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外地上大学?
今年春节前,在武汉读大一的儿子回家,很多细节上的变化让我们耳目一新。比如洗完澡,内衣袜子自己洗;晚饭后,我有意识地收拾了全家人的碗筷;回到学校,我拿走了很多穿不上的衣服和鞋子,说要送给一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寒假结束我们给他送行的时候,他坚决要求我们一到车站就回去,说不让同学看见他,还反复叮嘱不要老给他打电话,浪费钱。看着他一个人拖着行李进站的背影,我们深深的感觉到,孩子真的长大了。和很多北京的家长一样,我们一开始也没打算把孩子送到北京以外的地方上学。北京那么多高校,不管考什么成绩,都不愁找不到对应的学校。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个朋友谈到了他的孩子在北京上学的情况,让我们很惊讶。他说,孩子上大学后,每周必备的“作业”是“四个一”:每周扛一堆脏衣服回家,在家睡懒觉,和北京来的同学聚会,和中学来的同学聚会。为了快速回家,方便聚会,他的孩子最近考了驾照,家里正在筹钱给他买车。我朋友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很清楚,这个朋友孩子的今天,未必是自己孩子的明天。很多北京的学生,除了家庭条件优越之外,还有一个“首都特征”的问题,就是学生时代就天然笼罩在家庭“背景”的相互攀比中。这种独特的“皇根”精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和同学中,很可能会毁了孩子。所以,经过慎重的讨论,我们决定把孩子送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去上学。父母的决心只能是一厢情愿,关键是孩子要愿意接受。如何进行引导要根据高考的流程来设计:首先给孩子画一个杠。如果分数达不到人民大学北大清华中国的线,可以考虑京外名校吗?这很快被接受;第二步,不断向他介绍各省名校的学术优势、校园风光、历史文化,让他产生好感;同时带领他参观北京几所成绩较高的非综合性大学校园,在环境印象上形成反差,逐渐让孩子在思想上接受北京以外的大学;第三步,不定期邀请一些在国外上大学的孩子的朋友聚一聚,聊聊孩子在国外上学的各种收获和趣闻,唤起他们对“自由新生活”的向往,打消各种顾虑。填志愿是你最终决定的关键。那天晚上,我们很轻松地有意识地调节着家庭气氛,聊着离家上大学时激动人心的一幕,聊着上大学后独立生活的成长过程,憧憬着大学里多姿多彩的生活。同时,我们提前和他班主任打招呼,让他多鼓励。在第一志愿填报京外大学的同时,我们也建议他在提前录取的学校中填报一所北京的大学(后来因为分数不够没有录取),给他留有充分的余地。在我们的精心设计和劝说下,最终,孩子愉快地踏上了去武汉上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