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简介
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盘龙岗,是广州的城市标志之一。现在它是一个收集和展示有关广州的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地方。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皇帝朱良祖扩建广州城,合并宋朝三城(子城、东、西),扩建北城八百余尺。城墙横跨越秀山,其上建有五层高楼,蔚为壮观。该建筑有“海界威武镇”之意,故名镇海楼。
在广州城市的历史上,除了镇海楼,没有任何一座建筑能守住长达六个世纪的“城市地标”的位置。广州博物馆收藏的《十三行油画》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的繁荣景象,商业博物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栋红色五层建筑引人注目,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主题是清代镇海楼。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镇海楼在外国人眼中是“广州”的象征,推而广之,也是“中国”的象征。从明朝开始,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穿过狮子洋,向北经过虎门,沿途可以看到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走近广州城外,看见振海塔高耸在越秀山上,我知道了广州。
六百多年来,镇海楼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尚可喜的士兵到了广州城下,守城的三百士兵在镇海楼里呆了十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最后弹药和粮食都用光了,无一人生还。如今镇海楼旁仍有多门大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的大炮。
1883年,中法战争之际,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赴粤担任杜诗抗法,以五层楼为陆海军司令部。1885年,彭玉麟上书朝廷,反对朝廷的吵闹。然而,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情绪低落的彭玉麟把目光抬向广州城,写下了一副广东最著名的对联:“被抢危房还有千千万万,谁来挑桶?”五百年后,我安全了,让我倚栏见剑,为英雄落泪!"
对于这副对联,有评论家解读为对联中的“老侯”是指修建镇海楼的朱良祖,如今人去楼空,可以证明历史的沧桑。“让我倚栏看剑,为英雄落泪!”就像这样,当彭玉麟因中法战争而率军到广东防守时。他是鹰派,反对和谈,但最后不得不“以英雄的身份流泪”。这幅对联先唱楼,后写人。是一副意境壮美的绝美对联。
据《镇海楼名联谈往事》一文的作者陈树元先生说,他年轻时随父亲到镇海楼,看到三楼挂着的木雕对联。下一段为《字》(为官衔,为彭字),五楼挂两广总督题写的“镇海楼”四个字。
也就是说,这副对联挂在三楼,是彭玉麟亲自写的。彭的手迹后来失传,被、沈和吴等书法家所取代。现在这幅对联挂在五楼,是两个书法家用两种字体写的。
美国盖蒂中心有一张1900拍摄的镇海塔内景照片(上图),显示的是文昌两位天神和镇海塔顶层的关帝雕像。女神面前的香炉上刻着“镇海塔”二字,可见照片无疑是在镇海塔拍摄的。照片右侧的柱子上,这副对联上“齐昊,韩笑常挂”的字样清晰可辨。在底线上,还有一个清晰的字“衡阳彭玉麟写了一本书”。彭玉麟祖籍湖南衡阳,安徽安庆人。
2.南海寺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庙头村,南北向,占地3万平方米。它是中国古代广州对外海上交通和贸易的重要场所。该寺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的水手在起锚前和回国后都会来这里祭拜海神。可以说,南海神庙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广州的千年历史。
来到南海神庙,香火鼎盛,神庙的宏伟、古朴、大方并不意外。没想到的是“鬼看波罗”。在寺庙的东侧,有一个穿着瓷器的外国人的泥塑,举起左手遮住眉毛,看着远处。他就是大西司空,古印度的贡使。为什么中国的寺庙里会出现这么“黑脸”的外国面孔?
原来关于这个“黑脸”偶像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考古学家黄妙章老师介绍,这个人是一个叫大西的外国人。清朝宋仁宗时期,大西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来到中国。回来的路上,船停靠在寺庙码头,大西司空上岸祭拜南海神,种下两颗波洛树的种子,然后迷恋寺庙里的美景,以至于错过了返航的船,船上的人也忘记了他,扬帆起航。他在海边站了很久,看着远方的路,然后站在海边。
认为大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将以厚葬安葬。后来,为了感谢大西带来了波罗树,人们在南海神庙竖立了他的雕像以示纪念,并给他穿上了中国的衣服,使他成为了司空。因为它的雕像看着他种下的波罗树,民间流传着“鬼看波罗”的说法,很多人也把南海神庙称为波罗庙。
3.南越文王墓
又称南越王墓,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二代南越王赵倩(史称赵虎)的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香港山,中国大饭店北侧,越秀公园西侧。
赵恒是赵佗的孙子。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其他中国史料,都没有记载赵恒的生父是谁。《越大石悦纪权书》称为赵的儿子。[4]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去世。由于他死时100岁,他的儿子都死了,他的王位传给了他的孙子赵倩,他成为了第二代南越国王。
赵倩登基两年后,135年,闽越王乘机对南越边境城镇发动战争。赵恒继位后不久,国内人心仍然不稳。这时,他不得不上书汉武帝,说明闽越入侵南越的事实,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称赞赵倩的做法,说他忠于自己的诸侯地位,不互相攻击,并派王惠和韩安国两位将军讨伐闽越。汉朝军队过南陵之前,闽越王的弟弟虞山造反,杀了闽越王,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军队停止了讨伐。
后来汉武帝立虞山为新的闽越王,并派中医严铸出使南越,向赵倩通报处理闽越的情况。赵恒得知此事后,对燕柱表示深深的感谢,并告诉燕柱,南越刚刚被闽越入侵,处理完后,他去了汉朝的首都朝见皇帝。后来,太子赵被送回汉朝,与燕王朱棣共同守护。
晏殊走后,南越的大臣们用赵佗的遗训向赵恒进谏,劝他不要去汉室都城,以免被汉武帝扣留,如果回不来南越,那就是亡国的局面。因此,在接下来统治南越的十年里,赵恒再也没有借口生病去朝鲜看望过汉武帝。
125年前,赵恒病重,其子赵请求汉武帝返回南岳。赵恒死后,赵继承了的王位。
赵恒在位***12年。他病了很久,性情软弱,也没做出什么成绩。虽然在闽越入侵南越的时候,他巧妙地把武帝搬出去,让武帝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对付闽越。但此举也使赵佗时代一直是南越诸侯国的福建和越南脱离了与南越的藩属关系,直接受汉朝中央控制,实际上孤立了南越。
与此同时,汉武帝找了个借口,派燕柱以表彰赵倩忠于职守的名义,邀请他进京朝见汉武帝。最后,被迫将儿子赵送给汉武帝10年,为以后南越内部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历史记载中,南越国第二代国王南越王文,一直被称为。1983南越王墓发掘后,在出土印章中发现了赵恒玉玺和文兴皇帝金印。考古学家确认“赵恒”应该是。也有可能是班固抄写《汉书》有误,后人根据《汉书》更正《史记》中的“错别字”,以致一错再错。
然而,一些学者对笔误理论提出了异议。学者如于天池、秦、蓝日勇、梁、秦才鸾等。,在他们的《古代南越史》一书中,认为不可能记载南越国王的名字。在他们看来,《史记》记载赵建德的事迹是在位时间最短的,所以记载南越文王名字的偶然是不存在的。而且文王在位期间,与汉朝往来频繁,名字的笔误更不可能。
他们认为是赵佗之子,是的父亲(或是赵佗之孙,是的弟弟)。被赵佗封为太子,还没即位就去世了。赵虎把赵恒生前用过的印章带进了坟墓,以示纪念。
4.陈家祠
清朝光绪年间,广东几位陈姓宗亲提议在广州修建省立陈氏宗祠,全国各地的陈姓民众踊跃响应,慷慨解囊。
1892从北京传来喜讯:一个叫陈的孩子被任命为花童军。这对于在建的祠堂来说是锦上添花。族人惊讶不已,喜出望外:建庙的功效竟然如此有效!于是一场更大规模的筹款活动开始了。
1894年,宏伟精致的陈氏宗祠宣告落成。这座祠堂就是著名的陈嘉庙。陈的儿子陈,是东莞市镇人。他也是建造陈嘉神庙的几个支持者之一。
陈五岁求学,六岁师从广东历史著名学者陈力。他是一个勤奋的少年,天生聪明。他十岁就能背诵五经。有一天,父亲的两个朋友方文炳(东关公公庙四君子之一)和方应熙来访,晚上喝酒,看见陶博晚上读书,写了一副对联叫《细灯夜读》,请陶博回应。陶博回答说“晚上喝酒的时候月亮很高。”听完之后,方文炳对Xi说“这是个好丈夫”。方应熙嫁入陈家,把二女儿许配给陈。
21岁,陈中状元,25岁乡试第一名。陈力老师更是赠送陈对联,勉励他“文章高如罗福鼎,科迪必中状元”。可惜这种说法并没有“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回参加考试,居殿试第一名,即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把“傅玄赛区”写成了“宣威赛区”,因此他被挤出了第十名。幸而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龢为他据理力争,称他为秀才,于是改居第三,成为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学探子。
之后,38岁的花探陈先后考取云贵鲁乡试,担任馆校对,武英堂编修,国史馆主编,宪法编纂馆一级顾问等职。虽然没有高官厚禄,但对于陈,这个人并不天生逢迎,他也可以称得上正直。即使在甲午战败和戊戌变法的冲击下,陈也不为所动,不为所动。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首都,光绪和慈禧仓皇出逃。陈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1898,他就亲身见证了李鸿章99年代表中国签署扩大香港与英国边界专条的屈辱。两宫回京后,陈加入南书房,并被派往日本留学。回国后成为江宁的秀才。陈十分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和说服海内外华人利用华资办学,振兴中华。
1906年,陈协助时任两江总督段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华侨学生学校,旨在培养华侨学生的汉语和普通话,并以陈命名——暨南学校,即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作为学术顾问,还兼任暨南学校的监事,并亲自制定学校章程和预算。这从他对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就可以看出来。
参考资料:
凤凰网-清朝兵部大臣是否青睐镇海楼?
人民网-中国寺庙里站着一个“黑面鬼”?
百度百科-赵薇
百度百科-南越文王墓
百度百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