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班级是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最佳阵地之一。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摒弃以“管理”为核心的陈旧管理观念,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主动性。

建立“以人为本”的班级运行机制,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其实人是离不开群体的。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过集体生活是每个人反映自己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

青年学生的社会感情丰富而强烈。他们渴望在某个群体中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感的需求,增强自信心,强化力量感。他们渴望交朋友和参加社会活动。如果我们根据这种实际情况调整班级工作的思路,变“管理为本”为“以人为本”,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高校班级的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强调在思想和行为上框架一些规范,并围绕这些规范进行思想教育。但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积极配合管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所以实施起来总感觉阻力很大。事实上,行为的动机来源是需要,需要是一种独立于人的意志的客观存在。它强调从“管理”出发,忽视人的需求,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方法。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期,各种需求丰富而迫切。教育管理者要积极培养和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需求,在班级中营造满足这些需求的氛围和条件。大学生有追求正确目标的迫切性,这就要求班级能够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信仰、追求正确目标的主阵地,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各种思潮和价值观,解决他们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困惑;大学生需要提供最大限度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所以要不断满足和激发他们锐意进取、渴望成才的需求;大学生需要精神文化的丰富和高调,这就要求班级在提高团队文化水平和开展高品位的团队活动上有所突破;大学生对创造性成就和自尊、荣誉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要求班级有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去关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需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塑造良好的人格有机地统一起来。

建立相对稳定、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营造健康积极的班干部文化,注重班干部工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高校中,班级已经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教育者的许多意图都必须通过学生干部来实现、贯彻和落实。一个优秀的班级,班干部应该成为集体的核心,发挥统一思想、协调同学关系的作用。他们和其他积极分子一起构成了这个集体的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学生干部有了一定的职称,并不代表他就成了一个集体的核心。管理学家认为,职位带来的法律权力属于强制性权威。由于学生干部的特定地位和资格,他们的权力并不十分有效;学生干部的魅力更多的来自于自身天然的权威。这种权威不是通过外界给予的奖励或惩罚他人的手段获得的。反而来自于个人自身的因素,比如性格,情感,学识,天赋。一个学习成绩好、知识丰富、能协调好与同学关系的学生干部,能增强他天然的权威,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如何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这又是一个值得学生工作者检验的问题。按照传统的学生管理思想,学生干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学生工作者把学生“管理”好,所以难怪大部分学生对学生干部有逆反心理。事实上,学生干部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充分营造一种健康积极的班级团队文化。因为,优秀的团队文化是所有团队成员共同创造的集体意识,它包含价值观、团队目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都寄托着团队成员的理想、希望和要求。由此产生的成员认同感是集体凝聚力的源泉,这种文化导向比僵化的管理规定更有效,更受欢迎。团队文化不仅鼓励团队每个成员成才,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周围环境,塑造良好的团队形象,进而强化其内部作用,形成良性互动。

打造一个理想的团队文化,举办一些娱乐活动绝不是有效的。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干部要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他们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关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组织高质量的活动,充分培养集体中的民主气氛。只有这些努力卓有成效,团队文化才能有萌芽的氛围,大学班级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人为本,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这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核心理念。

社会在发展,学生也在发展。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拒绝固步自封。如果还是用过去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学生,只会更加混乱,没有生气。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提高。如果我们坐井观天,我们将无法看到井外的新世界,也无法引导学生,促进自我进步。以人为本,要把这一理念灌输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