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电影

晚饭后,我想浏览电视新闻,然后在休息时间回到电脑前。不小心转到cctv6电影频道,放了电影《我们两个》。不知道为什么央视冗长的广告片没能把我赶走,我还是看完了。

电影的场景只是老北京一个很普通的四合院。刚开始老太太和小马已经在争电话了,很快从交谈中得知了他们的租房关系。老太太的精明和算计让小马无所适从,固执的她又和老太太交涉。

然后我看到小马和老太太打架的故事,老太太试图切断电话的延长线,然后又拉又捏。小马想用老太太的冰箱,老太太勒索她帮她买一条她爱吃的鲤鱼。冬天小马的小屋没有取暖器,想向她借一个,但是没等开口,老太太支支吾吾,只好自己偷偷买了个电暖器。

看到这里,我想我已经明白导演需要表达什么了。老人故意不好意思,为琐事争吵。其实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平淡和孤独的恐惧。

整个争吵在春节来了之后影片中的一个误会后结束,小马和老太太在温暖的灯光下一起吃了晚饭。春节过得飞快,随着春天的到来,他们之间的隔阂也随着冰雪消融。远离父母的小马和无儿无女的老人之间的感情,随着春天的万物发芽生长。小马恋爱了,老人眼里满是长辈的关心和爱护。小马的爱是尴尬的,老人的抱怨和鼓励也透露着她的关心。夏天来了,小马似乎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行动“肆无忌惮”。冰箱他爱用就用,老太太又抱怨了。小马看着老人家里的陈设,想办法帮助老人过上更阳光的生活,改变了家里的格局。他不要老太太却适应不了小马带来的变化。一切都不再熟悉,他也不容易找到什么。小马必须恢复一切。

我想每一个孝顺父母的人,过去都试图让父母过得更舒服,但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去想,但其实很多时候都适应不了。他们更喜欢走自己熟悉的路,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

夏天终于过去了,老北京的秋天是如此短暂而美好。院子里落叶满地,小马和爱人和好如初。她终于离开了这里,离开了院子,离开了老太太。老太太拄着拐杖两次半红着眼睛问“你真的要走吗”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千言万语和不情愿。老人的感情随着不是亲人的小马的离去而崩塌,中风后再也不能说话。小马闻讯赶回,用老人紧握的双手得知,9月10是养女儿子的大喜之日,老人要搬出四合院。出租车送走老人的时候,让老太太说再见的不是她的养女,而是她的“房客”小马。

随着冬天的来临,老人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小马最后一次看望老人后,终于在手机上收到了老人去世的消息。没有老人的特写,也没有小马的眼泪。画面依稀是北京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此时一片寂静。在影片的结尾,有一个破旧的沙发,老人经常坐在那里。

导演在电影的很多细微之处都做得很好,有几条隐藏的台词。老太太居然因为在逃避9月10把那一页的日历撕掉了,却让小马补上了。老太太的“养子”其实并不关心老太太,打长途电话的时候也不问不说造成了老人和小马的误会。老太太的教女经济相对雄厚(一次买两条鲤鱼)却不在乎老人(无法理解小马对老人的告别)。

电影中有好几次使用滤镜产生的素描般的画面效果是符合剧情发展的。

一部好电影不一定需要无休止的口头表达。一个画面,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戏。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被一种孤独的感觉包围着。

这位老人总是渴望交流。从老人和小马的争吵、和解、关心、交谈,从房子的布局来看,老人不让小马直接接分机,也不用给她家打电话。老人家的另一头有一张床,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家庭的温暖。但是,很难。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不是“没有得到”,而是“失去”。随着小马的离去,老太太生命中最后一丝温暖和希望也随之消失,渐渐枯萎,随风而逝。我觉得我们需要关爱长辈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理解和关爱。

附影片资料:《你我)》2005年导演:马主演:金片长:84分钟奖项:18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2005年),14中国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导演奖: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