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老师的散文_沉痛纪念老师的散文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老师。老师去世,我们能做的只有哀悼。以下是我写的悼念老师的随笔,希望对你有帮助!

纪念老师的散文(1)?陈茂新老师去了?这个海啸般的消息是我的朋友唐老师告诉我的。我永远不会相信,一个充满知识和才华的激情诗人,已经离开了他所向往的世界。

我认识不少天津诗的前辈,但没有一个是密友,除了陈先生。我认识陈茂新先生,是因为十年前他和许多前辈一起加入了我们这座城市的诗坛?太阳树?诗歌朗诵,后来他和其他老师一起参与了我的诗歌《太阳树》和《太阳梦》的首发。而我们深层次的交流,源于一次很偶然的对话。那是1991年的秋天,我的诗?一个弹棉花的老人?你在线吗?金山杯?我在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奖,组委会通知我在承德颁奖大会上领奖。听说市作协的先生也参加了会议,我就贸然给陈先生打电话,问他能不能一起去。不幸的是,陈先生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只是让我回去后告诉他会议的情况。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我从承德回到天津后,立即跑到市作协找到《天津文学》编辑部,把会议情况向陈老师倾诉。

陈老师静静地听着,还得时不时和来访的作者打交道。也许是因为当时不幸的生活压力,也许是因为刚刚开始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感情事业让我心潮澎湃。反正我在心理上已经到了做梦的年纪,根本不在乎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介绍完承德会议,我像在大学给学生做报告一样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一个我和朋友、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我想告诉陈老师,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感情值得珍惜和书写。那一次,我讲了将近三个小时。作为一个有30年编辑经验的老编辑,陈先生被我感动了。他说,我做编辑30年了,没见过你这样的作者。他给我总结了三句话:田放如火;田放的爱是博爱,像大海一样;中国只有一个田放。陈老师对我的评价让我感动,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可以全心全意的爱别人,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被别人爱。真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幸福和快乐。陈老师当即表态,一定要帮助我,让我发展诗歌创作。不久,我的诗集《别情》和《我们走进深秋》在《天津文学》上发表。也就是从那以后,我的诗集《我的小格里勒》、《一个梦》也在《天津文学》上发表了。

后来,我认识的几个在天津文坛有一定影响的朋友经常提到先生对我的帮助,有的甚至告诉我,他们与陈先生是多年的挚友。所以我们同意邀请陈老师和我们坐在一起,谈谈师生关系和友谊。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陈先生时,他高兴地同意了。没想到这种聚会竟然成了大家畅谈经历、交流经验、增进友谊的精彩形式。大家觉得不仅开阔了眼界,工作之余还有一种心理放松感。于是,大家约定每隔一段时间聚一聚,享受一下难得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再过几年,不管谁是主持人,大家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赴约,享受人与人碰撞时的快乐。在我们组里,陈先生年龄最大。他不喜欢唱歌,我也没见过他跳舞,但是每次聚在一起娱乐的时候,他都是默默的坐着,听我们唱歌,看着年轻人疯狂的玩耍。他脸上总是挂着安详的微笑,仿佛在欣赏自己的艺术作品,说起来,我们这些人的成长,都与陈老师有关,否则,他也不会受到我们所有人的尊敬。

至于陈先生对我们党有多看重,我是在陈先生病重去世后,从他的妻子和儿子那里听来的。

当我去拜访陈先生时,他不能流利地说话。他的妻子董姐告诉我,陈先生回家后经常谈起我们。尤其是陈老师去世后的第二天,我们几个人约好去陈老师家拜访他的家人。陈先生的儿子雷迪说的话让我很难过。他说,我能说出你们所有人的名字。我爸爸每次聚会回来都很开心,总会讲一些关于你的事情。知道陈老师看重我们这些学生,不仅仅是他经常跟家里提聚会,更让我不舒服的是我得知他生病后和针灸师去他家的那一幕。董姐告诉我,陈先生病后感情很脆弱,接到任何朋友的电话都会激动很久。当他知道我要带大医院的针灸师来看他的时候,他激动得泪流满面,一夜没睡好。

我知道,陈老师一方面对我介绍的医生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也为我是他危难中的学生而欣慰。可惜,那个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发表在天津日报上的?病人叫他神医?报道该话题的医生并没有治好他。在此之前,陈先生已经在多家医院治疗过,始终无法确诊是什么病。在我医生朋友的建议下,陈先生住进了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治疗。可以说,为了治好陈先生的病,所有关心陈先生的亲朋好友都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我们无能为力。直到陈先生去世,医院才对他的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

虽然我知道陈先生病得很重,但我始终相信现代医学会在陈先生身上创造奇迹。我从未想过他会突然离开我们。要知道,再过几天,陈先生就要永远离开我们了。工作再忙,我也会抽时间去医院看老师最后一面。现在我才真正深刻地认识到,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一旦错过,就无法挽回。当我和几个一直牵挂着陈先生的朋友走出陈先生家的时候,大家都说一定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陈老师走了,带着他未了的梦想,带着他对亲人、朋友、对世界的眷恋,带着他苦心培养的我们学生深深的悲伤。他留给世人的,是他的激情诗篇、文学杂志和他自己编辑的文学丛书。相信所有受益于陈老师的人,都不会忘记陈老师。如果有一天,我们再相聚,我们的第一杯酒一定是敬陈老师,因为他永远是我们团队的一员,永远是我们大家尊敬的人。

纪念我的老师散文(二)2016年7月31日凌晨,珍妮打电话说张老师走了。这突如其来的哀号声,响彻整个早晨,灰色的天空突然充满了悲伤。我立马大喊:不!

当我到达庶人学校珍妮的家时,我的老师张继禹先生正静静地躺在客厅的一个角落里,身上盖着一条被单,脸上贴着一张卫生纸。家里人正忙着张老师的丧事。珍妮哽咽着说,张先生是凌晨一点多离开我们的。弥留之际,他最牵挂的是孙子孙女,断断续续地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所以,珍妮说:?你放心,你大孙子有媳妇,从比利时留学回来工作就落实了。他的小孙女在读大学,不用担心未来。?

珍妮是一个强壮的老人。张先生走了,她可能更担心自己以后的生活,这种生活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拄着拐杖的她强忍着内心的无助和悲痛,说如果这个时候自己不坚强,张老师会不放心,所以不敢哭。为了让张老师安静的离开我们,她只好放心的安慰张老师离开。

清晨的阳光还藏在东方的云层里。我在珍妮家揭开了盖在张老师脸上的那张卫生纸。和往常一样,张老师的样子安静安详,沉稳祥和,双目紧闭,双唇紧闭。他睡着的时候一般都在去天堂的火车上。他害怕有人打扰他的安宁,让他的孩子哭哭啼啼。

张老师刚走。

在张老师的遗体前,我先给罗打了电话,他在老家,一时半会儿赶不上学校。后来我给吕良典打电话,让吕良典赶紧去珍妮家跟张老师告别。罗和吕良典都是我的兄弟。他们是张老师退休后习水师范学校的学生。后来,张老师第二次到学校教书时,我有幸拜在他的师父门下。幸运的是,罗和吕良典都跟我是好朋友。每次在张老师家,他总是问起他们。

八点左右,很多张老师的学生、亲戚、朋友陆续来了。那天上午,60多辆车满载着对张老师的深切怀念,护送他到殡仪馆。

匆匆的相遇,说不出一辈子的师生情,我的老师就要踏上天堂回家的路了。

我记得那一年,张先生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在转角的老师中,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每次张先生走进教室,他都大声站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张老师以英雄的姿态,充满激情地走上讲台。他的金丝眼镜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偶尔摘下眼镜放下教案,方言夹着普通话,撩拨着我们跟着他的故事走进知识的海洋。偶尔板着脸,拿着粉色的笔,严厉训斥调皮的孩子。那时候老师就在花旁,教室里不是充满了幽默,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春风,他特别关心这些无知的孩子。下课铃响了,老师拿起剩下的粉笔头,慢慢走出教室。

记得十年前的一个冬天,老师从一些书上得知我的简历突然来到我的办公室,给了我一条蓝白相间的领带。领带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昨天,我很天真,但现在我是一个伟大的支柱。青出于蓝,冰胜于水,师生情长。?那一年,我三十岁,那天正好是我三十岁生日。王先生不知道我的生日,只是碰巧在书刊上瞥见了介绍。那天,张老师走后,我写了《站立的旅程》。不是为了世界出名,而是为了世界。但是要看内外之分,要看荣辱之界?作为我的座右铭,压在办公室的玻璃板下,告诫我要时刻牢记老师的教诲。

经历了一夜的噩梦,天气很冷。老师和学生告诉谁?老师只留下了一个微笑和一本厚厚的书。再一次打开老师的《桑榆梦之歌》,只见扉页上写着:送给傅刚,终生难忘。铭文是傻瓜的计划。这本收录了我老师生平的诗词楹联选集,是我经常放在床头的必读书籍。这些年来,我老师创作的每一部作品,无论是诗词、歌词、散章、对联等。,会第一时间给我,我会在纸上写很谦虚的语言让我改正。这些作品我大都在《习水日报》、《红城文学》上编辑发行过,或者推荐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过。它们被编成一本书后,我一直舍不得放在书架上,只能放在床头方便睡前阅读。

那是在2012年,我多次游说张老师在我小三家里收集整理他的手稿,最后编成了一本书。张老师心里顾虑重重,我再三游说,张老师才勉强答应。第二年,他把整理好的稿子交给大儿子张庚,大儿子打印好,发到我邮箱里。

张老师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婉约的格调、家国情怀、园丁梦。作为张老师的弟子,作为作协主席,我没有理由拒绝这么优秀的作品。接下来,我自然就承担了稿件的编辑设计工作。在通读了张先生的全部手稿并删节了一些内容后,张先生再三要求我在编辑成熟后为这本诗集作序。说实话,这是我老师一生的杰作。我怎敢用笨拙的语言践踏它?2013年冬天,我一再拒绝和推脱,希望张老师打消这个念头。最后,我不得不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下了《有诗的画布》。

张老师的桑榆《梦里曲》我不能给作序,只能写个评论。根据这篇文章,

我得到了老师的指示:我编辑了《桑榆梦里曲》这本书,却在犹豫中颤抖,忧虑让我开怀大笑,慷慨解囊。拿着老师的手稿,一篇一篇地读着,深深地感受到张老师把一生都献给了诗歌,感触良多。一是忧国忧民,纵情山水;二是宣传家乡,直抒胸臆;第三,珍惜生命,和朋友一起唱歌。正是:疯狂歌唱,用一颗青春的心歌唱,桑榆对梦想的追求永无止境。

我很庆幸自己是在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座位下受教的。虽然只有一年,但老师用他感动世界的灵魂教会了我,给我留下了宝贵的人生精神财富,让我受益终生。这么多年,老师把我当自己人,我心里感受很深。纵然四壁无言,但我们的师生情足以说明它比海深,比泰山高。在我老师七十八岁生日之际,我写了《永远的情怀》这篇文章,在他生日那天,我把报纸拿到学校,亲手把报纸上的文章送给了张老师。我知道张先生一生衣食无忧,儿女孝顺为先。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在四川广元出差,给他的老人带了一件衣服作为礼物。在他78岁生日之际,我只能用这种简单的方式祝老师健康长寿。所以,我在我的诗《画布》的结尾写道:

我是本?昨天,无辜的二郎?十年前老师夸我?今天站直了。?它让我害怕,我不敢住在那里。淹没我的感情,希望山海长存,与太阳同辉。学生没有什么可回报的,只有:敲我老师一百年,拜张翁一千年。

当这篇稿子进入最后的审批时刻,我拿着样书来到张老师家的时候,珍妮一个人在家接待了我。那天不知道老师又住进习水县人民医院,然后转到重庆西南医院治疗。我痛得不知所措。珍妮告诉我,张老师入院前说,不要跟我说他的病情,让我好好工作,委托我决定稿件。

我老师在重庆住院期间,因为工作忙,又有他的书稿,没能去重庆探望,只想尽快把他的书印出来,给他老人家一个惊喜。终于在2014年春天,《桑榆做梦》从成都快车返回习水,在老师生日前夕正式与读者见面。

那是一个雨天,我把张老师的《桑榆梦之歌》送到了学校。张先生已从重庆住院并回家休养。虽然身体日渐消瘦,但当他看到自己一生的心血写成了一本书,心情豁然开朗,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付刚,你是我退休后的精神支柱!?说真的,张老师,作为你的一个学生,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桑榆作梦曲》很快就成了送给张老师学生和老朋友最贵重的礼物,大家纷纷索要,这本书流传到了江苏、北京、黑龙江等地。每次有人读《桑榆梦里曲》,都给张老师写祝贺和评语。表明诗人兼翻译家快乐先生写了《歌唱者总是面对光明》,其中写道:

于先生的诗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我的想法。诗歌显然成了他最喜欢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和倾诉方式:面对家乡,面对历史,面对自然,面对校园,面对日常生活,面对大大小小的人和事,包括很多国家和国际事件。这当然需要激情,持续的激情。而激情是生命力的最好体现。一个人年轻时有激情和活力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如果他一生都保持激情和活力,那就相当难能可贵,可以视为奇迹。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都是奇迹。读于先生的诗,我不时被这种内心的激情和活力所感动和感染。

张老师经常跟我说,快乐先生,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是唯一能读懂他的人。所以,快乐先生在文章结尾写道:

毫无疑问,诗歌已经成为于先生的一种信仰。幸福的是那些一直相信诗歌的人。在此,我想真诚地向虞姬先生致敬!

老师走了,留下一本厚厚的书,纵横?古今?谈笑风生。适度歌唱,妙语连珠。见物思人,思如潮涌,真希望是老师写在开篇序言的最后?我还是喜欢唱翁的身体,继续在韵海中遨游。一样的!今天,我再次翻开桑榆的《梦之颂》,读一读老师的遗作,正如张开谦先生所说:

季兄继承了历代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传统,总爱学水?如果你在异地,你的家乡是什么?爱情的诗歌风格是优雅和大胆的结合,这与Xi·达汗的演唱有关。不归之河?,又有江南靓女窃窃私语?杨柳岸的风和残月?。其体裁广泛,有古韵悠长的五言、七言古诗,也有激荡人心的长短句(词);既有稳重的对联,也有激情的诗句。也有许多为歌唱服务的曲艺作品,直接为习水的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因为哥哥创作态度严谨,有很多精挑细选的句子,很棒?两句话三年,一首歌两滴泪?每个人的风度。

如果下辈子有缘分,我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做张老师的弟子。

当张老师的遗体被送到殡仪馆时,他的朋友、亲戚和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都怀着沉重的心情记住了这位有着54年教学经验的人民教师。悲天悯人,悲天悯人。

遵照老师的遗愿,灵堂使用老师生前留下的自我挽联:

?站在讲台上五十四年,终身无悔的老师;等他很老的时候,他会去西方,对老顽童百无聊赖。?

我的老师一生朴实无华。他的自我挽联是那么的干净,是一个终身无悔的老师,是一个永不厌倦的老顽童。治丧委员会主任是王雄,他生前是教师退休单位的负责人。当王雄给我起草悼词的任务时,我的心又一次不知所措。

再看张老师灵堂,莫、张开谦、杨,教育界前辈,老师的老朋友,纷纷送诗悼念张老师,、葛公思、王茂家、何勇等几位教育局局长前来吊唁。这篇悼词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上。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真是桃李满天下。我可以用什么词来纪念这位老人?

所以,我战战兢兢地写道:

戴孝山,大地充满悲伤。此时此刻,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为杰出的人民老教师张继禹同志举行悼念仪式,隆重悼念这位深受师生爱戴、社会公认的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所有前来吊唁的亲友都对张老师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我谨向他的家人表示亲切的慰问,并请为您的损失感到遗憾!

张先生,1936年3月25日出生于赤水市长久镇华阳村。1952年9月,他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曾在长沙、官渡、梁村、东皇等地从事教学教务工作,教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任过教师、教育局长,教过小学、中学、师范、老年大学。1982年退伍后,参与创办习水县庶人学校,坚持在三尺讲台上奋斗到70岁。卸下教育教学重担后,张先生先后任习水县诗词学会副会长、老年艺术团主持人,为习水教育奉献了54年。

在54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年复一年像爱孩子一样爱学校,爱自己的生活,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54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日复一日地被哄着、被灌输着,成为人们仰望的标杆和榜样。

8月1日晚9时,张老师遗体告别仪式简朴而沉重。他的朋友,老师的朋友,诗人的朋友,歌手的朋友,家人,亲戚,后辈,学生,都怀着深厚的感情告别了张先生。

这次告别。你想在哪里看到你的脸?只有好好思考和训练才能闻到。

这次告别。园子里的幼苗受伤了,变成了雨水;秋风中桃李啼。

高山,我多么渴望到达你身边,大海是沉默的。我对老师的死俯首称臣,感觉好像打翻了五味瓶。回想今年三月,春风正吹着桃李杏,我又在老师生日前夕去了他家。那天张老师亲手为我泡的咖啡,竟然是最后一杯和我说再见的咖啡。

老师不让我自己做,命令我好好坐着。他倒了开水,加了我的伴侣和蜂蜜。他说他有糖尿病,他的孩子不允许他再喝咖啡。但是,到了之后,还得陪我喝一杯。捧着老师亲手为我泡的咖啡,心里甜甜的。终于,老师的三女儿卫宁姐姐突然来了。三姐看到老师喝咖啡,眼里闪过一缕申斥。张老师赶紧说:傅刚来了。让我和他喝一杯!?这杯咖啡让我感到无尽的愧疚。我知道我的老师患有糖尿病,但未能及时阻止。为了和我喝杯咖啡,我的老师用他无风的身体如此热烈地爱我。三月的春风和三月的恨;一条水清的河,一条悲伤的河。今年三月,轮到老师八十岁和八十一岁了。这杯咖啡是我老师最后的告别礼物。

回忆老师的一生,除了教育,就是诗歌。他辛辛苦苦,用了五十四年的夏冬养育桑苗,用了半个世纪的秋冬在戴岳写出了下一首经典诗篇。想起当年,中流砥柱姚杏坛;这一天,星沉月落。

布谷鸟泣血,晴空打雷;百灵鸟呻吟着,坏消息突然占了先机。

张老师猝死。他一生热爱园丁的精神,他对诗与诗的梦想,永远不会熄灭。愿张老师一路走好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