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明朝,有钱人买个“大学”要多少钱?
明朝时期,公元1365年全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当时,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在应天府开办了当时第一所国立大学——郭子学堂。洪武十五年,郭子学堂改名为“国子监”。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即位,迁都北平,所以明朝有两所国立大学,分别是南京的国子监和北平的国子监。后来国力逐渐衰弱,国库空虚,朝廷开始收费。
而且有规定,凡是去国子监读书的,不分等级,不分家庭,只要交钱就可以进去!并且明朝规定“进士可得官,不进士不可得。”很多人都想做这种有钱就能上大学当官的好事。当时,朱祁钰是朱瞻基的第二个儿子。说到朱祁钰,他的宝座是惊人的。朱祁钰的大哥朱祁镇被蒙古瓦拉部落俘虏,于是他开始以“代理君主”的身份生活。
要知道当时边境战事众多,军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国库亏空严重。因此,朱祁钰急于赚钱。一些大臣建议,朱祁钰应该向国家支付更多的粮食,以供任何想在国子监学习的人,因此出现了明朝的“新招生政策”。发生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国库一出现赤字就用这种方法。
据明代《食货志二》记载,景泰年间,想进国子监读书的人要交八百米粮食,最低的是三百米。成化年间,基本稳定在100石米。而凡是有价格的,就有“学籍”。如果你没有学籍,你就是旁听生、转学生、辍学生等。这些会相对便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