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教学与研究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学术方向以海洋及其邻近陆地区域的环境与资源为总目标,坚持和发展海洋与陆地、古代与现代、地质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观测、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特点,探索和发展海洋及其邻近陆地区域资源与环境定量研究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使本学科成为培养陆海结合特色、符合国际海洋地质学科前沿的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成为中国海与西方。 学院的科研工作主要依托教育部海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十余套大型仪器,包括XRF岩心扫描仪、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环境扫描电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系统等。
目前,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南海深计划,资助1.8亿)、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999以王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大洋钻探计划0DP184的成功实施,使同济大学的深海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2065438+2004年3月,以李、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大洋综合发现计划IODP349在实施,推动了我国深海研究的快速进展。
截至2011年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师承担的* * * 973项目有3项,分别是王、支志敏教授、周淮阳教授。
2013 4月13日,同济大学联合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举行四校共建“海底观测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同济大学副校长、厦大副校长叶、上海交通大学周萌教授、浙江大学陈颖教授分别代表四所高校签约。厦门大学王院士和焦念志院士共同为“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6月13,18,第一位乘客,同济大学教授周淮阳,在6月17日蛟龙号潜水的南海冷泉区潜水。本航次蛟龙号下潜,同济海洋学院* * *由杨群辉副教授等三人参加。
目前,IODP中国办事处隶属于我们学院。孢粉和藻学;综合地球物理学;海洋沉积物;大陆边缘结构和盆地分析;地震波的传播和成像;沉积和古环境;微体化石与古环境;古海洋学;地球系统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