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相对稳定原则

人格相对稳定原则

人格相对稳定原则是区分精神正常与精神异常的三大原则之一。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以下三个原则作为判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原则;人格相对稳定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更多的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一个严格的诊断标准。年龄越小,性格稳定性越差。其实原因是孩子没有整合性格的不同方面,所以显得喜怒无常,不确定。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各方面趋于融合,所以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人的表现都不会发生太突然、太剧烈的变化。但这些都是非常主观的判断,不能作为诊断标准。每个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地继承自出身家庭的性格。比如在一个爱吵架的家庭,即使离开原籍家庭多年,遇到问题也会用暴力(行为和语言)来解决问题。但是,在公平理性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更加平和,在面对极端事件时不会以极端的情绪应对。所以我认为极度不稳定的人格不仅存在于DNA中,也是在不稳定的情绪环境中发展成长的。

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进化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性格极不稳定的人通常具有动物本能的特征,更富于表现力和创造力。换句话说,极度波动的情绪有时会转化为艺术灵感,而性格稳定的人更适合金融政治家等工作。

有些人会根据星座的血型来评价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我也研究星座很久了,但还是觉得不是很靠谱的科学,只是血型和人体内的化学成分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希望专业人士来科普一下),所以会影响个性的体现。比如A型血的人和O型血的人会有明显的性格差异。而AB血本身属于融合血型,所以具有矛盾性和多样性,所以潜在的不稳定性可能会更多(我是AB血,就是装成理性疯子,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根本不在乎)。

然而,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过程是缓慢而复杂的。大多数情况下,突然向相反方向发展,一定是重大事件推动的,比如遇到认知范围之外的事件。性格的改变要和长期的情绪环境、突发事件、自身属性一起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