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标本馆(IBK)简介
广西植物标本馆,原名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由时任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焕勇教授创建于1935。在了解广西植物博物馆的历史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广西植物研究所的简史。
1934年,广西大学校长马先生邀请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时任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焕勇教授来广西大学考察,并成立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1935年1月,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成立,陈焕勇教授任所长,地址在广西梧州市广西大学园区,在梧州市鸳鸯河畔。这是广西第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较早的植物学研究机构之一。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成立后,得到了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捐赠了7000多份复本标本和10个柚木标本柜。作为家庭出身,当年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成立。
1938年夏天,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划归广西大学农学院领导,并于当年9月迁至广西柳州沙塘。1944年夏,侵华日军南侵,植物研究所随农学院撤至广西南丹。因为铁路运输受阻,无法到达南丹,后来随广西大学本部撤至贵州榕江。1944年8月榕江发生罕见洪水,标本室大部分标本受损。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农学院、植物所随广西大学本部迁回柳州鹧鸪河。1946年6月,广西大学所有院系迁至桂林。本部设在将军桥,植物研究所随农学院迁至凉风燕山。1946年夏天,标本馆从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接收了40000多份复本标本。7月1947,1植物研究所恢复由广西大学本部领导,更名为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解放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10年广西大学农学院脱离广西大学独立建制,经济植物研究所再次由农学院领导。1954 65438+10月,中国科学院将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与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而原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改为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工作站,当年7月更名为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院,6月直属中国科学院领导65438后来,归属仍多次变更,现归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中科院双重领导。
几十年来,虽然研究所的所有权多次变更,但植物标本馆的建设从未停止,而是不断丰富和扩大。经过20世纪50-90年代对广西植物资源的广泛深入调查,如65438-0959年为期一年的广西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和65438-0962年的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广西植被区划1963-1966,农刚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1979-1980,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1981-1982等专项调查。标本的收藏量大大增加,发展到今天拥有40万种维管植物标本的植物标本馆,对华南乃至西南及其邻近地区的植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收藏特色
广西植物研究所自1935成立以来,一直从事植物标本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经过植物学家几代人的努力,广西植物标本馆现有维管束植物标本40万种,其中国内外植物约12000种,涵盖广西植物8000余种,其中模式标本4000余种,涉及1150科100余个分类群。从收藏数量和总体规模来看,广西植物标本馆位居全国前列。
广西植物标本馆标本来源主要来自广西各地,其中石灰岩地区最为完整,占馆内标本的30%以上。是中国广西石灰岩山区植物标本数量最多的植物标本馆。在石灰岩山区植物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标本馆还广泛收集华南、西南、东北等中国其他省区的标本,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标本馆建立标本交换关系,收集了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新西兰、越南等国的部分标本。世界上樟科、猕猴桃科、豆科、金钱草属、柿属、苦苣苔科、茶科、苏铁科等的标本。非常丰富。这些都是几代植物学家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特别是与陈、、梁相日、高希鹏、、谭培祥、陈肇洲、、李、李中体、秦、钟、梁稠芬、李树刚、邓先富、徐月邦、魏发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辛勤劳动。馆藏的大量标本为广西相关植物学专著的编纂、植物地理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植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空间布局
标本馆由一栋四层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一层为研究人员办公室,设有保安值班室、消防控制室、会议室、会客室;二楼有管理员室、标本预处理室、模式标本室、标本库(被子植物从木兰科到柿树);三楼有管理员室、资料室、复印标本库和标本库(被子植物从忍冬科到唇形科,单子叶植物和植物区系标本);四楼有标本装订车间、网络信息工作室、资料室、消防器材室、标本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植物区系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