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送什么给老师?
●送礼是学生自愿还是家长“背书”?●送礼会影响教育的公平性吗?
●如何看待送礼和正常的师生关系?●不要让弱势群体为送礼发愁。
编者按:逢年过节,中小学生自愿送贺卡、台历、挂历或自己制作小纪念品,以示对老师的尊重和感谢,无可厚非。然而,近年来记者发现,一些学校在送贺卡的同时,也悄然衍生出一股送礼风潮。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关注。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礼物背后我们应该思考什么?为此,新年伊始,本报特别邀请了一些人来评论如何看待学生给老师送礼的话题。
记者目睹了现场。
为了了解学生给老师送礼的现象,记者选择了“教师节”这个特定的日子,在北京的几所学校进行了随机采访。
2002年9月10,早上7: 20在北京D小学门口。穿着校服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走进了学校。记者发现,三分之二入学的学生都有鲜花、贺卡和包装精美的小礼盒。在学校门口不远处,一位衣着朴素的母亲用无助的眼神看着女儿走进学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走上前和她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她和丈夫都已离职,家庭生活拮据。今天是“教师节”。女儿给老师买礼物的愿望没有实现,我觉得很对不起她,但是她已经答应女儿明年会实现愿望。不一会儿,一位年轻的母亲骑着自行车,穿着体面的衣服送女儿去学校,手里拿着三朵美丽的白百合。记者追上前问:为什么要带花来学校?为什么带三朵花?你什么时候买的花?原来女儿是班干部,妈妈认为女儿的成长是老师培养的结果。今天是“教师节”,母亲前一天晚上陪女儿排队给班主任、数学老师、英语老师买了1朵百合,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7时40分,记者来到北京Z小学。在离学校西北20米的地方,一个卖花的被上学的学生围了起来。不到5分钟,桶里的花就被抢光了。在入校的学生中,一个没带礼物的男生抹着眼泪,责怪父亲没有给他送老师礼物。
7点55分,记者再次赶到G小学,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已经进了教室。在校门口记者了解到,学校今天为学生开通了一个邮箱,“让我和老师说心里话”,作为学生送给老师的节日礼物。这份“礼物”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点20分,记者走进北京希望小学,这是他采访过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年轻的校长肖告诉记者,今天是“教师节”,学校放假一天庆祝。在老师的桌子上,记者看到了插在包装不那么精致的玻璃瓶和礼盒里的鲜花。一位操着河南口音的男老师告诉记者,鲜花和小礼物是昨天下午学生送的。这是他第一次在教师节收到礼物。他惊讶又感动。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是一种说不出的心情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下岗女工无助的眼神;哭着责怪父亲的男孩等。,走不掉。学生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物?老师会怎么对待那些不给老师送礼的同学?很简单的一件事,现在却掺杂了这么多难以分辨的“内涵”,让这个话题变得如此沉重!
马上就要过年了。你想给老师送礼物吗?什么礼物?对很多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成了一件难事。(记者陈晓彤)
自由的父母和冷静的老师。
赵忠信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貌是人类的天性。你对我好,我不能辜负你。在普通人的交往中,没有错。
但在一些交往中,通过互赠礼物来表达某种关系和感情是不合适的。比如干部和群众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群众给干部送礼,学生给老师送礼,很容易扭曲“正常”的干部教师关系。
目前,学生给老师送礼在学校相当普遍。前几年,过年的时候,一般都是学生送老师一个日历,没什么,也没花多少钱。有的还借花献佛。
最近在一些地区或学校,学生和家长给老师送礼,互相攀比,一天天升级,愈演愈烈。应该承认,大部分家长让孩子送礼物给老师,是为了表达对培养教育孩子的辛苦的感谢,并没有其他不合理的意图;但是,也有一些家长有一些不正当的想法,比如希望老师能“偏心”,或者平时多照顾孩子。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想过:当孩子得知家长给老师送礼物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是更鼓励孩子学习,还是会让孩子产生一些依赖,放松心态?
如果一个老师欣然接受了父母的礼物,老师有没有想过:当我们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礼物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亏欠”感。你还敢像过去那样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吗?学生犯错违反学校纪律,敢批评吗?俗话说:“拿某人的手短,吃某人的嘴软。”
另外,如果一旦严格管理学生,学生就“翻身”了怎么办?其他同学知道这个家长送老师贵重礼物会怎么想?当其他老师知道一个老师收到了父母送的贵重礼物,他们会怎么看你?有的父母不送礼物,有的礼物很贵,有的礼物不是很值钱。教师的工作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吗?教师尤其要想到自己的身份:我们是公职人员,和国家干部一样,代表国家行使受教育权,尽教育学生的职责。收到学生和家长的礼物后,教师在公众中的形象会发生变化,教师的人格会被家长和学生大打折扣。
当然,大部分老师面对的都是学生和家长送礼的现象,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收下,不合适;如果不接受,会让父母担心。你觉得“礼物太轻”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最好的办法是校领导在家长会上公开表态,拒绝用礼物表达对老师的感谢,由校领导代表老师表达“感谢”。这样,既能帮助老师摆脱“收”与“不收”的困境,又能帮助家长摆脱“送”或“不送”的尴尬;既维护了老师的清白和在学生家长中的威信,也让买不起礼物的家长彻底“松了一口气”。(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秘书说:仪式应该分为“轻”和“重”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教育局赖梅
学校作为社会道德的源头,本应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担忧的是,一股送礼风也吹进了校园。尤其是逢年过节和过年前,除了贺卡、鲜花、小纪念品等普通礼物,学生们还赠送化妆品、项链等贵重礼物,攀比之风越来越严重。有些学生送礼物不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意愿,而是他们父母的意愿。学生送礼风的由来很复杂:尊师重教的传统,家长的讨好心理,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等等。
学生应该给老师送礼物吗?笔者认为简单的完全禁止是不现实的。问题在于这份“礼物”的严肃性。如果礼物价格高,已经成为学生(家长)的负担,这个礼物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如果礼物是“轻”的,比如学生自己做的贺卡,或者老师生病了,学生集体送一束花表示慰问,这种礼物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能很好地表达对老师的真挚感情。应该说,这种仪式是高尚而积极的,没有必要禁止。
但也有同学送礼是出于个人目的,希望送礼后能得到老师的特别关照,比如被评为“三好”学生,或者当班干部。这种礼物变质了,对学生本身和学校的学风、教风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应该坚决制止。还有一些同学送的是商业性质的礼物,比如用钱买文凭、买成绩,是腐败行为,应该依法惩处。
教师是教育的领导者,也是学生礼物的接受者。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让学生的“礼物”合适、积极。因此,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送礼行为。首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绝对不能建议或提倡学生送礼,不能接受一定价值的礼物。因为老师在孩子的成长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为成长中的孩子树立榜样。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接班人,让我们未来的社会风气更加清洁,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从学校教育做起。真正高尚的教师,需要学生和大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而不是强调任何物质的表达;其次,要加强对消极送礼行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由于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阶段,部分学生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还难以有清醒的认识。此外,有些家长为了讨好老师,不顾孩子感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花大钱买礼物。作为老师,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明白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是礼物送出去的,是自己挣来的。
教师还应注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以达到* * *教育的目的;最后,老师一定不能因为收了礼物而偏袒学生,从而影响教育的公平性。
校长说:表达心意的时候不要拿自己比。
江苏省常州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邵兰芳
教师作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尊重和赞誉。家长很满意,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得到更多。由此,家长通过孩子或自己直接给老师送礼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些地区或学校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作为校长——学校的管理者,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的辛苦应该得到全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和尊重。中国是礼仪之邦,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和家长愿意流露出一点点亲情,是人之常情。“礼”不用多说。但是这个人的本性是有程度问题的。
归根结底,首先要涉及师生关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职责。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应该是君子之交。既然是君子之交,那么彼此看重的应该是精神上的。物质交流要轻如水。家访一杯热茶,说声谢谢;节日的一个电话,一句问候;教师节的贺卡和鲜花都是表达心意的方式。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在教师节的时候把过去和现在的同学送的贺卡贴在办公室的墙上。看着琳琅满目的卡片,老师们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温暖,尤其是那些家长和孩子亲手制作的独一无二的卡片,让老师们爱不释手,精心珍藏。当老师的满脑子都是银子,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礼物表达的是真诚的祝愿,留下的是温暖和感动;它将激励教师更加热爱教育和学生。
所以,笔者认为,学生向老师表达思想的方式不应该被物化,更不应该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甚至形成攀比,这样做弊大于利。
作为教师,要坚决避免把与家长的关系庸俗化,上升到师德、伦理、人格的高度。否则,这种风气的盛行不仅会污染社会风气,还会玷污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教师的第一职责就是育人。“因为和家长的关系,影响了和学生的关系,妨碍了教书育人的公平公正,耽误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
老师说:礼物是老师价值观的体现。
北京房山区第四中学杨涛
送礼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学生给老师送礼主要是因为老师的人格魅力。
我爱人是老师。平日里,她所想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班上的学生。她的学生早餐前、晚餐中、睡前怎么样。家里的电话也成了她和父母沟通的“热线”。
年底,她还收到了学生送的20多份大小不一的礼物。此时,眼前一位老师的生活,让我觉得学生送礼物是对老师的一种同情和祝福,是对老师为人师表的一种认可,甚至是对老师人格魅力的一种“另类”诠释。
试想,现在的学生,远没有像他们的祖辈、父辈那样“听话”、“崇拜”。他们敢于怀疑和质疑,也敢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所以,学生送礼物给老师的前提是,师生们享受了生活的快乐,彼此沟通了感情,彼此心灵碰撞和桥接,彼此的思想发声。只有这样,老师在学生眼中才是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民主平等的好老师。从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似乎学生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会对我们老师不经意、不由自主的言行做出评判。如果失去了老师的人格魅力,最终会导致老师在学生的视线中消失。
回想过去,我上中学的时候,也给一个女老师送过自己的饱满花生。因为班主任作为母亲豁达、开朗、聪慧、善良,我沉浸在浓浓的师爱之中,处于“有教无类”的教育境界,所以用花生来表达我的尊敬、敬佩和喜爱。
现在作者虽然也是广义的教师,但实际上是“中层干部”。所谓的教育管理者,与老师的接触远远多于与学生的接触,他所谓的人格魅力根本没有机会在学生面前展示。这就注定了去年底,作者没能收到任何学生的礼物,哪怕是一张小小的贺卡。这不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学生给老师送礼,想表达的是对老师的崇敬、关心甚至是好感吗?
希望这种学生,像一股清泉,不带任何铜臭味和功利,给老师一点礼物,不要任意拖延,维护师爱风韵的美好境界!
家长说:校园送礼一定要有规定。
王焕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校园送礼问题,几乎不能算是学生对老师真挚感情的真实表达。事实上,送礼之风一旦被个人带起来,正常的、高尚的师生感情就掺杂了沙子。现在有钱人越来越多,一些学生和家长经常给老师送价值几百甚至上千元的礼物,或者请老师吃饭,或者补贴旅游。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然会更加关注相关的学生。事实上,这样的“关心”已经成为老师对家长和学生的一种“回报”。这种回归直接挑战了教育的公平原则,这已经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了。当然,其他学生和家长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承受这样的不公平,于是在社会规范缺失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加入给老师送礼的行列,以求得到老师同样的“照顾”。面对这些带着期望的礼物,老师们很痛苦,但更难。因为,礼物无论大小,都是一种寄托,哪个老师能拒绝家长和孩子的寄托?于是,校园送礼问题就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必须承认,虽然这几年我们的立法步伐加快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还存在一些盲点。比如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中,在师生关系中,校园送礼问题暴露了法律法规的一大盲区。类似的问题在法制比较完备的国家是不会发生的,因为他们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我还记得在英国参加一个聚会,纪念系里一位80岁教授的生日。晚会的气氛相当热烈,但全系送给老教授的最重要的礼物是一张全系所有老师签名的生日卡。不能说他们的交情不深,但是他们的亲情却凝聚在这张卡片上。一个英国朋友也告诉我,不管是读书还是找工作,相关人员包括老师都绝对不会收当事人的礼物,当事人不会送,相关人员也不会接。在此过程中,任何可能损害当事人人权和利益的言行都可能被起诉。
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教育需求的增加,许多新问题的出现,都需要新的理论境界和新的解决方案。既然有师生关系,就要求有相应的师生关系规范。既然学生、老师、家长、学校、政府、社会之间都有关系,都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当然,有些规范要以道德为核心,但光有道德是不够的。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相应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到那时,我们将在道无情而情有独钟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师生之间坦诚相待,相安无事。
过节送什么礼物好呢?
北京农学院的张向平
“老师,如此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学生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是:学生走好路,完成学业,提出问题——学生,所以走好路,提出问题。
如果一个小学生在教师节对老师说:我今天按照你的指示帮妈妈多打扫了一个房间;或者说,我今天多做一道题,就是给老师最好的节日礼物。
对于中学生来说,如果能多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关心,或者克服一次和同学的争吵,或者多融会贯通一些知识,或者提出一些值得老师思考的问题,就是给老师最好的节日礼物。
大学生送给老师的最好的节日礼物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应该只有三种:听课、停课或提问。
如果毕业的学生在教师节问候老师,或者用自己的工资给老师买个小礼物,也是非常好的礼物。
在校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即使获得奖学金,也要孝敬父母。除急诊等特殊情况外,不应存在师生物质关系。物质和经济关系只能发生在父母或监护人与学校之间。师生之间只有文化和精神上的关系:道、业、惑。
能否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取决于老师。老师强,学生弱,强者主宰,弱者服从。所谓的师生平等只是一种虚伪的说法,即使在欧美的大学里,也已经开始反思了,何况中小学。学生离校后,强弱格局发生变化,所以如果毕业的学生给老师送礼,并不代表师生关系不正常。相反,这意味着在学校师生关系很好。
即使老师很敬业,很敏感,很迷茫,但如果社会风气低落,也不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作为一个强势的老师,自己的班级还是有一定的回旋余地的,尤其是小学,其次是中学,最后是大学。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报,第4版,2003年6月65438+10月65438+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