消失了。这让朱元璋下定决心除掉蓝玉。1392年初年末年的一天,锦衣卫指挥参与了蓝宝石叛乱,朱元璋立即让人把它拿下,交由吏部审问。当官臣展辉命令蓝玉招募战友时,蓝玉大叫:“展辉是我的战友!”话音未落,勇士将詹辉拿下,法官们傻眼了,停止再审。三天后,朱元璋杀了蓝玉,然后,又是一次大规模的清洗和牵连。胡、蓝两案,前后* * *杀了四万人。
皇太子朱标对朱元璋的滥杀行为表示了深深的反对。他曾谏曰:“陛下过度杀戮,必伤太平。”朱元璋当时没有说话。第二天,他故意把带刺的荆棘放在地上,命令王子捡起来。朱彪怕刺到手,没有一下子摘下来,于是朱元璋说:“你不敢摘,怕刺吗?如果我把这些刺去掉给你,不是很好吗?现在我杀了对国家有危险的人。只有把他们去掉,才能在国内稳坐江山。”但朱标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一把椅子朝太子扔去,朱彪只好逃跑。
打击腐败官员:
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小就受到元朝贪官的敲诈勒索。他的父母和大哥死于残酷的剥削和瘟疫,他从小被迫出家。所以他加入起义队伍后,发誓一旦当上皇帝,就要先把天下贪官都杀了。
后来他登基的时候,也没有食言。果然,他在全国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目标直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他的方法很特别:
首先,朱元璋杀死了贪污62两白银以上的官员。当他发现于文贵藏了十多封信用来巴结别人,寻求帮助时,他立即派人去调查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腐败极其严重。他大怒,当即下令天下:“奉天爱惜百姓性命,凡受贿62以上的官员一律处死,绝不贷款。”他还表示:只要是腐败,不管涉及到谁,都绝不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敢于从他身边“高倩”。明初中书省隶属于官、户、礼、兵、刑、工六部。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元朝旧臣和一些起义军的英雄。他们没什么好隐瞒的,受贿,枉法。朱元璋大胆处罚这些官员。
洪武十五年,住建部官员与地方政府勾结,事先在空白报表上盖章后填写虚假支出,以中饱私囊,侵吞财产。朱元璋发现后,立即处决了所有掌管地方官府的官吏;副局长用100根棍子将军队驱逐出边境。3年后查明,住建部部长助理郭桓(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和各部博士(主任)、袁外郎(副主任)与各地向中央纳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付的手段,侵吞国库物资和相当粮食达2400万石。他把这些贪官全部处死,省、州、县的涉案人员全部幸免。一时间,数以万计的贪官落马,更多的人被区别对待。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赵勉夫妇内外受贿数十万银。结果夫妻两个都成了刀下鬼。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接受一个死囚家庭的万两银子贿赂,用另一个死囚做替罪羊。他还向其他犯人家属勒索钱财,导致一家20人全部自杀的悲剧。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谎报死讯,私自释放两名死囚。这些贪官都被朱元璋斩首了。
洪武十八年,工部多名官员借修建宫殿之机,虚报工匠劳动天数,多付工银,在发放时克扣工匠银子私用。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查处了侍郎韩铎、李真贪污受贿案,并把中央政府专门派来监督工部的工程部拉了出来。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知望以征兵为生财之道,收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贿赂23.2万元。朱元璋也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洪武十九年,礼部侍郎张翔和外交大臣秦心侵吞了皇帝给公主婚礼的银币,被朱元璋当场抓获。
为了监督各级官员的行为,朱元璋在都察院设置了御史一职和六科。但是,这些监管部门也腐败了。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刘知仁奉命赴淮安办案。他到了之后,故意拖着案子不审,吃了原告和被告,敲诈了两家很多钱,勾引了一家好人家。他被朱元璋处死了。朱元璋还查出六科61起贪污受贿案件,逐一处理。
第三,朱元璋发明了“剥皮草”的残酷刑法来对付贪官。有一天,朱元璋在翻阅一批处决贪官的卷宗时,突然想到:被人民痛恨的贪官,一刀砍头,太便宜他们了。为什么不采取挑筋、断指、断手、割膝等酷刑?他还创造了“剥真草”的刑法,把那些贪官拖到每个府州县设立的“皮庙”里剥了皮,然后用稻草和石灰把皮填满,放在处死贪官的法庭桌子旁边,以此来警告后继的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种“臭皮制度”就是他的下场。这一令人震惊的举动震惊了一批官员,极大地约束了他们的行为。
第四,朱元璋绝不会容忍他培养的干部。为了培养和提拔新生力量,朱元璋专门设立了一个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未入官职的青年学者提供晋升机会。他对这些新进士和郭健学生很有感情,经常教育他们要忠于公众,不要为私利而动。但洪武十九年,他派了一大批秀才、监工到基层调查水灾,结果1,41人接受了宴请、纸币、土特产。朱元璋杀他们的时候伤心地叹了口气。
第五,朱元璋制定了肃贪纲领——大高。近两年编撰的《大高》一书,记录了他亲自审理和判决的一些腐败案件。书中还阐述了他对贪官的态度、处理方式和处置方法。朱元璋下令在全国广为宣传此书;他还叫人抄下节录,贴在路边和亭子里显眼的地方,让官员看后自律,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民在政”,以其极高的威望,用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准,收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从登基到去世,朱元璋“诛杀贪官”的运动从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没有根除。到了晚年,他只能感叹“为什么那么多贪官早上被杀,晚上又重生?”
集中式规则:
因为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明初皇帝的权力比较大,明中后期文官的权力更大。朱元璋利用特务机关,向朝野各地派出大量名为“查校”的特务,对他们进行刺探。有一次,单身汉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是不是在家喝酒,请了哪些客人。宋濂如实回答了他们。朱元璋满意地说:“你果然没有骗我。”著名儒家学者钱载被招募参与编纂《孟子·节上》。有一天,他动身回家,随口吟诗:“四鼓冬衣,午门前来不及出现。我什么时候有田园音乐,我就睡到人饭熟。”结果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问钱载:“昨天的诗写得不错,没想到太晚了。改成‘担心’怎么样?”钱载听了,吓得磕头认罪。
1382年,由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掌管禁军的亲军杜威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予侦察、逮捕、审判、惩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正式的军事秘密服务机构。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帝国监狱”,在里面采用剥皮、拔肠、刺心等各种酷刑。朱元璋还要求锦衣卫在朝廷执行权杖。许多大臣死在权杖之下,工业部部长吕雪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
在地方上,在各州各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立了巡检司,负责盘查、抓贼、盘问汉奸。
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立选学者的部门,规定以八股文为选学者的标准,“四书”“五经”的题目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必须遵循古人的思想。这种考试内容死板,限制了人的思维。
同时,朱元璋极力压制不肯合作的地主知识分子。他出身贫寒,早年当过和尚,所以对“光”和“秃”这两个字非常忌讳。连“和尚”都不喜欢,连与“和尚”发音相近的“声”也同样反感。他曾经参加过红巾军,所以不喜欢别人说“贼”“寇”,甚至讨厌听起来和贼差不多的“泽”。很多人因此丧命。比如浙江府秀才林为海门卫官写的《谢增丰表》,里面有一句“有所为者,为帝王之宪”,而杭州府秀才徐一奎写的是“天光之下”,“天生圣人,为天下有所为”,所以朱元璋硬说文中的“则”字是骂他做贼轻。据说有一年除夕,朱元璋出门发现一个灯谜:桌子上画着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个西瓜,坐在马背上,马蹄特别大。对此,朱元璋大怒,认为这是暗讽马皇后是大脚野人,于是下令查处,并将猜谜者处死。
文字狱从1384到1396历时十三年,造成了大家都不敢写的局面,以至于公务员不得不要求设计一个规范的公文用词,以避免犯忌。
抓教育: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不仅仅是统治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失败。因此,他一登基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术官员,并坚持将“学历”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服从皇帝的官员,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提出,考生只能按照规定的观点答题,不得发挥自己的见解。答题卡的样式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六月,山东日照县令马良走马上任,进京觐见皇帝。州政府对他的评价是,他“更擅长监管交通,因为他没上过课”。针对这一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种田桑是温饱之本,学校是腐败之源,这个县令擅于督运而不尽职。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马县令不是被提拔,而是被“降职”。(明太祖实录(卷106))
除了政府官员要高度重视教育,朱元璋还要求直接负责教育的各级“教师”必须负起责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武陟为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的学生,一部分是王公贵族的儿女,一部分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人才。所以,管理这些人是非常困难的。朱元璋告诉吴用,要想搞好教育,就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老师不立,就无法教育,天下学校也无法效仿。它意味着大胆的管理和严格的教育。(同上,卷144)但是,吴先生并没有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当了不到一年的祭酒。朱元璋解雇了他,因为他纪律松弛,纵容陈武的孩子不喜欢学习。(同上,卷151)
朱元璋认为,教育不仅仅是靠写和背,从事教育的人应该关心时事,关心国计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国各地,不同级别的教师进京考绩,等待晋升。朱元璋趁机向他们询问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其中的吴、(陕西)兰州的和(今绍兴)所教的轧,都说不知道,声称这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的任务只是教书而已。朱元璋听后非常生气。他引用了宋代儒生胡瑗的故事,说圣贤之道,是用来济世济民的。你甚至不知道人民的感受。你每天都在教什么?结果,可想而知,这两个人被流放到了边疆。(《明史》(卷14))
其实很久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朱元璋退朝后,召集儒生谈治国之道。每个人都畅所欲言,只有的学术官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为不满,将他们降职。后来,在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我说: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以身作则,志存高远,穷尽心中一切,为天下作大贡献,训练无所遁形……”生在野外的李思迪和马懿,现在可以和皇帝讨论国家,皇帝又是那么谦恭求教,他们却连一句话都不想说。即便如此,我们能指望他们尽全力教好学生吗?(《国阙》卷六;《童鸣鉴》(卷六)
显然,朱元璋对待“高级教师”(郭子·管雪)有更高的标准。除了关注国计民生,他还必须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哈哈,可想而知,那些生活在洪武时代的老师们,尤其是那些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混日子的郭子士人,真的是如履薄冰啊!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好就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