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二东的人物故事
1980年,孟二东从苏州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有幸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古代文学,并开始师从袁兴培先生。65438-0985,孟二东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袁兴培老师的硕士学位。65438年至0988年,孟二东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新建的烟台大学任教,担任烟台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91年,孟二东考取袁兴培先生博士学位,1994年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工作。1994到2001年初,在去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之前,孟二东担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秘书,是袁兴培先生的得力助手。
社科部部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为了完成极具历史文献价值的专著《邓柯纪考辨》,孟二东几乎每天都和图书管理员一起工作,成为北大图书馆善本室最忠实的读者。《中考考》是清代学者许嵩写的一部关于古代科举考试的名著。1994,孟二东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这本书有很多错误。于是他开始研究整理这本书。孟二东用了7年时间,终于完成了654.38+000字的《邓柯考校》(上、中、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04年,这部专著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受到中国文史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孟二东翻遍了所有能收集到的相关古籍。经过大量的艰苦研究,仅科举考试的人数就比原来增加了一半。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只得到3万元。就是这三万块钱,他也改成了一本书,送给了他的老师和学生。
袁兴培老师说,学习特别注重第一手资料的运用,孟二东就是从第一手资料入手的,研究基础非常扎实。他4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从《中国诗学通论》到传世佳作,从《陶渊明集注》到《中国文学史》,和他一样扎实可信。
孟二东在北大并不是孤例。十多年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了编撰《糖史》,在北大图书馆善本室“泡”了几年。孟二东乐于坐冷板凳、潜心学习的学术精神,是对北大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社会名利大潮的诱惑下,大学里有些老师确实忙于社会活动,在校外讲课赚外快,有些老师热衷于拯救畅销书赚钱。以孟二东的见识,有很多地方高薪邀请他讲课,但他都拒绝了。他的爱人耿琴说,这么多年,老孟从来没有得到过额外的奖励。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这个社会,功利思想严重,浮躁之风盛行,而孟老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投身教学科研,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是一种应该大力弘扬的高尚精神。孟教授家里最大的房间是书房,东、西、北三面墙上都有书柜。加上客厅的图书室,他的个人图书室有几千本书。“上世纪80年代,我和老孟一个月才挣几十块钱,但他需要的书还是搬回了家。”孟教授的妻子耿女士说:“我要是买了一栋对面有阁楼的房子就好了,方便老孟藏书。”在一起这么多年,她最熟悉孟教授的为人,也最支持他的事业。
书房橱柜里的书整齐地排列成列。许多书都用白底封面包装,里面有索引注释。一些没有封面的书已经变黑了。孟教授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功底,来自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学习。在北京大学44楼住了多年的孟教授,成了学校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的“第一读者”。他每天捧着开杯,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很多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扎实勤奋的工作积累,他的代表作《邓柯纪考辨》才得以广泛征集和推陈出新,一出版就广受好评。长期沉浸在传统文化中,孟教授深受影响。古人爱惜时间的观念,即“尺非金贵,时为十金”,也让他敏感到怀中,化为诗歌般的优美语言。他在《邓柯纪考辨》后记中感叹:“寒来暑往,绿灯黄;日复一日,小舒鬓角斑痕,我不敢偷半日。”孟教授生病前喝了很多酒,中文系没几个人能打得过他。饮酒、读书、学习在他身上有一种和谐的统一。从陶渊明到李白,古代有很多人与酒和文学有着浪漫的关系。他曾经注释过魏晋陶渊明诗集,感悟颇多,感触颇深,至今仍被日本友人作为大学教材。
笔、墨、纸、砚和孟教授桌上的一样多。他的书法有相当的造诣,笔法雄浑灵动。“字如其人。”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兴培先生评价道。写作是孟教授每天的必修课。即使他现在正遭受着病人的折磨,他也从未停止过。古人传下来的篆刻也让他着迷。"我们刚结婚时,他每天都拨弄那些石头。"耿女士笑着说。多才多艺的孟教授浑身散发着儒雅的气息。孟教授平时话不多。因为疾病压迫声带,说话困难,他好像话少了。但他沉默的时候也很健谈。一谈到学术问题,他的兴趣立刻就来了。
一位进修老师向孟教授请教专业问题,他热情对待。从先秦到隋唐,从古籍到古人,聊个没完,一直聊到凌晨三四点钟。他女儿睡在隔壁,第二天早上对妈妈说:“真不敢相信,我爸爸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还能讲得这么好!”“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他话不多,专业技能以考证著称,生活应该很憔悴。面对这些,孟教授并没有刻意反驳或者证明什么。他在古籍阅览室读书思考的时候,在与古人的心灵交合中是否如鱼得水?他是不是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美丽的桃花源,自己太有钱了,做不了人道主义者?他穿梭在众多书架之间,他活在自己诗意丰富的世界里。
在孟教授书房的后桌上,放着厚厚的一摞纸。摊开来看,都是孟教授抄的王羲之《兰亭集序》。醒目的黑色汉字太醒目了。孟教授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病会来得这么严重,这么突然。他描述病情过程时语气平静。但他为什么一遍又一遍地抄这本《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不朽,不仅是因为王羲之杰出的书法才华,更是因为它是一部凝聚了魏晋风度的哲学之美。“死也伟大,生也伟大,所以痛”的生命情怀,几乎激起了所有人的* * *声。每天,妻子上班,女儿上学,空荡荡的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孟教授在想什么?生死亦大,诚哉诚哉,体验自知。面对病魔的落寞与孤独,从古到今相连的悲悯,并没有被表达和书写,而是致力于《兰亭集序》的反复描写。太阳照在孟教授的脸上。他笑了。孟尔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博士生导师。他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潜心教本科生,精心备课。他愿意孤独,专心学习。为了完成一部极具历史和文献价值的专著,他最终完成了1万字的《中考考据修订》;他在一年内经历了三次大手术,但依然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向上。
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孟二东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全部集中在他的工作中。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民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看到了一个学者无比丰富的内心和高尚的情怀。孟二东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他几十年的学习和教学生涯中,他将生活和学术和谐统一,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一个* * *产党员、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用自己的行动重新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教师。我们学习孟二东,就是要学习他处处以党员的先进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尽职尽责,努力教书育人;学习他崇尚师德、治学严谨、执着追求学术、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他珍爱生命、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积极乐观战胜疾病的精神。
他是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短片中,孟二冬柔弱却乐观,声音哑却有分量。他对大家说:“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了两句诗,‘沉船边上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春’,这是他在遭受了巨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之后写的。他鼓励自己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和人生。我今天变成了一棵病树,但我的病树也充满了自信。我想和你们这些参天大树一起迎接新的春天,拥抱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