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卿是哪里人?

李硕卿

李硕卿(1908 65438+10月10—1993 65438+2月30日)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字田芸,惠安涂寨村下楼村人,祖籍全州。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研究会创作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主任、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文联常务理事、福建民盟书画协会主席、闽海水墨协会会长、华侨大学艺术系主任、泉州画院名誉院长等。被聘为日本“墨影会”首席顾问。

中文名:李硕卿。

Mbth:李硕清

国籍:中国。

出生地:泉州市

出生日期:1908 65438+10月10。

死亡日期:1993 65438+2月30日。

职业:画家

主要业绩: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代表作:泰山残雪、黄山云雾、天台瀑布等。

角色的生活

在寒冷中努力学习

李硕卿年轻时,家里很穷,他和父亲一起卖蔬菜。他热爱艺术和工艺,但他只能工作和学习。1962毕业于泉州西亭师范学校。父亲病逝后不久,他在古城泉州成立了自己的画室,以卖画为生。1927年秋,凭着纯熟的绘画功底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学院,西洋画班初三跳级。他勤奋上进,才华出众。得到了学校国画大师潘天寿、葛望的赏识和悉心栽培。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和期望。他努力上进,持之以恒。他在短短一年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三年的学业。大学毕业时,他还学习了中国画和海派的传统技法,并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崭露头角。

旅行速写

大学毕业后,李硕卿先后在惠安、南安、泉州、厦门等地的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并在海江学院担任教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他坚持业余创作。他思想进步,接受泉州地方组织的教育,把在泉州创办的泉州尚美公司作为泉州地下党组织的联系点,支持革命斗争,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的激励下,李硕卿的中国画艺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五六十年代是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1960年,周扬在泉州考察时,指示李硕卿的泉州工艺品公司每年花3个多月时间“游山玩水”,从事艺术创作。因此,他有机会登上天台,游览黄山,翻越雁荡山,登上峨眉山,登上太姥山,登上泰山,登上庐山,在祖国的许多名山、名胜留下了他的足迹。

艺术创新

通过旅行和写生,他的视野大开,技艺大提高,自然风光在作品中熠熠生辉。李硕卿的名作《移山填谷》是他在1956深入鹰厦铁路施工现场,见证铁路建设者的英雄形象,与天地斗智斗勇,内心深受鼓舞的大型国画。这幅画问世后,受到了国内艺术界的好评。1958年,这幅画入选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各参赛国仅选一幅画挂在展厅中央大厅,《移山填谷》享此殊荣,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著名艺术评论家王朝文评价这幅画说:“把《移山填谷》作为中国画,特别是作为反映中国当前现实,展现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雄伟面貌的作品,是中国画的新声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在《全国文艺创作三十年总结》中指出:“当我看到第一幅反映现实和创新的中国画(指《移山填谷》)时,我非常感到这是中国画重生的标志。”《移山填谷》是李硕卿个人创作的划时代杰作。它是中国当代中国画创作的第一朵新花,是中国画创作史上的“新符号”,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技法的第一次“创新”。

此外,北京钓鱼台挂的武夷风景、香港福建商会的65,438+000寸武夷春光、中南海的国画山水、中国美术馆的六幅作品都是李硕卿的杰作。李硕卿已经80多岁了,仍然孜孜不倦地描绘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数百幅作品充分表达了画家对中华大地的无限深情。

在生命终结时分散财富

画家以宽广开放的胸怀和一丝不苟的真诚态度观察自然。他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为基础,辅以西洋画的透视、光色等技法,融中西画于一炉。于是,李硕卿刚毅清新、苍劲飘逸的独特风格,蕴含万千情怀,不洒一缕容颜。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了“1960”福建画家李硕卿、陈子奋、李庚国三人画展,分别在京、沪、福三地展出。南京国画院和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分别为李硕卿举办了黄山和太姥山画展。在1980,举办了艺术家李硕卿和大全琮的香港画展。从此,李硕卿的作品被公认为国宝,不得随意流散国外。李硕卿不仅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也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家。他创新的竹编工艺,由他自己设计,在国内首创,包括像仿铜脱胎漆器、仿铜陶瓷等作品,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展出,为国家创汇,蜚声海内外。入选《中国名人词典·当代人物卷》、《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现代百名画家传》、《闽南现代历史人物志》等书籍。1992年6月,台湾省美术家出版社出版的《李硕卿书画作品集》收录了196幅书画,成为大陆画家在台湾省出版的第一部书画作品集。2月,李硕卿去世,享年86岁。去世前,他捐赠了6.5438亿元人民币作为李硕卿美术基金会的基金。他的儿子李克朗也是一位中国画家。李克朗作品《黄河过江》入选首届全国山水画展。其作品《乡间小路》、《春水天上美》、《姜妍春雨》等在全国性杂志上发表并获奖,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数字年表

1908 10 6月10,福建泉州人。

1917年,我去了一所私立学校“读书”。

八岁就能临摹七十二贤人画像。

9岁就能把孔孟等七十二贤人画得惟妙惟肖;

之后考入泉州唯一的艺术学校泉州西亭艺术师范学校。在西画老师的指导下,他对西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辍学后,他成立了自己的“青年画室”,以卖画为生。“青年画室”使李硕卿在当时的泉州小有名气。

192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学院西画系三年级,师从西画大师朱老师。然而,当时在李硕卿的艺术生涯中任教的是著名的国画大师刘海粟、潘天寿和王个簃。我亲自指点他国画的笔墨和技法,让他以后既能接受中西绘画,又能为将西画的造型方法融入国画的笔墨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1928 —1956,大学毕业,20岁左右。曾在泉州、惠安、南安、晋江等地的大学、中学任教。同时任教于泉州海江大学、泉州建国商学院、省晋江中学三所学校,兼任厦门中学、厦门美术学校教师。从教28年。

从1934到1947,年仅26岁的李硕卿成功创作了《秋去蜀冈》,最年轻的一幅入选福建省美展。这幅画是中西合璧,以中国画为主,西画为辅,在全省艺术界引起了轰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日本暴力地图》(65,438+00)、《汉奸末日》(8)。

自办“薛璐”画室,并在泉州出版的《福建日报》开设专栏“硕清卖雪”,开始以画养画。

1948中国美术年鉴出版《待卸》、《水磨》、《离别》、《努力》、《泰山残雪》等五幅中国画作品。

他根据自己贫穷的生活,创作了《穷人家》,登上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上海美术》杂志的封面。

1948 8月30日晚,他连夜创作了包括《蒋介石的末日》在内的20多张海报,张贴在泉州街头,迎接泉州解放。

1952年2月,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为主题,画《军柴运输》,从省展、华东展到全国国画展。

65438年至0955年,他在金鸡闸写生,用笔墨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精心创作了《破金鸡填晋南》这一宏伟的国画巨作,不仅入选全国美展,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购收藏。这是福建省第一件被国家收藏的艺术作品。

65438年6月至0956年6月,我省开始修建省外第一条铁路——鹰潭至厦门铁路。年近半百的李硕卿带领6名年轻画家在铁路工地上写生。7天时间,我画了上百张素描。直到13稿才完成“移山填谷”。这幅巨幅国画以武夷山为背景,这里山峦高耸,怪石突兀,云锁峡谷。在峡谷底部,数千名铁路工人正在紧张施工。以建设为主题移山填谷,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雄伟面貌。这就是中国画的新生。

1957,他以为杭州八景,苏州八景,泉州八景(今市区)。

1958起《移山填谷》入选1958年春季举办的莫斯科社会主义造型艺术展,悬挂于中央大厅,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朝文在8月30日的《人民日报》1958中称赞:“中国画能否反映现实,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一直争论不休。

从65438年到0959年,移山填谷还参加了在印度和日本举办的世界艺术展览。李硕卿参加了莫斯科、新德里、东京和北京的展览,《移山填谷》四幅原作全部被中国美术馆破例收藏。这幅画还在《中国现代绘画作品选》、《中国绘画十年作品选》、《中国美术馆藏水晶》等美术史上发表过。电影《行走在画中》《历史的卷轴》也是从“移山填谷”开始的。

从1960到1961,文化部部长周扬到全州,在会上见到李硕卿时,对当时的地委主要负责人说:“每年至少要用三个月的时间,给李硕卿足够的条件去游山玩水。于是他多次游览泰山、华山、黄山、雁荡山、天台山、太姥山、庐山、武夷山、长城等数十处名山名胜,创作了《泰山残雪》、《黄山云霞》、《天台瀑布》、《太姥山奇石》、《武夷山胜迹探秘》、《花月疑云》、《春到长城》。

从1962到1965,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走遍泉州,寻访奇景,选景20余处。最后,他创作了泉州八景:凤山春晓、东湖荷香、丘陵翠竹、双塔飞天、玉毯风、玉毯风。福建人民出版社在文革前四次出版80万册。

这些作品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反映了华侨对自然的征服和对家乡新貌的建设,如《破金鸡填晋南》、《惠女水库》、《八婆渡海征服荒岛》、《航天图》、《华侨之乡春晓》、《海上崛起回家观光》等。这些作品大部分被国家收藏出版。

李硕卿每年数次登上清远山,画出了《清远春晓》、《瑞香岩》、《虎奶泉》、《老君岩》、《弥陀岩》等脍炙人口的国画。

1966年6月至1967年6月,“文革”期间,李硕卿被打被囚禁,家中的绘画、素描和古董文物被洗劫一空。他萌发了画梅子的想法,用12开小宣纸画梅子,磨练笔法,加深构思能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画了上百幅不同规则和结构的梅花国画。李硕卿画梅花有前后左右感,而其他人画梅花只有前后左右感。方向感是他两年多的辛苦和笔墨磨练出来的。后来著名的梅花作品有《苦寒出梅花香》、《寒年三友》、《红梅闻香》、《迎徐》、《罗浮月牙儿》、《东风新闻》等,都是当时用小画放大的。从画梅子开始,他还下大力气渲染紫藤、松树、水仙、荷花、葡萄。晚年,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都已成名。

1968农历10十月14是李硕卿的六十大寿,所以我为自己的人生画了一幅雪松国画。他原名李松林,画名为“大雪压松柏,松柏挺拔”,表现了画家逆境中的风范。

1969因“特殊嫌疑”被羁押在泉州工艺美术公司二楼。他穿着整洁,笑着,

1970,“牛棚”关闭。

李硕卿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受的一切冤屈都得到了平反。

1981年4月,新加坡华商代表团访问泉州。1928新加坡总统50多年的学弟兼艺术顾问刘康先生大学毕业后,特意委托周英男、叶松英在全州联系李硕卿。周英男送给刘康先生一幅描绘新加坡海滩风光的西洋画给李硕卿,李硕卿也送给刘康先生一幅中国画《双塔在天》。

1981年在香港举办画展,重绘泉州八景一套。

1981年65438+2月香港华丰国货有限公司举办“与林书画展”。李硕卿带来了150多幅山水花卉书法作品,港内报纸、电台、电视台的10多名记者以新闻、采访、特写、评论的方式称赞李硕卿为“现代中国画第一人”。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和东南亚的各界朋友专程来香港参观。在港期间,他还应邀参加了香港书画界的风雅集,互相交流绘画技巧,并与20多位香港画家合作,绘制了一幅巨幅花卉国画《五彩缤纷》。现场,李硕卿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的身份,邀请港书画雅集来福建举办展览和写生。

1992年6月,台湾省美术家出版社出版了《李硕卿书画集》,其中包括196幅书画。藏画在岛内外都很受欢迎,洛阳有段时间很贵。

1992期间,李硕卿被日本墨会书画社聘为首席顾问:墨会是日本最大的书画团体,他们早就着手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地举办李硕卿书画展,但因李硕卿不幸去世而未能成行。

1992年秋,他还在清源山山顶写生,最终完成了一幅名作《清源山上看洛阳》,捕捉了清源山、他任教多年的华侨大学和洛阳桥的主要景观。

1993年2月28日上午,也就是去世的前两天,国立华侨大学校长庄到他家看望他。此时,李老已无力题词,却亲自将一幅梅花国画交给庄校长,委托他转交给一位旅居菲律宾的华侨大学主任。这是他在世时送人的最后一幅画,也是他几十年艺术生涯中唯一一幅没有题名的画。

从6月1993 11到去世前一个月,他在画桌上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笔。

1993 65438+2月30日去世。

童年传奇

李硕卿原籍惠安县涂寨镇农村,因家境贫寒,谋生困难,祖父母逃往全州。爷爷李培源一头带着儿子,一头拉着棉絮往南走。路过洛阳桥时,小儿子饿了。他摸了摸口袋,只剩下七个铜币了。这七个铜钱既是洛阳桥到泉州的路费,也是泉州后一家人的生计。李培源只好狠心狠心,拉着快饿死的妻子和儿子继续上路。

他们是土寨种菜的能手,但在泉州很难租到一块地。经过三天的辗转反侧,一家人终于到了色牙山(其北部就是后来的泉州农校)。虽然王斯瑶山被称为山,但它实际上是一座布满碎石的小山。浅的有半尺厚,深的有两三尺。这一大片都是无主荒地。李培元和妻子,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贫瘠的土地上挖出了绿色的菜地。就在他们家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当地的土豪劣绅看到一个户外的人公然在他们的地盘上种菜,于是派人到菜园里抢菜。朝廷甚至把耕种的菜地判给了当地人。一家人欲哭无泪。

农历九月,李硕卿出生在王斯瑶。父亲李清辉、母亲刘看到小儿子天庭饱满,五官端庄,眼睛又黑又亮,高兴极了。但是前三个儿子都病死了,他们也很担心第四个儿子萧硕清。他的父母给他取名李松林,希望他像松树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茁壮成长。然而事与愿违,不到一岁的松树突然和之前的三兄弟一样生病了。家里没钱看病,只能喂点白开水。就这样,直到肖书庆昏迷不醒,他的父母以为他死了,哭着把他拖到了菜园角落的草棚里。按照泉州人埋葬婴儿的习俗,陶罐要作为小棺材。李培源眼含热泪进城买了一个陶罐,但当时兵荒马乱,李培源扛着陶罐回家时已是黄昏。泉州人的另一个习俗是日落后不能下葬,所以有权把萧硕清放在草棚里。令人惊讶的是,半夜里,停尸房小屋传来“哇,哇”的声音。起初,极度悲伤的父母以为是鬼在尖叫,他们吓得不敢动弹。后来哭声越来越大,真的是我儿子的声音,我就把他抱回去,把陶罐砸了。天亮后,附近的村民都来看新鲜事,说:“你若活下来,必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