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的校训来源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同系所作的一篇题为《君子》的演讲。梁启超用《周易》中的两个形象来启发学生:“天道康健,君子自强不息”(干卦)和“地势富庶,君子以德载物”(坤卦)。他指出:君子的上进心就像天体的运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不应受十寒,不应随利而进,遇难而退。而是他要强调自我胜利,摒弃私欲,刚毅、坚忍、勇敢,避开艰难险阻,自强不息;同时,君子要厚如大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轻以待人,以宽广的胸怀吸收新的文明,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成为两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前者代表蓬勃、勤奋、积极、更高、更远、更强的奋斗精神;后者代表的是臣服、担当、包容、踏实、努力的精神。

自强是力,德性是文;自强是阳,德是阴;自强是追求理想的途径,德性是实际执行的原则;自强不息代表天父之性,善良仁慈是隧道母之德。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清华大学(以下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之列。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的分别是九校联盟(C9)、宋濂联盟、中国大学校长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大学联盟。

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清华”校名源于校址“清华校园”的地名,是清末政府创办的赴美留学预备学校。其成立经费来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搬回清华校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高校1952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从1978开始,逐渐恢复,发展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截止2020年6月5438+2月,清华大学校园面积44212公顷,建筑面积287.64万平方米。有21个学院,59个教学部,82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60个;教职工15772人,学生53302人。

1911年2月,清政府在京设立的旅游美学所和在建的尤美学校迁至西北郊区清华校区,并将学校命名为“清华学堂”。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在清华唐雪楼的东北侧,有一组灰砖红瓦的欧式建筑,曾是清华最早的礼堂。1911年建成,但直到1923年,这组建筑才成为学校课外培训活动的场所,才有了“同方系”的名号。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所作的一篇题为《君子》的演讲。1914 11年6月,梁启超在清华演讲,用《周易》中的两个形象启发学生,即“天强,君子自强”(干卦)和“地富,君子以大德载物”(坤卦),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运行。同时,君子要厚如大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轻以待人,以宽广的胸怀吸收新的文明,改良我们的社会,推动我们的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当起历史的责任。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地鼓舞了清华的学生。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总结为清华大学的校训。

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将子女梁思成、梁思永送进清华学堂。两人都成了享誉世界的大师。同时,梁启超本人非常关心清华的办学和学生的成长。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生的文化根源。他曾说:“清华学生除了西学,还要学国学;盖郭雪为国之本,有所贡献,尤其对非国学。”他赞赏清华学校章程中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增强国力的宗旨”和“赴德求学,自强不息的教育方针”。事实上,在最初的十年里,清华学校一直是作为一所普通的赴美留学预备学校而设立的。学生进入清华校园,主要学习英语和一些欧美文化知识,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对薄弱。1925年2月,在曹云祥校长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筹备处成立。

此前,以倡导白话文著称的胡适曾建议曹校长采用宋元书院导师制,借鉴外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成立以学术论文为专门研究方法的研究所。曹校长对此印象深刻。首先请来了32岁的清华出身、美国哈佛大学归国的名人吴宓负责研究院筹备处,并让吴宓拿着自己的聘书一个一个地聘请。不久,学术界著名的王国维、梁启超,国外的赵元任、陈寅恪等相继被聘为教授。这些就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震惊了全世界学术界,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清华大学不遗余力地聘请“四大导师”来校任教。被后人广为称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真才实学,不推崇虚名,不相信文凭。

在“四大”中,只有拥有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都没有博士、硕士学位,甚至连学士学位都没有。

梁启超的“文学博士”称号,是他到清华国学院任教后,美国耶鲁大学给的。在国外十六年,年轻的陈寅恪在哈佛、柏林等欧美名校转了一圈,最后还是没能拿到张博士文凭。他在学习知识。多年后,吴宓曾感慨地说,陈博学多才:“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深谙中西政治和社会的内幕...这些年来,他在中国的文学、歌唱和诗歌方面启发和教导了许多人。”